本文作者:访客

11.01kg收取12kg费用,你的快递正被收取空气费

访客 2025-07-03 17:02:35 87831
11.01kg收取12kg费用,你的快递正被收取空气费摘要: 继集贸市场 " 鬼秤 "、卫生巾 " 缩水 " 后,快递行业 " 向上取整 " 计费潜规则曝光,该行为多年未改,靠海量业务牟利,不合法且坑害消费者。; 作者 | 梅 ; 梅; 编辑...

11.01kg收取12kg费用,你的快递正被收取空气费

继集贸市场 " 鬼秤 "、卫生巾 " 缩水 " 后,快递行业 " 向上取整 " 计费潜规则曝光,该行为多年未改,靠海量业务牟利,不合法且坑害消费者。

; 作者 | 梅 ; 梅

; 编辑 | 杨 ; 铭

听说过 " 鬼秤 " 吗?

经常在集贸市场购物的伙伴们,可能都被 " 鬼秤 " 坑害过,那些看似普通的秤,实则是商家牟利的工具,5 斤的水果买回家称只有 4.5 斤,500 克的砝码称出 750 克,近年来,这类缺斤少两的现象在集贸市场频频上演,看似细微的重量差,实则是对消费者利益的践踏。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卫生巾问题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不仅质量存在隐患,在尺寸上还玩起了 " 缩水游戏 ",宣称 " 超长 " 的夜用卫生巾,实际长度与标注的数值相差甚远。这种在质量与规格上的双重失信,无疑触碰了消费者的权益红线,引起大众的极度不满。

然而,消费领域的 " 计量陷阱 " 远不止于此。你们可能不知道,快递行业也存在着类似的 " 计量门道 ",在无声无息的损害着消费者的利益。

01; ; 快递 " 向上取整 " 已久

近日,澎湃新闻 " 马上测 " 购买了 8 件净重为 2.5kg 的样品,购买相同规格包装进行打包并自行称重,总重量为 2.7kg 左右,然后分别通过 8 家常用快递公司,以 " 标快 "" 普快 " 的方式邮寄到市内同一地点。

测评发现,在这 8 家快递企业中,有半数企业在续重收费中存在 " 向上取整 " 的行为。

对此,申通、极兔、中通、圆通客服回应称确实存在向上取整,申通表示行业整改申通则改,极兔表示有问题会改,中通说会向领导汇报相关情况,圆通会安排专人处理问题。

事实上,快递企业 " 向上取整 " 的计费潜规则,并不是今年出现的新鲜事。多年来,这一不合理的计费现象就如潜藏在行业暗处的 " 暗流 ",持续涌动。

早在 2020 年,黑猫投诉平台就已出现快递企业 " 向上取整 " 的投诉。

此外,2024 年,快递企业 " 向上取整 " 的计费乱象就被媒体推至舆论聚光灯下。彼时,北京市朝阳区消费者张女士称,她最近通过某快递公司寄东西时遭遇快递续重 " 向上取整 " 的情况,实际重量 3.1 公斤,计费重量 4 公斤。

同年,有网友在黑猫投诉平台发帖称,在喵喵快递平台进行了快递即用服务,选择的快递对象是申通快递,11.01kg 的快递收取 12kg 的费用。

而今年此事引发关注后,网友透露,自己经常遇见这种 " 向上取整 " 的情况。

不过网友对 " 向上取整 " 的看法各不相同。一部分网友表示:" 无良商家 "" 终于有人说这个事了 ",另一部分网友则表示习以为常了,况且这类现象并不只存在于快递行业,三大运营商、停车费等其他行业同样如此,有点见怪不怪了。

对于此类事件,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 这类规则本质上是企业单方面设定的‘利己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 2023 年 12 月 28 日发布了新版《快递服务》国家标准,并于 2024 年 4 月 1 日实施。

该标准明确了快递行业在称重和计费环节的服务标准:" 快递服务主体应使用秤、卷尺等计量用具测量快件的实际重量和体积重量,确定正确的计费重量,计费重量以千克(kg)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至少 1 位。其中,续重费用为计费重量扣除首重后的实际值与续重计费标准的乘积。

调查发现,申通续重以 1kg 为计重单位,不足 1kg 按照 1kg 收取续重费用;极兔在计费规则中明确表示,采用向上取整的方式,1.1kg 计重 2kg;

如此看来,实践中,不少快递公司并未落实前述规定。有快递行业内人士称 " 向上取整 " 是行业惯例,也有快递企业回复称需要行业整改才会改善。另外,《快递服务》属于推荐性标准,并非强制性标准,这也许是快递企业没有参考的原因之一。

02; ; 微小溢出,巨额收益

为何快递企业采取 " 不足整数向上取整 " 的计费规则,这种看似不精确的收费方式,实则暗藏了快递企业内心的 " 小算计 ",是利益链条上环环相扣的必然选择。

经济利益最大化是最根本的驱动力,其运作机制远比表面看到的 " 多收一点钱 " 复杂和精密。

" 不足 1 公斤按 1 公斤计费 " 的规则,本质是将微小的重量差额(甚至可忽略不计的重量),强行放大为整公斤的收费单位。一个 3.1 公斤的包裹按 4 公斤收费,看似只多收了 0.9 公斤的费用,但关键在于这 0.9 公斤是凭空产生的 " 空气重量 " 收费。

单个包裹多收的几元、十几元看似微不足道,但当这个规则应用于日均数亿件包裹的庞大市场时(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局,2025 年截至 4 月 11 日,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 500 亿件,日均 5 亿件左右),其累积效应极其恐怖。即使保守估计仅有 10% 的包裹触发 " 向上取整 ",且平均每个包裹仅多收 0.5 公斤的费用,再乘以每公斤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续重单价,最终形成的额外利润可能高达上亿元,这部分利润几乎零成本,是纯粹的规则性套利。

快递费通常以首重 + 续重的方式计费。首重价格往往较低,作为吸引用户的 " 钩子 ",比如,申通首重费用为 8 元(1kg 内),续重费用为 2 元 /kg;极兔首重 9 元 /1kg,续重 2 元 /kg。

" 向上取整 " 主要作用于续重部分,用户包裹重量只要稍微超过某个整数公斤,比如 1.1kg, 就触发了进入下一个续重阶梯的条件,此时," 向上取整 " 规则强制用户为整个阶梯付费。

在存量竞争的市场中,直接提高明面报价可能成为流失客户的导火索,而 " 向上取整 " 这种隐性的收费方式,早在企业之间形成一种默契,久而久之成为 " 行业惯例 ",消费者在货比三家时,很难察觉其中的猫腻。即便企业之间价格战打的再激烈,这块藏在小数点后的蛋糕依然不受影响,成为企业共同的利益来源。

此外,对快递企业而言,快递包裹数量庞大,通过取整的方式能够降低计算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计算出错。但这种方便,是将计算成本、测量误差成本全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用户不仅需要为空气重量买单,还需要为快递企业的方便买单。

快递企业向上取整的计费规则,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利益分配游戏,久而久之,消费者被养成了 " 向上取整 " 的习惯,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 " 向上取整 " 的情况?

03; ; 快递企业应按实际重量计费

那么," 向上取整 "" 化零为整 " 合理合法吗?行业惯例是否应该被广泛应用?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 在快递运单上如实标注快件重量。"

《邮政法》第七十四条规定,"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未按照规定向用户明示其业务资费标准,或者有其他价格违法行为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处罚。"

也就是说," 向上取整 " 的操作不合理也不合法,即使是行业惯例,也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企业、行业发展初期,监管部门可能采取宽容的态度,但如今,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已形成规模,并非粗放式发展阶段,继续采取此类方式,暴露了企业责任意识淡薄,以及对法律的蔑视。

除此以外,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市场 " 劣币驱逐良币 " 的恶性循环,企业不再通过优质的服务来提升竞争力,而是依赖这种隐形收费维持利润,最终损害整个市场的健康生态。

04; ; 结语

对于快递行业来说," 向上取整 " 收费问题只是被投诉的服务问题的冰山一角。

今年来,快递消费乱象频出,与之相关的消费投诉也随之上涨,货物损坏、货物丢失、物流信息纠纷、服务态度差等问题层出不穷。

据消费电子杂志社,2021-2025 年(1.1-6.24)快递物流行业投诉量呈爆发式增长:2021 年全行业投诉仅 11,366 件,至 2024 年已飙升至 77,098 件,增幅高达 580%,2025 年仅上半年(1.1-6.24)投诉量已达 31,638 件,占 2024 年全年总量(77098 件)的 41.04%,且已超过 2022 年全年(29354 件)数据。在所有的投诉中,运费纠纷占比 2.53%,虽比例不高,按 2025 年上半年数据算,也有 800 来件投诉。

这些数字背后,是快递企业服务初心缺位的直接映射。想要破局,还是得回到服务上来。

在日均数亿的包裹流动中,任何一次多收 0.1kg 重量的费用,都可能是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长此以往,商业信任的天平迟早一天会崩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