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消费回归,再解经济型酒店的过去与未来

经济型酒店再度霸榜
更理性的中国消费者,正摒弃浮华回归实用。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渐进式复苏,人们的消费态度也发生着变化——冲动消费和盲目跟风减少了,取而代之追求产品品质,消费行为趋于务实和理性。
当消费回归理性,追求极致性价比也就成了潮流。
当国内市场都在追逐中高端酒店叙事、追逐设计感、讲求生活方式、贩卖在地体验时,经济型酒店这条片曾被许多人视为夕阳的 " 老赛道 ",正抖落灰尘焕发出新的活力。
经济型酒店再度霸榜
时间倒回几年前,市场声音几乎是一边倒的。
投资的风向标似乎明确指向了中高端、精品与生活方式酒店,经济型酒店这个老赛道,则被不少人认为是低增长、低价值,甚至被预言为黄昏行业。
《HOTELS》最新发布的 " 全球 205 强 " 榜单揭开了国内经济型酒店规模新格局:
老牌劲旅 " 汉庭酒店 " 以 4139 家门店的规模依然坐稳全国第一;
而 " 小镇之王 " 的尚客优酒店,也悄然跃升至国内第二、小城第一。
当追求设计感与生活方式的中高端酒店成为资本宠儿,当新消费浪潮席卷住宿市场,谁能想到 2025 年会成为经济型酒店重返舞台中心的转折点?
本土酒店品牌排名集体抬升背后,是一个更加锐利的事实:曾经被视为保守平庸的经济型酒店在 2025 年以不可忽视的 " 热 " 姿态回归主流赛道。
经济型酒店这条基础赛道看似沉寂多年,为何能在 2025 年忽然焕发第二春?
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的全面上升,成为经济型赛道升温最直观的启动开关。
随着市场活动疲软,中高端酒店引以为傲的 " 生活方式溢价 " 在陡然收紧的差旅预算面前显得华而不实。
人们不再热衷于为浴缸或行政酒廊支付额外成本,一个功能齐全、干净卫生、能安稳睡觉的经济型酒店成了多数人的最优选。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酒店市场进入存量时代,不少投资人也开始回归理性,高性价比成为核心共识。
相比较酒店行业其他品类,经济型酒店依然有着更短的回报周期以及更强的成本优势。
据《2024 年中国酒店投资人研测分析及 AC 指数报告》显示,2023 年新开业门店预计平均投资回报周期约为 5.1 年。 而经济型酒店的投资回报周期可控制在 4 年以内。
此外,下沉市场虽然拥有庞大的酒店数量,但其连锁化进程相对落后。
投资成本更低、品牌效应占优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在低线城市仍然具有较大生存与发展空间。
本土经济型酒店风雨兼程 20 年
在中国本土经济型连锁酒店发展初期,锦江曾是先行者。
1999 年,锦江之星走出上海,在苏州开出沪外第一家门店,开始了全国化进程。" 二星级硬件、亲民价格 ",成为连锁酒店行业的标杆。
锦江之星的成功,吸引了一众效仿者。2002 年,如家酒店创立;2005 年,7 天酒店和汉庭酒店先后开业。这些品牌,在后来本土连锁酒店形成与壮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季琦创立汉庭酒店前,亲自体验锦江之星华东地区所有门店,并宣称要学习锦江之星的模式。
2000 年后,如家、7 天、汉庭,以及后来的尚客优、格林豪泰们,蜂拥进入这一赛道,开启经济型连锁酒店行业黄金十年。
2010 年,国内经济型连锁酒店行业门店达到 5120 家,客房规模达 56.4 万间。但在整个酒店行业中所占比重仅在 7% 内,远低于欧美地区 70% 的水平。
经济型连锁酒店自 2003 年进入高速增长期,伴随电子商务、个人及家庭旅游出行的发展,增速超过星级酒店。
然而进入 2016 年,国内经济型连锁酒店规模增长首次出现放缓,其增速为 12.4%。同期,中端及以上连锁酒店门店规模增速在 25% 以上。
随着国内酒店市场进入存量时代,面对县城这一 " 价值洼地 ",近年来各大酒店集团纷纷制定下沉策略,将增速放在县域等低线市场,试图填补品牌空白、抢占先机一些定位下沉市场的本土连锁更是抢占了先机。
截至目前,华住集团已覆盖全国 1290 个城市,较前一年新增 158 个,朝着 " 县县有华住 " 的目标稳步推进;
首旅如家通过 " 云 "" 华驿 " 等轻管理品牌,以 " 投资小、回报快 " 的特点在县域市场快速拓店
被称为 " 小镇之王 " 的尚美数智酒店集团,自创立起就专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下设尚客优、兰欧、骏怡等品牌,号称要 " 让所有人在任何城镇都能住上好酒店 "。
尚美采用独特的 " 小而美 " 模型:主打 " 三四线城市、60 间客房、精品设计 " 的中小规模酒店,避开与一二线常见连锁品牌的正面竞争。
时至今日,下沉市场的连锁化红利仍在释放。
经济型酒店既承接了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又呼应了大众对 " 性价比 " 的核心诉求,此次强势回归也在情理之中。
谁能拿捏理性消费热流?
有人说,消费市场永远存在结构性的机会,不知不觉,我们进入了一个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消费时代。
以往的消费市场,存在两个极端。
一个是好产品特别贵,而便宜的产品不是山寨就是质量不好,物美价廉的商品一直是稀缺的,当这部分需求被唤醒,消费市场就悄然改变。
当消费回归理性,将重心转到自己的需求上,能以极致性价比满足需求的品牌,就是消费者眼中的好品牌,追求极致性价比也成了潮流。
而对于经济型酒店来说,不是返回到过去的低端价格战,而是升级性价比,满足今天更理性的消费者的需求。
细分赛道的红利和新商机就隐藏其中。
青春没有售价,旅游拒绝溢价。
新一代年轻消费者在选酒店时,也更加 " 理性 ",拒绝无理由的溢价和无品质的低价消费,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与实际价值匹配度更高的产品和服务。
而性价比代表——经济型酒店,自然就成为年轻一代的不二之选。
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体验,也是不少经济型酒店当下需要解决的难题。
随着文旅消费逐步向品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县域游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相对低廉的消费成本,受到消费者青睐。
与一二线城市追求品牌调性不同,县域消费者的升级需求体现在 " 基础功能的品质化 "。
《酒管财经》注意到,尚客优在各个门店植入 " 家乡那碗面 " 的本地化权益,将早餐从 18 个品类升级至 30 个,却保持价格不变;
汉庭也开始在县城门店配备 24 小时自助洗衣房,用 " 五星级平替 " 的服务击中年轻人痛点。
不难看出,在消费日益分层时代,提供极致性价比并非降维退守,而是聚焦核心客群需求的战略选择。
当经济型酒店在新时期将 " 性价比 " 这件事做到极致,就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和难以撼动的护城河时,经济型酒店的这场强势 " 返场 ",其意义已远超 " 返场 " 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