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股王寒武纪:想象中的“大爆发”

经观评论
陈白 / 文 8 月 27 日,寒武纪盘中股价一度涨幅超 8%,股价最高触及 1438 元 / 股,市值超 6000 亿元,超越茅台成为新任 " 股王 "。
在此之前,寒武纪披露了这家公司半年报: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28.81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6476.53 万元增长 4347.82%。
客观来说,本轮以寒武纪为代表的国产芯片价值重估有其市场合理性。当美国将《芯片与科学法案》摆上台面、发布国家 AI 行动计划,用国家力量对半导体产业链进行干预和重塑时,芯片便不再只是一个商业问题,而是上升为大国博弈的焦点。紧随其后,中国也密集发布了以《关于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 AI 产业促进政策。可以说,一场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全球竞赛已全面展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寒武纪们所承载的,不只是商业上的预期,更是整个国家在智能化浪潮中摆脱 " 卡脖子 " 困境的希望。因此,市场的估值模型中,必然会叠加一些 " 国产替代 " 与 " 战略安全 " 溢价。这种溢价反映的是一种确定性:无论这些公司暂时面临多大的技术与市场挑战,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与应用需求就足以托举。从这个角度看,资本市场的热捧,是对国家意志与时代趋势的定价。
作为国内知名芯片公司,寒武纪可谓成名已久。" 寒武纪 " 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叙事的张力。公司名字源于地质学上的 " 寒武纪 " 时期,彼时生物出现了一次大爆发。创始人陈天石团队以此隐喻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发展。
但当我们将目光从想象与愿景拉回到产业本身,会发现此刻为国产芯片大爆发欢呼,可能有些为时过早。
从微观层面看,如果仔细观察寒武纪的财务报表会发现,今年高速增长之前,其连续数年都是巨大的亏损。此外,其业务高度依赖少数政企大客户,这使得其商业模式的抗风险能力备受考验。
更重要的是,在真正能够形成规模效应、构建生态壁垒的通用智能计算市场上,英伟达的 CUDA 生态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墙。寒武纪虽然在云端智能芯片、边缘智能芯片以及处理器 IP 等领域均有布局,但至今未能找到一个可以实现自我造血,并形成正向循环的杀手级应用场景。
因此,即便是这份史上最好财报,也不能说明繁荣生态已经来临。
这不是寒武纪一家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国产芯片行业的核心困境: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远比想象中艰难。AI 芯片的研发是一场不折不扣的 " 烧钱 " 游戏,需要用持续不断的巨额投入来追赶国际最前沿的技术,单是流片费用就足以压垮许多初创公司。
尽管我们在芯片设计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制造环节,尤其是先进制程所必需的光刻机等核心设备上,依然存在短期内难以弥补的代差。美国的出口管制,也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 " 达摩克利斯之剑 ",时刻限制着国产芯片性能天花板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硬件的成功最终需要软件生态的胜利来 " 加冕 "。英伟达的护城河不仅在于其 GPU 的强大性能,更在于其十数年精心培育的 CUDA 生态系统。全球数百万的开发者、无数的算法、模型和应用软件都构建在这个生态系统上,这种用户黏性与迁移成本是后来者难以撼动的。国产 AI 芯片即便在硬件性能上能够靠近,也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资源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吸引足够多开发者参与的软件生态,这比单纯的技术追赶要困难得多。
寒武纪以及它所代表的中国 AI 芯片产业,正处在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史时刻。这一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挑战与巨大的沉没成本。
对这条赛道上的企业而言,活下去,找到能够自我造血的根据地,远比描绘一个宏大的爆发故事更为重要。对整个产业而言,保持一份清醒与耐心,认识到这场变革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或许比盲目的乐观与狂热的追捧,更能帮助我们抵达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