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记者调查“正骨馆”乱象:无资质、维权难

访客 2025-08-30 13:05:18 82120
记者调查“正骨馆”乱象:无资质、维权难摘要: 当下,“中医正骨”成为养生领域高频词,短视频平台上“咔咔几下解决疼痛”的视频让很多人跃跃欲试。于是,全国各地的街边、写字楼,不少正骨店应需出现,美容院、养生馆也纷纷入局,推出相关服...

当下,“中医正骨”成为养生领域高频词,短视频平台上“咔咔几下解决疼痛”的视频让很多人跃跃欲试。于是,全国各地的街边、写字楼,不少正骨店应需出现,美容院、养生馆也纷纷入局,推出相关服务。

记者调查“正骨馆”乱象:无资质、维权难

然而,看似神奇的“骨关节调整”背后却暗藏诸多乱象。暴力操作、资质缺失、虚假宣传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时甚至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告诉你正骨真正的作用是什么,并教你辨别哪些情况是非法行医。

近几年,正骨操作频频出现在综艺节目上。歌手王琳凯尝试正骨后号称“长高”3厘米;艺人金莎也因正骨瘦脸视频登上热搜。在明星效应带动下,很多商家以“明星同款正骨”等为噱头进行宣传,吸引了大量追求长高、变美的年轻人关注和体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张明才表示,正骨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手法,长高、瘦脸等作用纯属夸大。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对正骨缺乏基本了解,忽视适应证和禁忌证而盲目跟风,很容易陷入消费陷阱,危害身心健康。

记者查询某生活服务平台发现,上海有百来家中医正骨服务场所。这些场所类型多样,既有主打推拿艾灸的养生馆,也有美容美体店。

某生活服务平台截图

从服务介绍来看,正骨项目时长多集中在30分钟至1小时,单次收费在300~1000元。其中,位于上海普陀区的一家正骨工作室推出团购优惠后,其“80分钟专业中式全身正骨套餐”订购量已突破1000次,消费热度可见一斑。

7月1日晚上7点,记者实地走访了这家正骨工作室,其面积不大,仅设3个隔间,该时段有2位客人正在接受服务。店员出示的营业执照显示,该机构仅能开展非医疗性质的养生保健服务,如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和中医养生保健(非医疗),并不具备从事正骨这类医疗行为的资质,这与该店对外宣传的“专业正骨服务”形成明显矛盾。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正骨服务机构,市场上还涌现出大量培训机构。

某生活服务平台截图

这些机构以“无需专业医学基础,一周成为正骨精英”“毕业后推荐去康复理疗中心、养生会所、美容美体机构就业”等旗号为诱饵,吸引不少学员报名。尽管部分机构确实与相关美容场所有合作关系,能为学员提供工作岗位,但其培养的“速成正骨师”并不具备专业资质,一旦匆忙上岗,稍有不慎便可能对消费者造成实质性伤害。 

截至8月28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检索到218条关于正骨的投诉,多涉及服务安全、资质问题及售后纠纷,新疆乌鲁木齐一名投诉者的遭遇便是典型。

该投诉者称,他花2100元在当地某推拿按摩中心购买了正骨服务,“本来只是有点驼背,现在胸闷气喘睡不着觉,左右两边不对称,走起路来向一侧偏。”后来他才发现,该机构没有营业执照,正骨人员也无医师执业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正骨属于中医诊疗技术,需由具备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员在医疗机构内操作。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岩表示,目前,该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非医疗机构,如美容院、养生馆等,以“体态整形”等为名,将本质上属于医疗行为的正骨包装成保健服务,从而规避医疗监管。

这些场所并没有诊断病情和对症治疗的能力,操作不当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张明才强调,正骨并非随意可做,对医生而言规范操作应包含四个关键步骤:

  •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与体征;

  • 通过专业触诊手法评估关节功能状态与压痛点,确定治疗重点;

  • 结合病理反射、生理反射、肌力等专科检查,进一步评估病情;

  • 借助CT三维重建、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明确骨骼与软组织状况,印证和明确正骨手法适应证,排除脊髓内有占位性病变、椎间盘突出伴神经缺损等禁忌证,确保正骨安全有效。

市面上各类正骨店鱼龙混杂,往往一味追求关节“咔咔响”的噱头,却连正骨与整骨的基本概念都未能分清。传统中医中,正骨适用于骨折、脱位等严重损伤,整骨则主要调治慢性筋骨劳损所致的“骨错缝、筋出槽”等。

当前大多数正骨馆所提供的服务实为整骨。专业整骨手法应轻巧灵活、柔中带刚,追求渗透力而非暴力,绝不以响声为评判标准。若接受不正确手法,可能引发关节错位、软组织损伤、骨折甚至瘫痪等后果。

2025年“3·15”曝光正骨乱象后,多地开展专项检查。但违法情况仍屡禁不止,对此,专家建议通过以下3点应对。

推动信息透明

正骨机构应于显著位置展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医师执业证书》,且执业范围须注明“中医骨伤科”或“推拿科”。

消费者如对资质存疑,可向卫健部门查询,管理部门将无资质正骨机构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公示。

强化执法力度

加强对非医疗机构涉医行为的监管,建立省级统一举报平台,对查实者顶格处罚并曝光;规范正骨发布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

提升大众认知

鼓励中医骨科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对合格机构颁发认证标识,便于公众辨识。


.container-imgHH{ max-height: 100px;overflow: hidden;}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