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想把数亿用户引到线下消费

" 过几天可能刷抖音的时间都没有了 "。五一放假回老家,路过姑妈的服装店,她正忙着理货,过上了真正的 " 劳动节 "。
20 多年前,姑妈就开始在老家的小县城开服装店,最早做女装,后来改卖童装,早期赚过不少钱。
大概从十几年前开始,网购越来越方便,店里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她索性关了店,去深圳带外孙。
几年前,小朋友开始上小学,她回到小县城养老。每天跳跳广场舞,拍点抖音,这两年又把服装店开了起来。
姑妈发现,这几年县城有几样生意还比较好做,量贩零食店开了一家又一家,奶茶店一到节假日就要排队。虽然做生意的还是那些人,但生意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生意。
她现在的服装店,专卖中老年女装,就是大家俗称的 " 大妈服 ",顺带卖点广场舞的服装和道具。
她的抖音号,以前专门发广场舞视频,虽然粉丝量只有几千人,但基本都是本地人,有些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
每次从汉正街或者网上进了新货,她们都会穿上拍抖音。店里人不多的时候,姑妈也会开直播,虽然聊的都是自己的退休养老生活,但看的人不少,经常能吸引本地人过来试衣服。你们应该有体会,抖音上那些带定位的内容,往往更容易推送到本地人的手机上。
虽然网购很方便,但大家还是想要一些有温度的消费。一件衣服,去店里亲自看一下,穿上身试一下感觉,那还是非常不一样。
前些年,姑妈也跟表姐一起开过童装网店,但退货率太高,光这一个问题,就很难赚到钱。现在就不一样了,顾客亲自到店试过再买,买的人大多是街坊邻居,基本没什么扯皮的事。
姑妈如今的生意,我想大概就是本地生活 + 店播 + 即时零售的结合:专门针对本地人,短视频 + 直播,吸引大家到店消费。
我老家附近一个龙虾店的老板,拍抖音讲自己到养殖场去收龙虾的过程,稻田虾,专门挑大个、活蹦乱跳的;店里直播阿姨们刷龙虾的过程,绝对不用机器和 " 狠活儿 ";烧出来的小龙虾色香味俱全,还是我很少吃过的甜辣口,抖音还有团购套餐。我刷了几条他的视频,当天晚上就去吃了一顿。
这些例子都说明,线上和线下,已经不再是刻板印象里的关系了。
以前,你网购了卷纸、抽纸、手帕纸、湿纸巾囤起来,可能就不会去实体店买纸了。
但是,总有一些网购满足不了的人和生意。比如说餐厅、理发店和足疗店,于是就有了本地生活这个业务。
当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东西多、又要买起来方便、还要价格便宜,便有了 " 线上本地生意 " ——线上来帮助线下做生意。大家合作,一起服务消费者。
做生意,要学会抓住不同阶段的红利。二三十年前是线下零售,十几年前是电商,前几年是直播带货,现在应该是真正的 " 线上 + 线下 " 结合。
最近这段时间,京东搞 " 秒送 ",美团有 " 闪购 ",淘宝也将 " 小时达 " 升级成了 " 闪购 ",县城里面红色和蓝色衣服的外卖员也多了起来。抖音其实也一直有 " 抖音生活服务 "。
大家都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消费者快速、方便地买到东西,价格还都不高。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支持了实体商业的发展。
相对而言,抖音生活服务的模式更有趣一点,它会通过各种方式把消费者引到你的店里去消费,主动权还留在实体店手里。
抖音这么吃力,为什么还要干?它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用户,让自己的数亿用户更方便地享受优质服务、买到优质商品;同时,支持实体商家发展,引导他们为用户做好服务,形成良性循环。抖音生活服务给自己的使命愿景是," 激发线下生意,丰富美好生活 "。
最近几天,抖音为了继续做好 " 线上本地生意 ",给服饰鞋帽、美妆个护、母婴购物、食饮酒水等零售行业的入驻商家,推出了免佣金、给流量等扶持政策。越是优质商家,支持力度越大。
一些大的消费品牌,如果没有自己的线下实体店,可以通过线下的零售渠道," 品牌联合经营 ",扶持政策是一样的。
如果是响应了政策做外贸转内销的连锁商超,还会有单独的扶持,比如直播专场流量补贴。
我理解的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抖音生活服务已经在餐饮等几个细分行业发展得比较好。服饰鞋帽、美妆个护、母婴购物、食饮酒水正是目前比较缺乏的几个行业。为了给抖音用户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这几个行业的短板必须补起来。商家现在入驻,优惠很大。
另外,这次重点扶持的,正是这几年在抖音做电商渠道比较成功的几个行业。抖音比较熟悉,这几个品类的商家和消费者,对抖音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快速起量的概率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