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密码「塌房」:卫生巾为何总难守住安全底线?

超标万倍、30 人致癌,卖出 33.3 亿的卫生巾到底有多 " 毒 "?
一组检测数值、一个被反复强调的 " 医护级认证 "、30 多名甲状腺癌患者的自述,正在撕裂网红卫生巾的 " 完美包装 "。
7 月 24 日,《新京报》披露,一款由知名主播辛巴创立的女性卫生巾品牌 " 棉密码 ",在多批次产品中检出高浓度硫脲。消息一出,瞬间引起全网热议。
图源:微博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有数百名 " 棉密码 " 消费者自诉长期使用 " 棉密码 " 卫生巾后出现红肿瘙痒、妇科炎症、皮疹荨麻疹、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病变等硫脲关联病症,还有 10 例左右消费者自诉怀孕前使用 " 棉密码 " 卫生巾,怀孕后出现了胎停、葡萄胎、新生儿甲亢等情况。
面对汹涌舆情,7 月 24 日辛选集团紧急回应称,品牌第一时间就请求汕头市监部门对产品进行了抽检,结果是合法合规合格的,不存在 " 致癌 " 的问题,并出示了一份今年 5 月 " 棉密码 " 系列卫生巾样品未检出含有硫脲成分的报告。
图源:微博
然而,今年 6 月,某官方机构送检的 14 份样品中," 棉密码 " 仅有一个批次未检测出硫脲,就连辛选宣称 " 医护级 " 的樱花舒缓型系列也未能幸免。
一面是企业出具的 " 合格证明 ",一面是消费者手中超标的检测单,这场罗生门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产业困局正在浮出水面。
01 芯片骗局:高科技概念下的危险替代
在棉密码的产品宣传中,那片镶嵌在卫生巾中的 " 茶多酚芯片 " 是科技护佑女性健康的象征。
辛巴曾在直播间演示芯片的 " 神奇效果 ":芯片放进碘伏溶液,几秒就让黄色液体变清澈,以此证明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这个视觉魔术曾让无数消费者为技术创新买单,却无人被告知,实验效果可能来自一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硫脲。
要知道,硫脲是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化合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 3 类致癌物,动物实验证实其具有甲状腺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
虽然人体系统性研究尚缺,但北京某三甲医院前主任医师邢玲玲指出,尽管个体差异可能导致病症,但 " 硫脲与甲状腺疾病的关联性已有医学研究支持,长期接触需警惕 "。
2025 年 5 月,有网友在自媒体上曝光 " 棉密码 " 卫生巾添加硫脲,并组织消费者集体送检。
据上海复达检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出具的检测结果显示,在送检的 10 份样品中,7 份检出硫脲,其中茶氧夜用卫生巾硫脲含量达 3732μg/g。
图源:新京报
无独有偶,6 月某官方机构送检的 14 份样品中,仅有一个批次未检测出硫脲,号称医护级别的棉密码樱花 · 舒缓型医护级卫生巾的硫脲含量为 1669.1608μg/g,另一款樱花 · 舒缓型卫生巾的硫脲含量飙升至 16653.47μg/g。
图源:新京报
尽管卫生巾产品执行的国家标准中并无对硫脲的具体规定,但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 版)中,明确把硫脲列为禁用组成分,依据相关检测方法 HPLC 的最低检出限量值为 1mg/kg。也就是说,如果按化妆品标准,棉密码卫生巾的硫脲含量已超标值千万倍。
那么,明知有健康风险,为何还要在 " 茶多酚芯片 " 中添加硫脲?
据新京报报道,硫脲本身就有一定的还原性和抗氧化性,且在实验中褪色效果更好。更为重要的是,茶多酚芯片成本需 40-60 元 / 公斤,而硫脲仅 10 元 / 公斤。
同时,据棉密码芯片供应商佛山市顺德区州福慈鑫无纺布公司负责人称:" 国标没有要求,所以对一些物质没有做太大管控 ",揭示了监管空白地带的危险游戏。
因此,在暴利驱动和监管不足下,不排除可能有部分厂商选择铤而走险,人为添加硫脲以替代成本更高的抗氧化剂茶多酚。
02 暴利之下:33 亿销售额背后的监管套利
撕开那片含硫脲的卫生巾,暴露的是网红品牌野蛮生长和监管体系薄弱的双重问题。
卫生巾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毛利的赛道。有行业数据显示,主流卫生巾品牌毛利率普遍在 55%-63%,部分高端产品甚至可以达到 70%,远超快消品行业平均水平的 30%-40%。像恒安国际(七度空间)毛利率高达 63.7%,千金净雅毛利率高达 69.8%。
再加上是女性刚需消费产品,卫生巾就这样逐渐成为头部直播带货机构新的必争之地。尤其是央视 3 · 15 晚会曝光了劣质卫生巾和纸尿裤事件,市场上知名卫生巾品牌几乎 " 全军覆没 ",不少网友跑到雷军评论区留言,希望小米能够生产卫生巾和纸尿裤等产品。
结果,小米没有跨界,东方甄选、黄子韬决定进军女性护理市场:5 月,黄子韬在其直播间正式发售 " 朵薇 ";6 月,东方甄选在其独立 App 上率先开售首款自营卫生巾产品。
而 " 棉密码 " 是辛巴于 2017 年推出的自营卫生巾品牌,主打 " 茶多酚抗氧化芯片 " 概念,宣称能缓解经期不适。凭借辛巴的流量加持,该品牌曾创下单场直播销售额破亿的纪录,累计销售额超 33 亿元。
图源:" 棉密码 " 的产品页面
网红品牌依托顶流主播的巨大影响力和粉丝信任,通过精心设计的直播话术和捆绑销售策略,将一片成本极低的产品卖出高价,在短时间内创造了惊人的销售神话。这种模式放大了行业固有的利润空间,但也掩盖了潜在的产品风险。
在此次棉密码事件中,品牌方深谙监管体系的薄弱环节,并巧妙地进行了 " 套利 ":
•" 医护级认证 " 避重就轻:辛巴集团将 2024 年 8 月获取的医护级证书被用作安全背书,获取看似权威的 " 医护级认证 ",但认证标准 GTS CHS-JY-007《医护级卫生巾(护垫)》却未将硫脲纳入检测范围;
•" 功能性添加 " 界定模糊:以 " 茶多酚抗氧化 " 为卖点的 " 功能性添加 ",恰好处于卫生用品与化妆品监管的灰色地带;
•代工模式规避直接责任:棉密码产品通过广东伊美洁生物科技等代工厂生产,将质量责任转嫁给代工厂,品牌既能专注于营销和流量运营,也得以规避直接质量责任。
在这一系列操作之下,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品牌方甚至能出具符合现行(但不完善)标准的 " 合格 " 报告来应对质疑,而消费者维权则因信息不对称、检测成本高、因果关系证明难而步履维艰。
03 接连塌房:卫生巾行业的系统性问题
棉密码事件并非个案,从 2024 年 11 月多个卫生巾品牌被爆出质量问题,到今年央视 "3•15" 晚会曝光一些品牌的残次品被翻新销售,再到棉密码这款网红品牌翻车,接连不断地大面积 " 塌房 " 事件,折射的是整个卫生巾行业的系统性问题。
当前,卫生巾行业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准滞后与监管真空:卫生巾的旧标准对新兴风险物质(如硫脲)缺乏明确限制,尽管新版《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已于今年 7 月实施,明确禁止添加化妆品禁用物质,但此前生产的产品仍可销售至保质期结束。也就是说,之前生产的卫生巾即使检出硫脲,在保质期内仍然可以销售。
二是创新异化与品控失守:部分企业通过营销话术伪装科技属性,将 " 安全需求 " 异化为 " 流量噱头 ",却忽视真正的健康风险。并且直播电商追逐 " 全网最低价 ",可能会倒逼生产企业牺牲品控。
三是责任缺失与检测割裂:品牌方依赖代工厂生产,却未建立严格原料追溯机制,出事时便以 " 供应链责任 " 推诿。同时,因检测资质、方法不统一,企业自检与第三方检测结果常互相矛盾,
可见,行业标准更新缓慢,叠加直播商业模式对 " 低价速销 " 的畸形依赖,使企业将成本压缩置于安全之前,而明星、网红流量赋予的 " 信任光环 ",则进一步削弱了本应严格的品控自律。最终导致最需要安全保障的女性健康,成为了这场商业游戏中最容易被牺牲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