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xftjw

高校人事新风,多所高校明确不实行非升即走制度

xftjw 2025-08-15 00:03:45 3
高校人事新风,多所高校明确不实行非升即走制度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人才观念的转变,我国多所高校纷纷宣布不再实行“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人事管理向更加科学、...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人才观念的转变,我国多所高校纷纷宣布不再实行“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人事管理向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高校人事新风,多所高校明确不实行非升即走制度

背景与现状

“非升即走”制度,即高校在聘用青年教师时,通常设定一个短期(如3-5年)的考核期,如果在考核期内未能达到学校规定的晋升标准(如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获得科研项目等),则不再续聘,这一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高校中逐渐推广以来,一直备受争议。

“非升即走”制度被认为是一种激励机制,能够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高科研产出,同时也为学校节省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该制度也因其高压力、高风险性而广受诟病,它导致许多青年教师为了达到晋升标准而疲于奔命,忽视了教学和学术的长期积累,甚至出现了学术不端行为,该制度还加剧了高校间的人才竞争,使得青年教师面临巨大的职业不稳定感。

多所高校的积极行动

面对“非升即走”制度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反思并调整其人事政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顶尖高校明确宣布不实行“非升即走”制度,转而采用更加灵活、人性化的聘用方式。

北大与清华:长期聘用与考核并重

北京大学自2019年起,对青年教师的聘用实行“预聘-长聘”制,该制度将教师的聘用分为预聘期和长聘期两个阶段,预聘期内不再单纯以晋升为唯一标准,而是综合考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表现,长聘期则是对教师职业生涯的长期承诺,只要教师持续保持良好表现,即可享受稳定的职业保障。

清华大学则通过“非升即转”的方式替代“非升即走”,在考核期结束后,如果未能达到晋升标准,教师将转入“固定聘任轨道”,享受与长聘教师相同的待遇和保障,这一转变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

复旦与上海交大:灵活多样的聘用模式

复旦大学在2018年启动了“卓越博士后计划”,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更加灵活的聘用模式和长期发展的机会,该计划不仅关注科研成果的产出,更重视教学能力和学术潜力的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则通过设立“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为优秀青年教师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发展平台,鼓励他们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深耕细作。

政策调整的积极意义

多所高校不实行“非升即走”制度的举措,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取消“非升即走”后,高校更加注重教师的综合表现和长期发展,这有助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培养中,促进其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全面发展。

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非升即走”制度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职业不稳定感,取消该制度后,教师能够更加安心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减少因担心被解雇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灵活多样的聘用模式有助于高校更好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通过设立不同的职业发展轨道和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高校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并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人事政策的调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取消“非升即走”制度,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向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将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和进步。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虽然多所高校不实行“非升即走”制度的举措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确保新聘用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何为青年教师提供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等,如何在新制度下保持高校的竞争力和学术水平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展望未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人才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相信会有更多的高校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强对高校人事改革的指导和支持,为高校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