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翔收到全球限定款Labubu 潮流新宠引爆全球

一只咧嘴坏笑、长着九颗尖牙的毛绒玩具,三年间从香港绘本角色跃升为价值百亿的全球文化符号,背后是泡泡玛特用情绪共鸣重构商业规则的野心与智慧。洛杉矶比弗利中心外,凌晨三点的街头排起千米长队。年轻人们裹着毛毯,盯着手机屏幕倒数时间,只为购买一只名为Labubu的长着九颗尖牙的毛绒怪兽。
同一时间,北京永乐春拍现场,一只薄荷色初代Labubu公仔以108万元天价落槌成交,创下潮玩拍卖新纪录。而在曼谷、伦敦和东京的街头,这个咧嘴坏笑的“丑萌精灵”已成为Z世代背包上不可或缺的时尚配饰。
Labubu的诞生始于香港艺术家龙家升笔下的绘本《精灵三部曲》。这个被设定为北欧森林精灵的形象,凭借其标志性的九颗尖牙、大眼睛和叛逆邪笑,在小众艺术圈悄然扎根十余年。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8年——潮玩巨头泡泡玛特签下Labubu版权,开启了一场教科书级的IP运营。但起初几年,Labubu始终活在泡泡玛特“当家花旦”Molly的阴影下,是IP家族中的“冷板凳选手”。
转机源自一场精准的全球化策略。2023年10月,泡泡玛特避开竞争激烈的日韩市场,选择在泰国开设首店并推出“心动马卡龙”系列。四个月后,泰国顶流明星Lisa在Instagram晒出包上悬挂的Labubu挂件,这张获赞320万的照片瞬间点燃东南亚市场。随后九个月,Labubu席卷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再借助蕾哈娜、贝克汉姆等欧美明星带货攻占西方市场;最终以“出口转内销”姿态引爆中国本土,形成完美的全球闭环。
商业数据印证了这场狂欢的规模。2024年,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营收暴增726.6%至30.4亿元,贡献泡泡玛特总营收的23.3%,首次超越Molly成为公司第一IP。更惊人的是海外战绩——这个由中国企业孵化的IP在2024年创造海外收入4.2亿美元,带动泡泡玛特股价一年内飙升233%,市值一度突破3500亿港元。“买Labubu比炒股赚钱”一度成为潮流圈的共识。
Labubu的颠覆性在于打破了“IP必须依托影视动漫”的传统逻辑。与迪士尼依赖厚重叙事不同,这个尖牙精灵没有预设剧本,却通过巨大的情感留白空间撬动全球共鸣。在东京,它被年轻上班族视为对抗职场高压的“叛逆伙伴”;在伦敦,它成为表达个性的时尚符号;在曼谷,它则化身融合本土信仰的“招财精灵”。TikTok上#Labubu开箱话题超10亿次播放量,本质是全球用户共享一种“不被定义”的情绪价值。
“空白人设策略是成功关键。”中国传媒大学副院长刁基诺分析道,“当年轻人不再追求被定义的完美角色,Labubu的‘不完美真实’成为其对抗压力的精神镜像。”粉丝们热衷于为它镶牙钻、做翘臀改造等二创,实则是通过物化载体完成自我表达。泡泡玛特构建了一套精密的情感转化系统:盲盒机制制造惊喜感,限量发售催生稀缺感,社群传播强化归属感。上海白领小彤的体验颇具代表性:“加班到凌晨,看到桌上Labubu歪着嘴笑,就像在替我骂老板。”
支撑全球情绪共振的是中国供应链的硬实力。通过“三洲五仓”物流体系,泡泡玛特将交货周期压缩至72小时,实现“全球爆单、极速铺货”,让欧美品牌望尘莫及。本地化策略同样精妙。在泰国,穿泰服的Labubu担任“国家体验官”;在法国,卢浮宫限定款将其与名画解构重组;在北美,“多巴胺配色”直击Z世代审美。这套“70%标准框架+30%本地创新”模式,让文化输出摆脱生硬感。
狂热之下暗流涌动。2025年初,Labubu隐藏款在二手市场被炒至4732元,溢价达47倍;可口可乐联名款标价2万元,巴黎世家合作款拍出108万元天价。资本疯狂涌入,职业黄牛用外挂软件以0.1秒速度扫空线上库存,甚至组织“人墙战术”垄断线下货源。投机的狂欢终将落幕。6月18日,泡泡玛特突然投放500万件Labubu 3.0系列并延长预售期,直接刺破价格泡沫。24小时内,隐藏款价格从4732元暴跌至1819元,常规款整盒回收价腰斩。
这场雪崩暴露了潮玩市场的脆弱性。深圳某潮玩直播间老板单日亏损8万元;程序员小林为集齐系列花费4.2万元,如今估值不足1.5万;更有黄牛抵押婚房囤货,最终单日血亏5.2万元。闲鱼上“LABUBU急售”信息超2万条,“割肉”“血亏”成为高频词。泡泡玛特投资人卫哲的回应掷地有声:“公司定位是大众消费品,非奢侈品。遏制炒作才能保护IP长期价值。”资本市场用脚投票——消息公布后三天,公司股价累计下跌11.37%,市值蒸发超200亿港元,但花旗仍上调目标价至308港元,看好其全球增长潜力。
价格回归反而推动真实需求。6月下旬二手平台数据显示,平价正版Labubu交易量回升35%,而高价限量款持续滞销。95后玩家小麦的感悟代表新消费观:“现在买娃只看两点:一是真心喜欢,二是负担得起。”
Labubu的辐射力早已超越潮玩本身。在淘宝搜索“Labubu娃衣”,上千家店铺提供从巴洛克蓬蓬裙到迷你汉服的“袖珍高定”,价格区间20-160元。有商家月销近8000单,生产线昼夜不停运转。“顾客常一次性买多套不同风格,复购率很高。”一位店主透露。社交平台上,手工定制娃衣成为新蓝海。成都张女士的钩织作品接到500多订单,不得不招募帮手;教程博主周女士则免费分享从布料选购到钩针技巧的全流程,“自己给玩偶做衣服,既能随心设计,又能体会手工快乐。”
更深层的变革在文旅领域。Labubu被泰国政府授予“神奇泰国体验官”头衔;西班牙版化身斗牛士,日本款融合招财猫元素,贵州苗绣纹样款则成为非遗文化载体。当城市限定款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收藏潮玩,旅行本身便成为“收集世界故事的盲盒之旅”。
泡泡玛特正加速布局IP宇宙。北京朝阳“泡泡玛特城市乐园”里,Labubu人偶的魔性舞蹈短视频席卷社交媒体;156集动画短片计划于2025年中播出;公司更启动“全球设计师扶持计划”,试图摆脱单一IP依赖。“Labubu的终极挑战在于文化符号转化。”行业分析师贾阳指出,“相比迪士尼草莓熊,未观影用户仍愿购买,Labubu仍依赖短期情绪消费。”
当北京孩子牵着父母与Labubu雕塑合影,曼谷少女举着同款玩偶在郑王庙前自拍,TikTok上#LabubuAdventure汇集全球旅行故事,答案或许已在路上。Labubu的旅程仍在继续。价格泡沫破裂后,二手平台上平价交易量回升35%,真玩家开始入场。在东京秋叶原的展示柜里,收藏家椰蛋的47只Labubu静静伫立,其中最珍视的2019年初代山椒鱼隐藏款,虽市价腰斩,仍占据书房C位。“这些娃娃记录着我的生活,不是理财产品。”
当Z世代背起行囊,那个来自东方的尖耳精灵在肩头咧嘴坏笑——它承载着曼谷街头的阳光、巴黎卢浮宫的艺术解构,还有上海凌晨加班族的集体共鸣。泡泡玛特CEO王宁的预言正在应验:“潮玩如邮票,艺术价值需时间沉淀。”而穿越周期的密码,或许就藏在那九颗尖牙扬起的微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