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在教未成年人拍举牌视频?——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文化与责任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社交媒体主导的时代,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和内容创作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举牌”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内容形式,以其独特的创意和传播力迅速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开来,随着这一现象的日益普遍,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究竟是谁在教未成年人拍摄“举牌”视频?这一行为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意义?
一、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
不可否认的是,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微博等,在“举牌”视频的流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热门挑战、话题标签等方式,不断激发用户的创作欲望,并给予符合平台调性的内容以大量曝光,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他们往往在无意识中被这些机制所吸引,模仿并创作出自己的“举牌”视频,网络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教”他们拍视频的“隐形教师”。
二、同龄人的影响与模仿
除了网络平台外,同龄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社交媒体上,当某个“举牌”视频因创意独特、搞笑或感人而获得大量点赞和评论时,其他未成年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模仿的冲动,这种基于同龄人文化的模仿行为,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一环,这种模仿往往缺乏成年人的指导和过滤,容易导致内容低俗化、同质化甚至出现不良价值观的传播。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与误导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其影响深远而复杂,在“举牌”视频的拍摄与传播中,一些家长可能出于娱乐或展示孩子才艺的目的,主动引导孩子参与其中,更多的情况下是家长对孩子的网络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和引导,甚至自身对这一现象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判断力,当家长自身沉迷于社交媒体,或对网络内容不加甄别地分享时,无形中也在“教”孩子如何拍摄和传播“举牌”视频,这种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和误导,使得未成年人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不良内容的传播者。
四、学校教育的缺位与引导不足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本应承担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健康网络文化的重任,在“举牌”视频的流行中,不少学校显得力不从心或反应迟缓,学校可能缺乏对这一现象的及时关注和深入研究;即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往往因资源有限、教育方式单一而难以有效干预,这导致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参与不良网络活动、培养其媒介素养方面存在明显缺位。
五、社会共治的必要性与路径
面对“谁在教未成年人拍‘举牌’视频”这一问题,社会各界需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边界和责任主体;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和监管机制,对未成年人发布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第三,学校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通过课程、讲座等形式提升学生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第四,家庭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家长应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并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督和指导;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积极地使用网络。
“举牌”视频的流行是网络时代青少年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了这一代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暴露了我们在网络监管、教育引导等方面的不足,只有通过政府、平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