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烂字组里,丧亲的年轻人

今年 5 月 19 日,女孩王梦婷在网络上一个名为 " 史上写字最烂 " 的小组上发布求助:" 爷爷昨晚写下这几个字,喝了豆浆之后在睡梦中离开了,真的很想知道他写的什么 ",并附上一张照片。
烂字组,最初是提供给拥有字丑烦恼之人相互自嘲与调侃的网络空间。直到丧亲的年轻人们,带着亲人用尽生命仅存力量、颤颤巍巍写下的文字前来。这些字迹线条抖动,结构歪扭,甚至难以分辨阅读方向,但在烂字组内,却设有一个 " 辨认亲人临终字迹专楼 ",专门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丧亲者们。
那些亟待辨认的字迹,藏着丧亲者难以言说的隐痛和执念。解开亲人的临终密语,对于他们来说,成为了填补内心遗憾,与逝者维持联结的方式。
但残酷的是,并非所有求助者都能得到 " 标准答案 ",更多人选择带着没能解答的逝者临终密语继续生活,度过丧亲之痛最艰难的阶段,最后回归日常,淡去对答案的执着。
丧亲者们来到烂字组
5 月 17 日下午,30 岁的王梦婷在葬礼上才意外得知,爷爷去世的前一晚,留下三行谁也读不懂的字迹。
此前,在本应宣泄情感的葬礼现场,王梦婷却努力克制着眼泪。她被不断提醒,爷爷年事已高,走时没有病痛,算喜丧,被视为福寿全归,不用过度悲伤。
直到亲人间谈论,去世前夜,已经八十七岁的爷爷曾做出握笔要写东西的动作。但因为老人的手已经没有力气,写下的字飘忽凌乱。陪护的人看不懂,问爷爷写了什么。爷爷却摆摆手,示意自己要休息了。却没想到,爷爷在当晚的睡梦中睡去,这些字竟成为了绝笔。
听到这里,王梦婷赶忙让她将留有爷爷字迹的本子拿出来。身边亲人们坐在院子里互相传看,但都认不出来。有人猜测,也许是 " 打个 120,送我去医院 "。王梦婷觉得不对。她先求助了朋友,但朋友们也都无法分辨。
图|王梦婷爷爷临终前一晚写下的字迹
" 这是爷爷留下来最后的话 "。 王梦婷后悔没能陪爷爷度过最后一刻,眼下唯一能做的就只有解开爷爷的遗言。
王梦婷想起,上个星期,曾刷到类似的求助,评论中曾有人提到某个网络小组擅长辨认此类字迹。一番搜索后,她才找到这个名为 " 史上写字最烂 " 的小组。当天下午,她就提交了入组申请。
烂字组成立于 2019 年,初衷是为每一个写不好字但不想练字的人们提供 " 乌托邦 "。成员们在组内分享自己写下或遇到的 " 烂字 ",相互比拼调侃。
直到 2023 年 11 月 20 日,有人在组内发起求助,她的父亲因多器官衰竭住进 ICU,父亲用尽仅存力量,颤颤巍巍写下文字,线条抖动,结构歪扭。网友认出,这位父亲表达的是 " 喉咙卡有东西 "。识别了老人的字迹,医生为老人吸痰后,才将他从鬼门关中夺回。这条改变生死的帖子,成为不少人认识烂字组的途径。
一些网友怀抱希望,特地来到这里。有段时间,点开小组首页,满屏都是辨认亲人临终字迹的求助。
这个最初提供给拥有字丑烦恼之人自嘲的网络空间,就这样拥有了新功能。
在爷爷去世二十天后,当时还在四川成都读大三的谢毓霖回到老家,奶奶递给他一张在整理爷爷书桌时发现的草稿纸。这张字迹凌乱的稿纸不同寻常。字一排排写满了整面,像一篇 " 小文章 "。
图|谢毓霖爷爷生前在草稿纸上写下的文章
谢毓霖接过,大致能够读懂 80%。爷爷生前喜好读书,从事文职工作,有用文言文和繁体表达的习惯,字里行间是他在罹患肝癌后对此生的回顾,从自己 " 光胴胴呱呱坠地哇哇直叫 " 开始,写到晚年生病 " 丧失基本功能 ",再到最后释然 " 人生一死乃自然规律 "," 还是随缘吧 "。
他忍不住想," 写下这段话时,爷爷当时遭遇了什么?有没有想起我?这些我不知道,就永远不会有答案。"
谢毓霖坐在爷爷生前坐过的书桌前,拍下稿纸,放大到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慢慢确认后,再打到文档上。无法辨认的,他就暂且用省略号代替,共有十几处。谢毓霖渴望百分之百的完全解读。受爷爷影响,他喜好文学,在他看来,每一个用词都能反映书写者当时的情感。
最开始,他选择花十五元在淘宝上找人帮忙辨认,但效果有限,只解决了一半他不确定的繁体字。剩下没有解答的,谢毓霖发在社交媒体上,决定求助网友。
在烂字组最初定下的组规里,曾明确标注 " 不提供认字服务 "," 发布即删除 "。2022 年,备考研究生期间,唐月接管烂字组成为组长,见证了小组发生的变化。
唐月的爷爷在她还没出生时就因病去世。家里穷,家人间没有拍照的习惯,唐月爷爷没留下任何影像。她好奇自己的爷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却只能得到 " 很高很瘦,爱笑 " 的模糊形容。奶奶曾觉得 " 肯定会一辈子记得他的脸 ",但时间冲洗着记忆,如今 " 真的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了 "。
一位亲人的早逝创伤,在家中三代人身上绵延。唐月的父亲独立赚钱后,买的第一件贵重的数码产品便是相机。他不算热衷于摄影,相机只用来拍家里人。按照年月日分类整齐地保存在电脑里,再定期洗出。
得知女儿在烂字组做志愿组长,父亲十分支持。也许某一天,这些求助者还能将逝者留下的笔迹讯息指给孩子们看,共同想象他们未曾谋面的亲人留存给世界的印迹。
唐月担任组长后," 不提供认字服务 " 的组规后还新增了一句," 除紧急情况求助外(例如亲人在医院书写的内容)"。2024 年 12 月底,唐月在组内建了一个 " 亲人临终字迹辨认 " 专楼,这样既维持了组内原有氛围,也不会分散求助内容。
哀伤的执念
葬礼结束后,王梦婷的丧假结束。她在攀枝花市一所乡村小学做语文老师,没有多余的时间消化悲伤,赶回学校的当天上午,她投入到一项重要的教研项目。下午,王梦婷在操场,她带的学生叽叽喳喳围过来问 " 王老师,你去哪里了?"
" 王老师没有爷爷了 "。王梦婷解释,接着补充," 王老师的爷爷走了 ",她没忍住在操场上哭了起来。
她从没想过自己的哀伤第一次以这种形式,在学生面前公开展现。可转念觉得不该这样,她又很快抑制悲伤回到办公室。
两天后,王梦婷来到班级上课,学生们递给她用作业纸折叠的信封,说 " 希望王老师不要每天在爷爷去世的痛苦中 "。王梦婷接过,哽咽地说谢谢。
这些天,她仍然处于 " 不能提起爷爷 " 的状态。一旦再对学生多说几句感谢,或是生活中出现的微小波动,情绪便会再度失控。所有的人都在告诉她,节哀顺变。她强撑着继续上班,因为工作不顺,在领导面前崩溃大哭。她赶忙解释,自己对工作没有意见,只是因为刚刚失去爷爷情感脆弱。
王梦婷出现的悲伤、回避、愧疚、遗憾情绪,是丧亲者在至亲离开后出现的 " 哀伤反应 "。哀伤不仅是一种悲伤的情绪,而是人们在经历丧失后出现的一系列情感、认知、行为和生理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沃登在《哀伤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工作者手册》书中提出,一套标准化的哀伤疗愈流程里,丧亲者至少需要完成四项任务,接受事实、处理痛苦、适应改变、重启生活。
但这种哀伤,往往难以被广泛承认、重视,或难以得到疗愈及相应关怀。丧亲心理学家肯尼斯・杰・多卡曾提出 " 被剥夺的哀伤 " 这一概念,社会制定了一系列哀伤规则,规定了丧亲者应有的反应和哀伤时长。比如,葬礼过后,就该停止哀伤;不宜表露哀伤,应该好好生活。
但王梦婷因平时与爷爷生活在异地,内心充满遗憾,成了家中没能走出来的人。她自小同爷爷亲近,爷爷从前是军人,退伍后在工厂做电工。退休后,他白天骑小三轮电动去街上玩儿,特别馋甜烧白、抄手一类的小吃。他一辈子不愿麻烦家人,花的是自己的退休工资,孙女回家,爷爷就骑着三轮车在汽车站等她。
爷爷去世 3 个多月,妈妈偶尔和会和王梦婷聊起爷爷,安慰王梦婷,叫她不要伤心。但即使在妈妈面前,王梦婷仍表现得不在意,担心展现出的脆弱让家里人担心。
未能纾解的哀伤,让字迹背后的答案成为了她短暂的精神寄托。也因此,家中唯独她,对此格外执着。
为了心中的执念,她翻遍 " 辨认亲人临终字迹 " 专楼,逐个私信她觉得有理有据的回复者,请求帮助。她仔细研究已经被破解的字迹形状,和爷爷写下的一一对照,猜测哪个可能更为相似。
据唐月说,辨认字迹,绝非是个简单活。在烂字组成员眼中," 烂 " 字是有规律的。通过观察一组字,便能掌握书写者横竖撇捺的习惯,从而作出推断。
但因为身体机能的不可控,面对临终之时写下的字迹,小组内的热心辨认者发现,这套方法并不可行。施以援手的过程,往往是一个陌生人,试图通过字迹理解并代入另一个已逝陌生人的一生,依靠经验猜测人在临终之时可能的愿望。
2022 年,谢毓霖得知爷爷体内的癌细胞扩散。2024 年 6 月底,爷爷进入弥留之际,他回到老家照护。一个月里,他每晚都能听到爷爷房间内传来小声的痛苦呻吟,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清楚记得,2024 年 7 月 21 日晚,谢零毓亲眼看着爷爷从抽搐到静止不动,他摸了摸爷爷的颈动脉,又用手电筒照了他的瞳孔。爷爷像画一样静静躺在那,胸膛毫无起伏, " 我的爷爷死了 ",谢毓霖起初表现得很平静。而父亲和奶奶因为不忍,早已走出房间。他注视着爷爷,最后一次亲吻他的额头。
哀伤在葬礼之后袭来。爷爷真正离去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听到一首伤感的歌,看到老人的身影,谢毓霖就会想起爷爷生前被病痛折磨的模样。他回忆着爷爷的善良、节俭、热心,他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好的人却会离去?
难解的情绪最终寄托在爷爷最后的信上。发出求助后,谢毓霖很快在两天内得到了回复,填补了文中重要的空缺。有网友辨认出了 " 脏器弱化 ",谢毓霖认为,这代表了爷爷当时选择直面疾病带来的残酷现实;还有人认出了 " 反视己身 ",这是文中承上启下的节点,从家国大义转折到自身命运。
谢毓霖坐在爷爷生前睡过的床上,如同观看书法作品一般,再次一字一句从头读到尾。
时空在此刻重叠,谢毓霖想象,或许是在五六月份的某天晚上,当时还有力气下床坐在书桌前的爷爷,在昏黄的台灯下提笔写字。爷爷的字迹由工整到凌乱,倒数第三行,甚至划掉了几句,谢毓霖似乎能够由此推测爷爷当时的心境,许是写到最后体力不支,而自己命不久矣心生烦闷。
一字一句看下来,谢毓霖想,是不是爷爷在生前就已释然,接受病痛和人固有一死的事实。
图|谢毓霖爷爷生病住院时,看着医院墙上的书法
联结
爷爷去世后数月,谢毓霖的奶奶仍未走出伤痛。她没有勇气走进爷爷的房间,提出要把挂在家里爷爷的彩色遗像取下。谢毓霖希望,奶奶也能了解爷爷在最后日子里的心路历程,借此得到宽慰。
他把整理好的电子稿放大,祖孙俩并排坐着,一边看,谢毓霖一边读给奶奶听,翻译爷爷想表达的意思。奶奶不停感叹,爷爷生前太过辛苦。这是祖孙俩为数不多,可以借此怀念爷爷的时刻。
面对字迹背后的答案,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 很多找我们认字的人,他都是没有回过头的 ",据唐月观察,这些求助者们大多都顶着原始 ID 和头像,为了破解亲人的临终密语,他们才来到这个以前从未使用过的软件。很多人发完帖,便不会再登录账号。
但即使解开答案,一年过去,爷爷遗笔的照片谢毓霖也很少再翻出来看。那段话虽曾疗愈过他的丧亲之痛,但现在想起爷爷,他只愿看看爷爷生前健康的照片,缓解思念。
他能够坦然谈起爷爷,也会在遇到生活的不顺时,想到爷爷曾经教给他的为人处世之道,继续生活下去。
所谓不回头,可能是放下,可能是不敢面对,也可能是一种 " 中间态 "。社工博士李昀鋆在书《与哀伤共处》中认为,哀伤进程并没有明确期限,我们需要学会不断承认自己的哀伤,将哀伤常态化。
如今让谢毓霖真正担心的是,家里老房子翻了新,空空荡荡,爷爷过去生活的痕迹正在消失。
整理遗物时,谢毓霖保留了在爷爷衣柜里发现的一瓶过期男士香水和香皂,和爷爷衣服的味道一样,闻起来让人感觉爷爷还在身边。留有爷爷字迹的稿纸,也被谢毓霖小心装进文件袋里,放在桌面最显眼的位置。
在丧亲与哀伤研究领域,曾有学者提出 " 持续性联结 " 一词,指的是,生者会与逝者保持一种持续的、内在的联结。这种联结不是沉溺痛苦,而是将逝者融入生命的新方式。
每次回老家,谢毓霖都会强制要求自己再看一遍爷爷写下的字迹," 把那些开心的痛苦的回忆一并拾起 "。这成为了他与时间和遗忘斗争的方式。
残酷的是,并非所有求助者都能如谢毓霖一样得到密语字面上的 " 标准答案 "。在辨认字迹者的眼中,辨认字迹就像做数学题一样,最开始几分钟想不出来,后续也多半无解。
这也导致,好认的字迹,不缺辨认者。但难以辨认的,基本无人回复。王梦婷属于后者。最初她也以为自己能够和其他幸运网友一样得到答案。
在逐渐接受字迹无解的可能后,王梦婷开始鼓起勇气尝试代入爷爷的视角猜测。最初,她想也许爷爷是想表达自己的遗憾。比如想吃什么,又或是还有什么事没做。
王梦婷对字迹的理解,也随着哀伤治愈的过程而改变。她现在觉得,爷爷也许当时也知道自己将要逝去。摆在书桌上的相框里的字,从遗憾变为祝愿,似乎是在嘱托亲人,要好好生活,互相照顾。
这是一个相互疗愈的过程。每一次的求助,意味着王梦婷不得不一遍遍再次描述爷爷去世的情况、自己的执着与思念。
没能在家人面前说出口的情绪,在网络空间中抒发。烂字组让丧亲者意识到,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在经历哀伤,这里成为了可以安全承载悲痛的空间。
反复打开帖子查看是否有人回复的等待的过程里,哀伤在失望中被消化,让王梦婷足够有勇气直面,靠自己拆解。依靠这张薄纸,她学会理解爷爷的死亡,支撑她走过情绪最脆弱的时刻。
但字迹并不能真正代替本该合理的情绪宣泄。以往一放假她便会回到老家。但爷爷去世后,她少了牵挂,更害怕回去看到爷爷留下过的生活痕迹,触景生情。
母亲也劝她," 好好待在攀枝花,过好自己的日子,别回来了 "。身在一个传统的不善于表达的中式家庭,王梦婷从没有向母亲表达过对爷爷的思念。
只要见不到爷爷曾经接触过的人和事,王梦婷觉得至少这一刻,自己是 " 释怀 " 的。回忆起爷爷生前爱吃泡面和奶茶的小老头形象,她笑了起来。不断告诉自己 " 爷爷走的很好 " 时,她总会想起曾经做的一个梦。
在送爷爷去殡仪馆火化的前一天晚上,王梦婷在睡前来到爷爷的棺木前,看着他,在心里小声说道 " 爷爷我要去睡觉了,有什么话你一定要告诉我 "。
梦里,院子里放着哀乐。该送别了,主持葬礼的礼生说。有亲人变成了青鸾飞上天。该玄鸟了,礼生又喊。王梦婷变成了一只黑色玄鸟,俯瞰着爷爷的棺木,在上空盘旋。剩下的亲人们,则纷纷化身成朱雀和青鸟,排成四列欢送爷爷。
; 图|王梦婷爷爷喜欢骑着电动三轮车在村里溜达
* 应受访者要求,人物信息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