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巴菲特你学不会

访客 2025-08-04 17:03:07 24950
巴菲特你学不会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头图来自:视觉中国一因为巴菲特亏钱的人,要远比因为巴菲特而赚钱的人多。道理很简单,会游泳的人,不幸溺水的...

巴菲特你学不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因为巴菲特亏钱的人,要远比因为巴菲特而赚钱的人多。

道理很简单,会游泳的人,不幸溺水的数量,远大于不会游泳的人。

后者对水抱有天然的敬畏,绝不轻易越雷池一步;而前者,常因掌握了三五种泳姿,便误以为自己征服了水的力量,从而走向了深水区,走向了失控的边缘。

在投资的所有 " 门派 " 中,巴菲特所倡导的价值投资,就是那个最诱人的 " 游泳理论 "。

它看上去如此令人信服:" 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好公司 ",逻辑清晰,而且貌似没有啥门槛,连小白也能懂是啥意思。

但事实上,这种简单,就像 " 高尔夫就是挥一下杆 " 和 " 围棋就是黑白子 " 的简单一样,有着极强的迷惑性。

于是,对其稍有了解的人,很容易以为自己在价值投资的泳池里学会了游泳,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下水了。

殊不知,投资如汪洋大海,貌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潮涌动。

所谓的价值投资,远非 " 买低卖高 " 这么直白;

市场周期的变化、人性的贪婪恐惧以及资产价格背后的复杂博弈,都远远超过了表面上的 " 简单 "。

巴菲特真正的能力,不在于告诉你如何下水,而在于他能精确辨识哪片海域水浅浪平,哪片暗礁遍布。

他知道何时该全力出击,何时又应毫不犹豫地退守。他的交易看似简单,却从来都是以资本为刀、以结构为盾,步步为营、谨慎精妙。

普通投资者只学到了他的外在招式,却对那内在的结构设计与森然的心理冷酷一无所知。

这种天真的缺失,恰恰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在自以为学会游泳时,被第一道真正的巨浪所吞没。

下面,我想用不多见的一个 " 巴菲特投资失败案例 ",来揭示他在岁月静好的价值投资表象之后,那个极度理性和冷酷的职业杀手面貌。

最近,股神卡夫亨氏这笔投资,被许多媒体渲染为 " 巴菲特最大的投资失败之一 "。

从表面上看,这无疑是一场 " 滑铁卢 "。自 2015 年巴菲特推动卡夫与亨氏合并以来,这家包装食品巨头的股价累计下跌超过 60%,而同期标普 500 指数却上涨了 200% 以上。

看起来够惨的吧。

我记得最初巴菲特对这笔投资还是寄予厚望的。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对这项投资进行了高达 38 亿美元的巨额减记,账面价值相较于高点几乎 " 腰斩 "。

对于任何投资人而言,这都是一份惨淡的成绩单。爱德华 · 琼斯的分析师甚至直言,这是 " 沃伦过去几十年来最大的失误之一 "。

然而,当我们掀开账面的浮土,故事的另一面才真正显现,并深刻地揭示了 " 股神 " 之所以不败的秘密。

这里必须暂停一下,讲一个更深层的故事。

当大众媒体在为巴菲特的 " 失败 " 而幸灾乐祸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巴菲特从来不止是在和 " 价值 vs 股价 " 博弈,还是在和时间、结构、以及人性的贪婪博弈。

英国《金融时报》的分析为我们算了一笔精明的账:伯克希尔对卡夫亨氏普通股的总投资约为 98 亿美元。尽管目前其持股市值仅约 88 亿美元,看似浮亏 10 亿。

但关键在于,多年来,伯克希尔从这笔投资中获得了高达 63 亿美元的现金股息。

两相加总,这项在股价上看似失败的投资,实际上已经为巴菲特带来了接近 60% 的总回报。

但这还不是全部。

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交易的 " 初始设计 " ——这才是巴菲特真正的杀手锏。

在促成合并时,巴菲特不仅投入资金购买了普通股,还以极为优厚的条件,额外购买了 80 亿美元的亨氏优先股。

这笔优先股,在短短三年内,不仅为他带来了超过 20 亿美元的稳定股息,之后更是被全额赎回。

这意味着,仅在这部分 " 特殊条款 " 的安排上,巴菲特就轻松、快速且几乎无风险地赚取了巨额利润。

假如价值投资的信徒们,追随巴菲特的步伐,从 2015 年合并时就持有原卡夫食品股票,会发生什么?

据测算,将他们获得的所有收益(一次性现金支付、历年股息和当前持股的市值)加总,十年来的总回报率仅为可怜的 8%。

可以说是完美错过了过去十年美国的超级大牛市。

同一个投资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背后,正是 " 天真价值投资 " 与 " 结构性掠夺 " 的本质区别。

普通投资者看到的是公司的品牌、市场份额,他们买入的是这家公司的 " 未来 ",并与所有普通股东一同承担风险。

这是一种 " 君子协定 " 式的投资逻辑——我相信公司会变好,所以我买入股票,然后祈祷市场认同我的判断。

而巴菲特构建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他创造了一个 " 我赢你输 " 的结构性优势。

他既享受了公司未来可能增长的收益(通过普通股),又通过优先股和高股息为自己铺设了一张厚重的安全网。

这张网确保了即便公司的基本面未达预期,甚至大幅恶化,他的资本也能获得丰厚回报并安全退出。

这才是交易的艺术,一种超越常规价值投资的冷酷智慧。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种结构性优势是如何被精心设计出来的。巴菲特利用了三个关键要素:

1、资本稀缺性(危机时刻,优质资本极其稀缺);

2、谈判地位(伯克希尔的声誉和资金规模给了他不可替代的谈判筹码);

3、条款设计能力(通过复杂的金融工程,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参与者)。

我当然不是要怀疑巴菲特,更不是怀疑价值投资,而是想提醒诸位,尤其是对投资跃跃欲试的年轻人:

这位温情脉脉充满智慧的老爷爷,不仅是一位警觉的职业杀手,并且从来都在玩一个更高维度的资本的权力游戏。

这就是为什么你学不会巴菲特。

因为:现实世界,是鲨鱼横行的汪洋大海。

对大部分人来说,巴菲特的成功在于一种过人的 " 价值判断力 ",他似乎总能以超凡的慧眼,捕捉到市场的盲点与机遇。

然而,AQR 资本管理公司 Andrea Frazzini 团队的里程碑研究《巴菲特的阿尔法》彻底打破了这种朴素的理解,让我们第一次窥见了巴菲特真正而隐秘的力量源泉。

1976 至 2017 年间的深度分析揭示:

在严格控制 " 反贝塔投资 " 和 " 质量减垃圾 " 等关键因子后,巴菲特的 " 选股能力 " 在统计意义上变得几乎不显著。

换句话说,他传奇般的投资表现,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样,主要来自慧眼识珠般的选股直觉。

真正让巴菲特傲视群雄的,是三个隐蔽而关键的结构性优势:

首先是低成本、高杠杆的资金优势。

巴菲特通过保险浮存金获得了平均 1.6-1.7 倍的杠杆使用,而这些资金的年均成本仅为 1.72%,比同期国债利率低约 3 个百分点。

想象一下,当其他投资者需要支付 5-8% 的资金成本时,巴菲特却能以接近零成本获得巨额资金。这不是投资技巧,这是金融特权。-- 尽管只有极少人能够驾驭这种特权。

这些几乎免费的资金,让巴菲特如虎添翼,能在市场暴跌、人人恐惧时大胆出击。

其次是系统性因子暴露

研究发现,巴菲特 75% 以上的公开市场股票回报,都可以用简单的因子策略成功复制。

这意味着,他并非依靠不可捉摸的 " 第六感 ",而是靠稳定、有纪律地暴露于系统性风险因子,借助长期持续的风险溢价获取收益。

第三则是他绝无仅有的交易条款优势

巴菲特的独特之处在于,总能在关键时刻以优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条款入场,构建出 " 他赢你输 " 的不对称结构,让投资的下行风险几乎被完全转嫁。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研究还进一步拆解了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结构,发现他持有的公开交易股票表现远优于其全资拥有的私营企业。

这说明,巴菲特卓越的投资回报,更主要地源自精准的交易结构设计,而非运营管理能力。(这似乎是人们对巴菲特的接班人的期望之一:能够更好地整合和管理旗下资产。但我不认为会一定比巴菲特的 " 不作为 " 更好。)

这再次印证:与其说巴菲特是一个 " 选股大师 ",不如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资本结构建筑师。

真正的巴菲特,远比你想象得更精明,更冷酷,也更懂得以结构之刀切割市场,以资本之盾捍卫利润。这一切,才构成他神话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切,也许要重新理解巴菲特的那句名言:" 我的最佳持股期是永远。"

当你拥有免费资金、系统性因子暴露和不对称交易结构时,时间确实是你最好的朋友。

而对于缺乏这些条件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时间往往是最残酷的敌人。

至此,我们已拆解了巴菲特在价值投资背后的 " 秘密武器库 "。

但最根本的问题是:究竟是何种心性,才会去锻造并使用这些极致冷酷的武器?答案,藏在投资哲学最高处的云端,关乎人性。

要理解巴菲特,最好的参照系是他的黄金搭档——查理 · 芒格。

芒格是一位 " 理性 " 的信徒与大师。他一生都在与人类大脑的各种幻觉(如幸存者偏差、小概率事件误导)作战,并为此建立了著名的 " 多元思维模型 "。

可以说,芒格代表了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巅峰:他承认人性的非理性,并试图用更高维度的智慧去匡正它。他的世界观里,依然闪烁着对人类进步的乐观与温情。

但是,如果对大脑的幻觉的作战本身,是另外一种幻觉呢?

也就是说,芒格所追求的理性,尽管在世俗看来已经是一种二阶、甚至更高阶的智慧,可依然可能难以逃出人类大脑幻觉的系统。

这方面,巴菲特更理性,甚至理性到怀疑理性自身。

芒格对人类依然有美好的幻想,他自己也乐在亲情友情之间;

而巴菲特骨子里极其悲凉,几乎怀疑所有的人。

如果说芒格是在用 " 二阶理性 "(我知道我存在偏见)来观察世界,那么巴菲特则是在用一种 " 零信任原则 "(我默认一切皆不可信)来构建防御。

他的世界观底色,并非芒格式的清明睿智,而是一种深刻的、几乎无解的结构性悲观。

他骨子里怀疑一切。他不相信预测,不相信 CEO 的承诺,不相信市场的狂热,甚至不相信人性中善的持久性。

正是这种极度悲凉的底色,让他超越了 " 判断 " 的范畴,而专注于 " 结构 " 的构建。

一个相信 " 判断 " 的人,会说:" 我认为这家公司未来会很好。"

一个秉持 " 结构性悲观 " 的人,则会说:" 我必须设计一个结构,确保无论这家公司好与不好,我都是最终的赢家。"

这,就是我们之前看到的那些 " 特殊条款 " 的心理起源。

那些优先股、高股息、回购协议,并非商业谈判中可有可无的 " 添头 ",它们是巴菲特内心深刻不安全感的物理投射,是他用来抵御这个他所不信任的世界的 " 法律盔甲 "。

芒格的智慧,让我们避免犯错;而巴菲特的智慧,则是在假设 " 一切都会出错 " 的前提下,如何预先锁定自己的胜利。

这才是你与巴菲特之间,那条最无法逾越的鸿沟。

你可以学习他的财报分析,可以模仿他的投资组合,甚至可以背诵他的名言。

但你无法复制他那种从骨髓里渗透出来的、对整个商业世界深刻而冷静的怀疑。

这并非一种可以习得的 " 技巧 ",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 " 天性 "。

当你还在为人性的光辉而感动时,他早已为可能到来的背叛,备好了最锋利的刀。这就是最终的答案。

行文至此,或许我们该回到一个更基本的问题。

查理 · 芒格曾说,人生最需要避免的两件事是 " 嫉妒 " 与 " 自怜 "。

他并非在说教,而是从一个极致务实者的角度指出,这两种情绪是毒害决策、侵蚀心智的根源。

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芒格对此理解得如此深刻?

一种极大的可能是,他曾亲身被这两种情绪所折磨。

在 1974 年那场几乎摧毁他个人财富的市场崩盘中,当他眼看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他是否也曾彻夜难眠,在自怜的泥潭中挣扎?

又是否在仰望巴菲特那早已稳固的基业时,感受到过一丝嫉妒的刺痛?

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他最终战胜了它们,并将这份挣扎后的通透,化作了普世的智慧。他的理性,带着伤痕愈合后的温度。

现在,让我们把同样的问题抛给巴菲特。

他会嫉妒和自怜吗?

答案可能会让多数人感到寒意:大概率不会。

但这并非因为他用意志力克服了这些情绪,而更可能是因为——在他的底层情感操作系统里,根本就没有预装这两个 " 程序 "。

许多天才决策者之所以能超越人性局限,或许正源于他们某种天性的 " 缺失 "。

这种 " 缺失 " 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异于常人,却也恰好构成了一道隔绝情绪干扰的天然屏障,使他们能实现绝对冰冷的计算。

这或许也是两位巨匠的又一重分野:

芒格相信并钻研物理世界的定律;

而巴菲特,则更洞悉并利用人类社会那套隐藏的 " 丛林定律 "。

最终,这导向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轨迹与财富结局。

最后

芒格的财富远逊于巴菲特,但他拥抱并享受了一个儿孙满堂的、充满人间烟火的世俗快乐。

而巴菲特的万丈光芒之下,是挥之不去的孤寂身影,直到晚年,才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爱与亲情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当我们穷尽所有努力,去解构 " 为什么学不会巴菲特 " 之后,最终的答案或许应该让我们感到释然,而非挫败。

因为我们追求的,本就不该是(更不可能是)成为另一个巴菲特。

以价值投资的基本常识为前提,我们真正可以从这段跨越世纪的商业传奇中学到的是:从巴菲特那里,学习生存的法则。

要理解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看懂结构的力量,为自己和家人打造坚实的财务盾牌,不在鲨鱼横行的汪洋中裸泳。

从芒格那里,寻找生活的温度。

要运用理性的力量,去追求知识,去体验世界,去感受爱与被爱,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保有那份热爱它的勇气。

一手磨砺生存之剑,一手守护生活之光。

或许这,才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在残酷而又美好的真实世界里,所能达到的、最圆满的 " 价值投资 "。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