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顶风”补贴,外卖大战下平台“最后的挣扎”

访客 2025-07-22 17:08:36 44391
“顶风”补贴,外卖大战下平台“最后的挣扎”摘要: 也该戳碎泡沫了7 月初,大洋彼岸的高盛隔空给火热的外卖大战浇了一壶油,预测这场竞争将持续更长时间,同时点出可能出现的三种结局,重点 " 提醒 " 投资者,未来一年里三家将合计亏损...

也该戳碎泡沫了

“顶风”补贴,外卖大战下平台“最后的挣扎”

7 月初,大洋彼岸的高盛隔空给火热的外卖大战浇了一壶油,预测这场竞争将持续更长时间,同时点出可能出现的三种结局,重点 " 提醒 " 投资者,未来一年里三家将合计亏损 920 亿,其中阿里一家占比近半,为 410 亿。

有鉴于高盛的江湖地位,这篇报告很快就被传的沸沸扬扬。

再加上几天后淘宝闪购的突然加码,宣称要在未来 12 个月直补消费者及商家 500 亿元,称之为 " 带动消费内需,创造生意增量 ",给高盛的预测又增加了几分可信度。

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一个完全能左右时局的因素通篇没有出现在高盛的这篇报告里,反而是一个不知名网友把它孤零零的放在了评论区。

监管的 " 刀 " 落下之前,美团(16 日)就已经站出来呼吁回归理性,喊话反内卷的原因在于 " 各方补贴出来的订单存在很大泡沫 ",17 日京东也表态强调自己 " 完全没参加与恶性竞争 "。

结果 7 月 18 日,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就被约谈。核心内容直指症结所在,要求企业 " 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 "。

但被约谈后的首个周末,似乎没有人真的停手。而且各家的补贴玩法越发多元,大额减免、免单和 "0 元 " 等依然是这个周末的高频词。

淘宝免单 +1 分购,美团京东继续发券

约谈的效果在上个周末似乎并不明显。

7 月 19 日,淘宝闪购的 " 超级星期六 " 依旧保留,整体除 "1.9 元起吃外卖 " 和大额券弹窗等基操外,还有 "16 减 15"、" 必爆 18.8 元 " 等红包减免,力度大到 # 淘宝闪购超 6 款外卖只要 1 块 9# 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从淘宝闪购这波促销宣传物料来看,重心仍是在强调此前辟谣过的 "0 元 " 概念。比如有用户发现,淘宝和饿了么的页面持续出现 1 分钱喝奶茶、新人免单等大额补贴。

在朋友圈,饿了么推出了社交分享免单活动,消费者领券分享后,即享受免单福利。此外,饿了么还上线了领取 "25 减 25""18 减 18"" 奶茶免单卡 " 等活动。

线上促销这一次淘宝闪购还把社群利用了起来,在一个叫做 " 饿了么闪购福利群 " 里,有组织者称 " 淘宝扫码下单就能返现 2 元 "。补贴力度恐怖到,相当于 1.9 元下单奶茶,返现金 2 元,平台还要倒贴 1 毛。

按照这样的力度,恐怕有人补就有人接。按照电商巨头的动员能力,日活超过 1 亿,平均有 10% 的转化率来看,增加 1000 万单不在话下。因为这些订单,用户几乎没有成本。

另外就是线下,有网友看淘闪工作人员在地铁站、街边 " 摆摊 ",拉路人宣推,帮用户操作下单,开启 " 前摊后仓 " 模式——从仓库直接取饮料,门口摆摊,0.1 元自提。参照 1 个点位一天 100-200 单估算,全国每天至少百万新增订单。

除了淘宝闪购,另外两家也没有放下促销。尤其美团,为了跟上节奏,仍要咬牙跟进,但它的手段多以美食兑换券为主。

19 日,美团主页下方出现了 " 惊喜外卖立享 "、" 外卖好礼 " 等按钮,而外卖频道的页面上方会弹出减免金额不等的优惠券,提示 " 您的外卖好礼已到账 "。进入后均显示神抢手的活动,涉及的餐品到手价在 15 元 -30 元左右,不少餐品的平台补贴超过了原价的 50%。此外,美团还向黑钻会员发放了 " 冰淇凌免单券 " 等冰饮券。

京东则是继续强化满减等补贴措施。在京东外卖 " 外卖百亿补贴 " 中,一种是 " 百补新客券 ",另一种是 " 百亿餐补券 "。对应的新客券补贴力度普遍较大,比如 "15 减 14""20 减 16"、"30 减 19"、"40 减 26"、"60 减 44" 等,餐补券多为 "15 减 10"、"20 减 12"、"60 减 32" 等。

还有多个抢券入口,比较大力度的补贴是一个 " 各得 16 元外卖券 " 活动,提示用户分享给好友后最高可得 16 元,也相当于是 "0 元购 " 了。

" 最后的挣扎 "

补贴没停,最开心的除了外卖小哥,可能就是消费者了,毕竟在这轮外卖大战里,不仅能薅羊毛,还能把它写成段子娱乐大众。

" 商战再打下去,他们将毫发无伤,我们喝成糖尿病 "、" 外卖大战是 00 后唯一的时代红利 "、" 外卖大战,果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领 " 等等。

当然也有用户反映,约谈后虽然补贴没停,但套路更多了,比如需要组队、需要会员、需要配送,等于是给消费者多设置了一些门槛。骑手方面,各类管控策略变多了,比如美团开始加强交通安全管控,好的骑手发钱,闯红灯的骑手限制接单;京东拿掉了超时 20 分钟免单。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平台促销商家爆单,骑手的工作量激增。如果还以常规管控措施为主,可能骑手的送餐时间被压缩,安全风险很大。

而约谈能起到的直接作用,就是减少平台无底线补贴,商家不爆单、骑手正常送,从峰值回落平稳,各方都理性竞争。

对商家而言,由外卖大战引发的各种畸形问题也能告一段落。

单量疯长,瞬时压力会给员工 / 门店管理、供应链以及现有的价格体系造成冲击,单多利少还是其次,好不容易建立的价格心智正在被补贴大战打破。用王莆中的话说,再猛烈的商战,如果不能推动进步,甚至违背商业逻辑,那这个战场就没有赢家。

但各家仍未停止补贴的原因,首当其冲就是对平台来说,监管侧的强约束,意味着靠补贴促销带单量的窗口期应该结束,未来补贴已经没有政策空间,现在相当于最后一搏,所以才会有 " 顶风 " 补贴。

监管侧态度明确,大方向已经定调,内卷式促销应该刹车,这是很明确的信号。此次约谈级别足够高,市场监管总局出面,且措辞严肃,方向明确,可以看出补贴降温将是坚定要求。

其次是即将错过冲单黄金期。

夏季是各大平台最看重的消费季节,过了夏季学生返校,餐饮需求高峰期过后,也将失去冲单的最佳时机。错过这个阶段,更难实现冲单目标。

三家中,更有冲单动机的可能是淘宝闪购。在 8000 万战绩后,还未公布新的订单量,但距离第一还有至少 7000 万的差距,淘宝闪购应该是有大力出奇迹的念想存在,否则也不会连社群、地推等促销手段都用上了。

对京东而言,3 个月的战果也不想在短短 1 个月内就此失去,也不得不补。至于浪费、单量泡沫和羊毛党等问题,暂时先放一放,毕竟夏天的风,马上一闪而过。

对美团而言,这场仗他是最不想打的,因为完全没必要。即便没有高管站出来 " 反内卷 ",也能看出是它不得不跟的一次战争,保住市场领先地位也是一种求生方式。

还有一点,各家前期都有不菲的沉没成本。

阿里为此次大战已投入 500 亿补贴,京东早早宣布百亿补贴,美团近几周持续发力减免补贴。若立即停止,之前的巨额投入也将打了 " 水漂 "。周末已经投入的巨额补贴,叠加工作日的高昂补贴,一旦突然停下,用户流失和商家违约的风险也会激增。对平台而言,只能咬牙继续坚持。

挤掉泡沫

在高盛的预测里,将外卖亏损视为营销支出的长期投资策略,将在 2025 年至 2026 年上半年给各平台带来近期阵痛,但可能在中期带来营销效率提升。

尤其是阿里和京东,将用户获取营销支出重新配置至外卖补贴后,要到 2027 年才能实现适度盈利或盈亏平衡,从而提升 GMV 利润率。

但问题是,监管侧对于理性商业竞争的强约束,提前结束了这场补贴大战。也就是说,各家可能不用担心短期阵痛的问题,但要考虑如何利用合理的补贴和运营,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尤其是,挤掉泡沫后,后来者的可用优势手段被遏制,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但鉴于泡沫对整个行业的损害,监管势在必行。就王莆中在调研南京时的观察来看,一家商户从早晨到上午的 12 张订单,其中 10 张订单所购买的产品是 12 瓶一扎的矿泉水。

这样的订单,除了数据好看,对企业还是行业发展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既无法带来行业长远的增量,也无法产生用户对企业的品牌认同,只剩下花钱买量的烧钱游戏。

烧钱游戏在做 " 最后的挣扎 " 后,补贴仍然会存在,但会降到一个合理的区间,平台之间回到运力、服务、基建的比拼。对美团而言,陪跑内卷的劣势是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的四方平衡被打破,需要一段时间修补。

对京东和阿里来说,前者是烧钱游戏的最大受益者。用刘强东的话说,40% 的外卖用户会买京东的电商产品," 做外卖亏的钱,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划算 "。

这套打赢血赚、打输不亏的鬼才逻辑,本质是因为京东入局外卖的起点太低,从挑头到补贴大战,消费者从原来的二选一(美团 / 饿了么)到三选一,后加入的京东直接锁定了所有参与者的外卖心智。

换言之,虽然京东不能再依靠大额补贴抢夺用户,但种下的外卖心智会持续引流。

阿里因为有饿了么的存在所以外卖大战属于一边防守一边进攻,防守是防止美团和京东的补贴将外卖用户夺走,进攻则是淘宝闪购补齐与美团和京东的差距。不仅仅是产品上的差距,也有心智上的差距。

所以才会看到在这轮外卖大战中,淘宝闪购的出击更激烈也更全面,不仅有作战指挥部,还有电梯间刷屏的闪购代言人。约谈过后,补贴可能大幅下降,但广告绝不会停。

尾声

补贴大战的不可持续性以及高危害性,在上一轮的打车大战中已经被证实了。

2018 年美团与滴滴在无锡开战,当天无锡的日订单量涨了三倍。但是在一年以后,美团以无锡订单与苏州、常州做对比,发现与没有打外卖战的城市相比," 根本没有额外的增长 "。

也就是说,平台企业通过补贴而来的巨大单量,里面绝大多数是泡沫。临时被刺激的需求可以扩充短期的订单量,但挤掉泡沫之后增量几乎没有。

所以才有了王莆中在接受《晚点 LatePost》采访时的无奈说法:美团为了自保,需要积极应战,不然 " 他们只会觉得你怂了,反而会更来劲 "。

好在监管及时踩下了刹车,否则高盛预测的 920 亿亏损可能会实打实散落在每一家明年的财报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