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赌气移民,一个驻华40年:他们如何躲过日本“失去的30年”?

上一篇文章《从失去的 30 年说起,打工人能从日本学来什么教训》分享了很多日本失去 30 年中政府的种种作为,想必大家也能看懂我的旁敲侧击:政府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高瞻远瞩。在经济下滑周期里,日本政府的种种作为确实是缓解了经济危机,但也让大量的打工人付出了代价。从大基建到大合并,那些跟着日本政府的规划离开大城市,进入基建行业和公务员岗位的年轻人,最后在经济寒冰期,陷入了 " 高学历陷阱 ",陷入了 " 派遣内卷 ",最后沦落到了不得不在街边便利店里打零工的地步。
从这一篇开始,我会分享一些我觉得可能正确的求生方式,包括之前网友提到的出海,也包括其他的行业选择之路。毕竟那一代日本职场人中,也有成功摆脱失去的 30 年、蹭到红利的打工人。他们的路径我们是否可以复制?应该可以。这篇文章比较长,接近 6000 字,我会从 2 个日本打工人的故事说起,然后分享一下我的观点:我们如何选择平台?如何调研平台?如何增加自己求职的成功概率,以及现在我们立刻能做些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瞎说职场,作者:Sean Ye,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去年,上海的白玉兰奖颁给了众多外国友人,其中有这么一位特别吸引我的目光:古林恒雄。
这位日本老人的经历更加特别。
他早年是跟着知名日企来华投资进入中国的,从金山石化建厂,到华钟袜子合资办厂,他都是见证人。
他的人生重要节点包括:
1978 年第一次因金山石化项目来华出差工作;
1987 年担任中日合资公司在上海分厂的厂长;
1994 年成立自己的咨询公司,帮助日企投资中国市场。
他在中国待了近 40 年,在上海的创业生意也干了接近 30 年。
如今上海因为他引进外资投资的贡献,给他颁了白玉兰奖。但从他的角度来说,他也非常感恩中国,毕竟他可以说是非常完整地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一点都没落下。
这些年来,他踩中了中国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红利,踩中了 90 年代上海消费爆发的风口,踩中了中国进入 WTO 的红利,踩中了日企来华投资的风口。
就是不知道他在上海买了几套房,大概率也是买了的
回看这位老人的职场时间线,你会发现,他 1987 年来华担任厂长,借此奇迹般地躲掉了大部分日本职场人都挨了一棒的上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经济的泡沫破碎期。
1994 年,他开始自己创业,又神奇地赶上了日企海外投资高峰期;随后,在他的公司业务逐渐稳定时,中国加入了 WTO,上海成为了东亚金融中心。
这运气也是没谁了。
但古林并不是个例,他身边一定有跟着他一起来到上海的日本年轻人。
再举个例子,我之前写过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几个外国人合办的初创公司。
公司里有 3 个创始人,一个是美国技术专家 Michael,我最喜欢的老板;一个是日本外交官 Terry,他不做具体业务,主要负责人脉联动,如果只讲英文,你根本听不出他是日本人,一点口音都没有。还有一个老板,也是我不太喜欢的,脾气比较大的日本人 Kazuo。不喜欢他的原因,一方面是脾气大,另一方面是他的英文真没法听。
但坦率说,Kazuo 是一个勤勤恳恳的日本打工人典范,非常符合我们在日剧里看到的日本销售风格。相比幽默的 Michael 和外交官风格的 Terry,简直是另一个人。我其实很难想象他们能成为一个团队。后来我才知道,Kazuo 其实不住日本,他移民了加拿大。
于是,有一次,我和 Kazuo 聊到他移民的原因,还真应了长者的那句话: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Kazuo 这哥们本来在日本一家大公司工作,只是一个基层员工。
有一天公司聚餐,他耽误了时间,去晚了,在餐厅门口被一个出国移民的机构销售拦下来,他礼貌地听了一会儿,也收下了对方的宣传材料。
但这一幕被其他同事看到了,于是,聚餐的氛围就变得很怪,身边的同事都对他指指点点,并当面嘲笑他是不是要出国了。
他很生气,一咬牙就真的提了离职,移民到了加拿大。
说来有意思,那应该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也是日本马上要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暴击,即将踏入就业冰河季的时候。
而他因为和同事置气,顶着蹩脚的英文(真的是烂,我听得都难受)跑到加拿大重新打拼,居然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也在加拿大买了自己的 House,最后成家立业,还有了一个女儿。在认识 Michael 和 Terry 之后,三人一合计,中国市场未来不可限量,咱必须来,就直接过来开公司了。
而他那些留在日本的同事们,还在熬年功序列,如果没有被裁员的话。
他自称自己的选择很鲁莽,用了 Reckless 这个词,但他每次说完自己 Reckless,就会补一句,但我自己一直很相信自己的感觉。
当然,他后来因为在个人情感生活上过度 Reckless,在徐家汇遇袭去世是另外一回事。成也 Reckless,败也 Reckless。
但单单在职业规划方面,我还是挺佩服这位讲不清英文就敢辞掉铁饭碗,独自去欧美打拼的 Kazuo。
讲到这里,我的观点大概呼之欲出了:走出去。
中国不可能永远保持 10% 以上的经济增速,但世界上总会有国家能做到高速增长。
当然,作为打工人,咱不可能在地图上找好一个新兴市场,然后拿着指南针和妈祖打个招呼,就各显神通过去那里。
是的,太平洋不加盖,但咱打工人还是需要工作签的。能给咱们提供工作签的,得是一个靠谱平台。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出海平台
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经济滑坡时,日本企业仍需要投资,他们开始走出国门,如今,日本也在汽车行业、消费行业以及娱乐行业等领域孕育出了一系列知名跨国企业。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如今的出海企业涵盖:
1. 消费电子:小米、Vivo、OPPO、大疆、影石、安可、绿联
2. 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奇瑞
3. 光伏产品;
4. 跨境电商平台:Tiktok、SHEIN、Temu
5. 兴趣消费:Pop Mart、名创优品
6. 餐饮:瑞幸、喜茶
7. 家电:美的、TCL、海尔
8. 金融(跨境支付):Antom、Airwallex
不少机构都有相应的榜单,这个名单每年都在更新,每年都有新的企业登上出海榜单。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和机器人领域,中国产品同样具备全球竞争力。
我分享一个 2023 年的榜单,在我看来,大家要关注的概率不是头部的那几家,头部竞争是最为激烈的,相反,每年不断在增加的新品牌反而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比如在这个榜单里,大家往往会盯着华为、小米、海尔、泡泡玛特。但很抱歉,那些在国内名气很大的公司,出海的机会也是卷到飞起,可能适合我们的机会并不多。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一些名单里没那么知名,但依然优秀的公司。举个例子,传音 TECNO,GOVEE,INGCO 这些是在国外已建立起了一定影响力,甚至位居细分行业头部的企业,但它们在国内的名气没那么响。
这些走向全球的企业需要人才,尤其是中国自己的人才,来帮助他们在新兴市场取得成功。
作为打工人,花点时间研究这些公司,可能将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研究一下:
What:这些公司的产品是什么?这些产品的竞争力如何?
Where:产品在哪些地区 / 渠道销量好,在哪些地区刚刚开始?
When:公司发展的趋势如何?业务量是增是减,增速在提高,还是在放缓?行业趋势是如何,是更有利于公司发展还是反之?
Who:创始人是谁?什么背景?目前高管有哪些?哪些投资人给这家公司投了钱?我有没有办法认识这家公司的员工?
Why:这些公司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他们的优势是技术、价格、还是销售渠道?我想做的岗位、职能,在这家公司成功的路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How:公司目前在做什么样的规划,我这样的人才是否能够帮助到公司,我还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和知识,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拿到这些公司的机会?
就拿前文的 GOVEE 举个例子:
What:产品是智能家居和照明;
Where:前期销售渠道是亚马逊,逐渐拓展 ebay 和独立站。品牌在 Facebook 拥有 20 万粉丝,智能家居 App 月活用户达到 377 万;
When:公司已经度过了探索期,正处于业务扩张期,年营收 40 亿 +;
Who:创始人是安克的联创 +CTO(安克也是知名成功出海企业),至今仍是安克的主要股东;
Why:产品优势:是的真好看,符合欧美审美,公司里 70% 的员工是研发人员。营销也很有特色,和非常多的 ins 网红有合作,甚至和《沙丘》电影也有合作;
How:公司目前在做上市辅导,很可能近期会上市,未来可能需要更多合规相关的人才。
这些信息都是公开可查的,调查这些信息,我大概用了 30 分钟,还顺带看了看他们在外网的营销玩法。
事实上,GOVEE 已经是行业内很有影响力的公司,这会儿加入可能都有些晚了。但对于很多不了解出海的打工人来说,你可能从来没听过 GOVEE。
了解平台非常重要,因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举个例子:
二、提升自己的海外求职几率
除了应届生以外,企业招聘大部分时候对职场人的预期是,做过这件事。
而且,随着求职市场日益变卷,公司的要求也是越来越离谱。所以想要拿到机会,我们确实需要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出海领域的相关知识。
1. 语言
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古林恒雄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得一口还算流利的普通话。我的老领导 Kazuo 虽然英文造诣一般,但他来到中国后也在不断学习中文,还在上海结识了一帮本地网友。在我离职前,他已经能用中文和我简单交流了。
我知道很多网友会说,如今已经有 AI 翻译了,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
其实,能说英语和当地语言,不仅是用于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你对当地的文化是有一些了解的。举个例子,我的日本老板曾经为了和张江负责人套近乎,给对方讲了一个福原爱的故事,我听得一愣一愣的。回来问他,我们是谈业务来的,你说福原爱讲东北话的故事干嘛呢?
他的回答是,我们需要拉近距离,毕竟是第一次见面,他们办公楼下又有乒乓球桌,这说明他们对这项运动还是感兴趣的。我作为一个日本人,要和他们拉近距离,福原爱是很好的例子。
类似的案例,我写过不少,在这里就不复述了。
2. 寻找内部转岗机会
坦率地说,直接应聘海外岗位的难度很大。
但加入国内总部,再通过内部转岗出去,对于很多外企人来说,这是他们转型出海的一条曲线救国的路径。
我曾经有咨询公司的同事,因为公司给了员工调岗的机会,她选择去新加坡调岗,工作一年后回来了,但很快她就得到了另一家知名大企业的 offer,并指定让她去新加坡常驻。
而那段不到一年的新加坡转岗机会,是她能拿到 offer 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外企会给员工定期调岗的机会,其中也包括海外调岗的机会。我们要做的是留心观察,比如:
1. LinkedIn 搜索:搜索目标公司名称 + " 海外 "" 国际 "" 新加坡 "" 欧洲 " 等地点关键词。查看有多少中国背景的员工通过内部转岗到了海外。
2. 互联网求助:在知乎 / 脉脉 / 小红薯等平台找到在这些企业工作过的人,了解企业是否有海外轮岗机会,以及难度大不大。
3. 面试时直接提问:在面试的最后环节,当你觉得 offer 比较稳的时候,可以大胆询问公司对于员工未来内部转岗至海外业务线的政策。
4. 入职后问同事:在职的时候可以问问有经验的老员工,是否有同事曾经转岗过,是否转岗到国外
当然,这是一个曲线救国的机会。首先你得在一家有轮岗文化的外企,然后在一个岗位上至少做满 2 年(绝大部分公司对于轮岗的要求),然后再在公司内部寻找合适的轮岗机会
三、行动建议:现在能做什么
我们常说,种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如今,因为国内求职的难度加大,出海工作也卷起来了。
所以,提前布局、提前准备,才有可能让机遇垂青我们。
1. 你有 LinkedIn 履历吗?
海外最有影响的招聘工具,不是 boss 直聘,不是猎聘,而是 LinkedIn、Indeed 甚至 Glassdoor。不仅如此,日本、东南亚等地也有自己比较有影响力的招聘平台。
我最首推的肯定还是 LinkedIn。
领英作为专业社交平台,履历更新能被更多海外工作的相关方及时发现。相比纯粹的招聘软件,我们能做的事情更多不仅是上传自己的简历,还可以通过文字和视频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专业观点。
2. 你有锁定的目标公司吗?
按照上述 5W1H 的方法,搜索相关公司的新闻报道和营业数据,做深一些的研究,列出你的首选公司清单。
3. 你有合适的目的地吗?
我理解很多人出海的目标肯定还是欧美国家、新加坡,日本
但坦率地说,好的机会大家都会抢,为什么你能抢赢?
尤其是新加坡这种地方,现在对于外籍人士工作签的管理也是越来越严格了。
我们希望享受的是新兴市场的高速增长红利,欧美市场的增长速度已经不快了。放眼全球,如今增速最快的市场是哪些呢?
我摘一个外网数据,据预测,2025 年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是这些:
南苏丹:27.2%;
圭亚那:14.4%;
利比亚:13.7%。
在距离中国近一点的东南亚,印度排在第 16 位,菲律宾第 18 位,越南第 19 位。
那么,你愿意选择越南、印尼这些东南亚国家吗?你愿意考虑南美洲和非洲的机会吗?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是:越南反华,印度不讲卫生,巴西平民窟,墨西哥毒贩,东南亚穷乡僻壤和非洲的疟疾和原始部落。
所以我们不愿意去。
我理解。
但你有没有想过,1980 年代的日本看中国,何尝不是我们现在看越南的感觉?
另外,我们的确需要稍微摆脱一点刻板印象,那些地方可能是有很多问题的,但也不至于一贫如洗。
举个例子,大家可以猜猜这是哪里:
内罗毕
这是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去非洲,但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确实需要摆脱一些刻板印象。
只有做了充分的研究,在机会来临时,我们才不会犹豫,才有可能抓住那些新兴市场的机会。
写在后面
对于很多普通职场人来说,职业发展大概率不会是一步登天式的跃迁,而更可能是一次步步为营的迂回前进。
对于古田来说是这样的。
他早年因项目来到中国,但也有回到国内的时候,再次得到机会后,他把握住了,成为了上海分厂的厂长;紧接着,他可能也经历了低潮和迂回,但又再次抓住了日企投资中国和中国加入 WTO 的窗口。
对于 Kazuo,也是如此。
他因为一次赌气,成功躲避了日本的就业寒冰期,顺利在加拿大实现了财富自由。但他的赌性再次推着他来中国赌一把,这次他没有赌赢,输给了市场监管,也最终把命输在了徐家汇的 wagas。
对于我们来说,国内已经卷成这样,如果有机会能够再次享受一把连续 20 年 GDP 高增长的红利,我们为什么要说不呢?
希望这份详细的指南能为你指明方向,毕竟再次享受一把 " 连续 20 年 GDP 高增长的红利 " 的机会,不会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是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去主动迎接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