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在沉默地肆虐

访客 2025-08-07 17:02:51 82102
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在沉默地肆虐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题图来自:AI 生成你知道吗?在中国,大约 9500 万人受抑郁症折磨。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每 10 人中就有 1 人面临抑郁风险,其中抑郁...

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在沉默地肆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题图来自:AI 生成

你知道吗?在中国,大约 9500 万人受抑郁症折磨。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每 10 人中就有 1 人面临抑郁风险,其中抑郁症为 3.4%。仅有 36% 的国民认为自己心理健康良好。在社会和生活压力下,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已演变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危机。

抑郁症,这个 " 头号心理杀手 ",悄无声息地困扰着无数人,但许多人甚至未曾察觉自己 " 病了 "。区域经济差异、医疗服务可及性、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亲子关系 种种因素交织成网,让日常累积的压力常常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面对如此庞大的沉默群体,我们不禁要问: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缺口究竟有多大?又有多少人正在我们身边的隐秘角落里,无声地挣扎?

一、" 第一号心理杀手 "

抑郁症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并不陌生。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关乎亿万心灵健康的无声危机正在蔓延。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 10 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 40 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 77%。

我国患抑郁症人数大约在 9500 万人,每年大约有 28 万人自杀,其中 40% 患有抑郁症。《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曾指出,我国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 10.6%,其中抑郁症为 3.4%。仅有 36% 的国民认为自己心理健康良好。在社会和生活压力下,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已演变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危机。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抑郁和焦虑障碍患病率也存在差异。

最近,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研人员们在著名精神疾病学术期刊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1990~2021 年中国及其省份抑郁症和焦虑症负担:2021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Burden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 – 2021: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的最新研究,深刻揭示了我国各地域存在的抑郁状况差异。

研究指出,在抑郁症的患病率方面,香港患病率最高,每 10 万人中有 3431.7 人患病,紧随其后的是浙江和山东,而天津患病率最低,每 10 万人中患病数为 2341.3 人。

抑郁症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区域经济状况、医疗服务可及性、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经济较发达区域的居民往往承受着更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这可能成为诱发精神健康问题的重要风险因素。

《2022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近九成患者是由抑郁情绪压力引发的抑郁症。

负面情绪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当代社会,个体对自我要求越来越高,过载的信息、纷杂的人情 种种因素交织成的网,都可能构成持续的情绪压力源。这些压力未必是惊天动地的重大变故,更多是如影随形的 " 慢性消耗 ",但若不及时排解,最终则可能冲破心理堤坝,演变成抑郁症。

值得注意的是,亲子关系作为第二大诱因,其占比甚至远超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这提醒我们,应正视家庭环境对个人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家庭不一定是天然的避风港,也有可能是引发抑郁情绪的风暴中心。

而一旦患上抑郁症,患者将面对长久且持续的情绪低谷、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睡眠障碍等症状。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形容抑郁症:" 抑郁就像黑狗,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抑郁症不等同于抑郁情绪,它比抑郁情绪更严重。想要初步判断自己是否有抑郁症,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参考:

二、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缺口有多大?

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庞大,但心理健康服务却面临巨大的缺口。

截至 2021 年底,中国内地仅有精神科医生 6.4 万人,只占全国医师总数的 1.49%。按照全国 9500 万抑郁患者来算,医患比例高达 1:1487,差距明显。

不仅如此,我国精神科资源还集中在大城市。2020 年,全国 5936 家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近 80 万张开放床位中,大部分落在省会及东部发达地区,仅上海一地的精神专科床位就接近万张。

真正具备系统心理治疗资质的人才更是稀缺。数据显示,通过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考试者不足 1 万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不到 5000 人。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仅有 20 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美国是 1000 人,差距甚远。我国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有证无能力者也不在少数。

此外,心理医疗昂贵的收费标准,也让许多患者对看病这件事望而却步。

有媒体就 " 做心理咨询的阻碍是什么?" 展开调研,结果显示,68.89% 的受访者把心理咨询的经济成本视为就医阻碍。

心理咨询到底有多贵?图数室查阅某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发现,平台收费标准根据咨询师水平、咨询时长、所在地区等存在较大跨度,低则每小时收费 300 多元,资深的 " 专家级 " 心理咨询师,每小时收费高达 2000 元。如果还需要药物辅助治疗,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当 9500 万抑郁症患者中仅少数被 " 看见 ",当每张病床背后是数倍的需求缺口,当青少年在课业压力下沉默挣扎——这不仅是医疗系统的课题,更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

好在,如今,国家和地方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系统性行动。比如全国开通的 "12356" 心理援助热线,提供 24 小时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教育部等 17 部门要求 2025 年 95% 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高校按 1:4000 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中小学每校至少 1 名。四川省要求常住人口超 30 万的县设置精神科,30 万人口以下的县设心理门诊。

正如世卫大会边会上的中方代表所言:"我们正从‘治已病’走向‘治未病’,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当每一束微光都被看见,心理健康的星辰大海终将照亮每一个普通人。"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