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上海银行,再吃天价罚单

访客 2025-08-08 10:04:03 49012
上海银行,再吃天价罚单摘要: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 作者 | 田羽上海银行,又出事了。8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挂出一则行政处罚公示,上海银行因账户管理、清算、反假货币等 8...

上海银行,再吃天价罚单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

作者 | 田羽

上海银行,又出事了。

8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挂出一则行政处罚公示,上海银行因账户管理、清算、反假货币等 8 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 46.95 万元,并罚款 2874.8 万元,合计罚没金额达 2921.75 万元。与这张巨额罚单同步公布的,还有 15 名时任管理人员的个人处罚名单。

|图源:财经数据派

这已不是上海银行首次收到 " 千万级 " 罚单。早在 2023 年也领到过超 9000 万元的罚单,仅这两张罚单,便让上海银行在三年内累计被罚金额突破 1 亿元。频繁的巨额处罚背后,是一个反复暴露的老问题——内控失效。

但问题不止于此。上海银行的盈利质量和资产风险同样面临质疑,其利润结构对投资收益的依赖程度过高,而这一部分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不良贷款实现了 " 双降 ",但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增加却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背后或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风险隐患。

在新一轮天价罚单之后,经营承压、风控吃紧的上海银行,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对于近日的巨额罚单,上海银行回应称,本次处罚问题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 2021 年对本行开展的综合执法检查,处罚问题发生在 2020 年至 2021 年期间。本行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健全制度体系、优化管理流程、完善管理机制等措施积极整改,所涉及的问题均已按照监管要求全部整改完毕。

但这种带着惯常公关辞令的回应,并不能消除市场对其内控质量的担忧,因为这并非上海银行首次面临千万级别的罚单,而上一次距今也才两年左右。

2023 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官网发布一则关于上海银行违规办理结售汇和内保外贷等业务、虚增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等违法事实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违法所得 19.9 万元人民币,处罚金额则高达 9854 万元。同时,外汇局上海分局官网还发布了针对三名上海银行有关负责人的处罚决定。根据公告,此次处罚主要涉及上海银行的八项违法事实。

此外,除了这些令人诧异的千万级别罚单,上海银行更有不少百万元级别的罚单。

比如上海银行在 2024 年也被罚没 910.6 万元,其中深圳分行在 2024 年 8 月因贷款资金对接理财产品、房地产贷款管理失职等,被没收违法所得 104.23 万元并罚款 368.47 万元,合计 472.7 万元;而宁波分行则在 2024 年 6 月因贷款 " 三查 " 不尽职、信贷资金流入限制领域等 5 项违规,被罚 185 万元。

2025 年开年,上海银行又在两个月内连收 3 张罚单,累计 370 万元,如宁波分行因存款管理不审慎被罚 50 万元。甚至 8 月 1 日的近 3000 万元处罚尘埃未落,8 月 4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因多项违法违规,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及相关责任人被罚 380 万元。

经查,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及相关责任人存在以下违法违规行为:部分绩效考评行为不合规;资产池业务管理缺陷;" 售后回租 " 国内信用证业务管理不审慎;贷款管理不审慎;票据贴现业务管理不审慎;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

更微妙的是,这次巨额处罚出现在一个敏感时间点,上海银行正在经历 " 新帅效应 " 的考验期

2025 年 4 月,上海银行经历 " 一把手 " 换帅,由上海农商行原行长顾建忠接替到龄退休的金煜,出任上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现年 51 岁的顾建忠是一名 " 老上银人 ",曾在职业生涯起步的上海银行工作近 20 年,后又在上海金融办、上海国际集团、上海农商行等单位任职。

顾建忠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被市场寄予厚望其能重塑上海银行的内控体系,但从近日的天价罚单来看,顾建忠的工作难度并可能并不会小。更严峻的是,除了内控不力导致罚单不断外,上海银行在经营上同样面临不小压力。

2024 年,上海银行年末总资产 3.2 万亿元,在 A 股城商行中排名第三;实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29.9 亿元和 235.6 亿元。

但业绩增速方面,上海银行相比同行并不理想。其中,营收增速 4.79%,在万亿级(总资产规模大于 1 万亿元)城商行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长沙银行的 4.57%;归母净利润增速则为 4.5%,同样在万亿级城商行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北京银行的 0.81%。

净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老本行,上海银行业绩增速乏力的关键原因,就是老本行干得不理想了。

2023-2024 年,上海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 1.34% 和 1.17%,2024 年同比下降了 0.17%,这个降幅在万亿级城商行中排名第二,仅低过长沙银行的 0.2%。

此外,净利息收入方面,上海银行该收入由 2023 年的 351.64 亿元下滑至 2024 年的 324.86 亿元,在万亿级城商行中,这个数据只有上海银行出现下滑。

这说明了,虽然利率下降是行业痛点,但同类型、规模接近的可比上市公司,都能通过规模补救,在 " 价降量升 " 的背景下稳住基本盘,只有上海银行做不到。

此外,上海银行说不上亮眼的增长数据,还面临持续性方面的顾虑,主要是利润背后的 " 投资收益 " 占比过大。

2024 年,上海银行的投资收益为 131.66 亿元,而更夸张的数据是同比增速,高达 94.42%,在万亿级的城商行中,这个增速超过 20% 的就只有江苏银行的 20.86%,和杭州银行的 29.66%。

具体来看,投资收益增长得比较夸张的,一个是债权投资,由 2023 年的 15.04 亿元大增至 2024 年的 55.63 亿元;另一个则是贵金属,同期由 3.86 亿元大增至 15.57 亿元。

而为什么说这种利润增长的持续性存疑?

首先是贵金属利润大幅增长,合理推测就是黄金牛市的影响了,但黄金目前已经到了高位震荡的阶段,还能疯狂暴涨多久,恐怕要打上问号。

至于债权投资贡献的收益,业内人士也不乏谨慎的观点。

不久前,有银行金融市场部门的一线员工对媒体表示,在目前的债市行情下," 以前是吃债券票息,还能吃到(债券价格上涨的)资本利得,但现在负债端和资产端利率都快‘倒挂’了,而且 2024 年债券收益率下行到低位,继续下行的空间有限,后面经济企稳可能还会上行,现在就是要赚波段交易的钱。"

也有一家东部城商行自营部门的投资经理直言,现在的金融市场业务更 " 卷 ",震荡行情也更加难做。

老本行净利息收入干得不理想、投资收益面临持续性顾虑同时,近年在商业银行经营中越来越重要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上海银行同样并不理想。

2023-2024 年,其该业务的数据由 49.15 亿元下滑至 39.59 亿元,跌幅为 19.46%,在万亿级城商行中,这个跌幅仅次于南京银行的 28.55%。

这一跌幅固然与行业整体趋势相关,但内控问题的暴露或许加剧了下滑。

比如,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判决书显示,2021 年 6 月,王某在某银行支行处通过手机银行 App 认购一支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认购金额 558 万元,后这一基金累计损失达到 170 余万元。

2023 年,该投资者将该银行支行告上法庭,一审法院判决银行承担本金及利息损失的 90%。双方不服提起上诉后,2024 年 9 月,上海金融法院作出二审裁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从此前的开庭公告信息来看,该银行为上海银行虹口支行,最终银行被判赔偿的金额约 159 万元。

从判决书披露的事实来看,2023 年 2 月 20 日,王某还曾向原银保监部门投诉,银保监部门于 2023 年 6 月 21 日作出的答复书提到,经查,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应双录(录音录像)未双录情况,且客户经理对投资人违规承诺预期收益。对此,该局责令银行进行整改,并要求对相关人员进行违规责任追究。

该次判决加上近年的天价罚单,背后折射出的内控漏洞,恐怕正不断侵蚀上海银行中间业务的信任根基。当合规成本持续攀升,中间业务的复苏之路更显崎岖。

表面数据看,上海银行在 2024 年财报反映出来的资产质量正在改善。2023-2024 年,其不良贷款金额由 166.05 亿元下滑至 165.8 亿元;不良贷款率也由 1.21% 下滑至 1.18%,出现了不良贷款的 " 双降 "。

此外,据自媒体行长观察分析,在不良核销方面,去年上海银行核销了 141.52 亿元的不良贷款,2023 年的不良贷款核销额则是 146.45 亿元。其计算下来,去年该行的新生成不良贷款下限为 141.27 亿元,2023 年的新生成不良贷款下限则为 149.56 亿元,相比之下,2024 年的新生成不良下限还要低于 2023 年。同时,上海银行的正常贷款迁徙率为 2.26%,相比上一年的 2.75%,下降了 49bps。

行长观察认为,从新生成不良下限和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两个辅助指标来看,上海银行 2024 年的信贷资产质量确有好转。

然而,在这些看似亮眼的数据背后,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增加,构成了一组明显的反常信号,暗示其资产质量或许并非表面上那么乐观。

2024 年,上海银行计提了 124.47 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比 2023 年增加了 10.13 亿元,其中,贷款减值损失为 130.07 亿元,同比增加 12.79%。

信用减值损失庞大且大幅增加,不良贷款却实现 " 双降 ",前者表明资产质量继续恶化并严重拖累业绩,后者却显示资产质量开始改善,为何会出现这种背离现象?这需要先了解信用减值损失和不良资产的形成机制。

不良贷款是依据相关定义进行分类的,贷款属于 " 正常 "" 关注 ",还是 " 次级 "" 可疑 "" 损失 " 等被视为不良贷款的范畴,都有明确的基本定义。而预期信用损失,则是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金融模型,对最终可能损失的金额进行估算。

|不良贷款的定义

|预期信用损失的相关描述

上海银行这种 " 分类变好,但损失依然巨大且增加 " 的情况,合理推测,有可能就是类似于有一小部分贷款,从 " 可能存在问题 " 变为 " 可能没有问题 ",但这部分金额并不高;

相比之下,更大金额的贷款,实际上是从 " 可能存在问题 " 转变为 " 存在较大问题 ",不过这属于已归为不良贷款资产的内部转移,并不影响不良贷款的增减。然而,整体的 " 不良 " 程度实际上在加剧。

事实上,从一些细节中也能发现这种猜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贷款的风险三阶段划分情况为例,根据财报定义,第一阶段指 " 信用风险无显著增加 ",第二阶段指 " 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但尚无客观减值证据 ",第三阶段则是 " 存在客观减值证据 "。显然,第三阶段对应的是风险等级最高的贷款。

2024 年,上海银行贷款划分在第三阶段的账面原值高达 281.4 亿元,相比 2023 年的 216.8 亿元,同比增长了约 30%,相比之下,贷款的账面原值同期增长仅 1% 左右。

这表明,在贷款规模变化不大的背景下,上海银行风险等级最高的贷款在快速增加,结合信用减值损失依然庞大且增速不低的情况来看,上海银行不良贷款 " 双降 " 的背后,风控压力依然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银行的风控能力甚至可能拖累其抓住政策引导的新增长点。这里所说的新增长点指的是个人消费贷。2025 年,个人消费贷多次被相关部门提及,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在利率下行背景下,为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寻找新增量的积极信号。

3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明确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 30 万元提高至 50 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 20 万元提高至 30 万元;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超过 5 年延长至不超过 7 年。

7 月 31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不过,这股政策春风,上海银行可能未必能够抓住。因为个人消费贷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风控考验的升级。

但在 2024 年,上海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出现上升。截至年末,个贷不良贷款余额为 47.08 亿元,较年初增加约 9.3 亿元 ; 个贷不良贷款率为 1.14%,较年初上升 25bps。其中,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最高,为 1.98%,较年初上升 22bps。

业绩增速并不理想、风控工作依然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刚刚换帅不久的上海银行又吃到巨额罚单,2025 年或许是上海银行真正的转折之年。

参考资料:

财经数据派《8 项业务违规收 2921 万罚单!上海银行三年已被罚超 1.5 亿》

行长研究《上海银行 " 不良双降 " 背后:不良认定缺口逾百亿,真实资产质量迷雾重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