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广东第五城,急着“上新”

访客 2025-05-12 10:04:46 53582
广东第五城,急着“上新”摘要: 这一次,惠州要有大动作有一座城市,苏东坡只停留了两年,却让当地人传颂了千年。广东惠州,西临广州,南接深圳。这座唯二与全国两个一线城市交界的城市,自身也是广东的经济第五城。" 岭南第...

这一次,惠州要有大动作

广东第五城,急着“上新”

有一座城市,苏东坡只停留了两年,却让当地人传颂了千年。

广东惠州,西临广州,南接深圳。这座唯二与全国两个一线城市交界的城市,自身也是广东的经济第五城。" 岭南第一山 " 在此傲立,有海滨的天赐白沙,亦有西湖的温润滋养。

在这里,东坡写下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有多汁荔枝,也有鲜活海货,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在此交融生息,昔日的贬谪之地,如今已是悠闲古都。

惠州民居的对联 ;

但惠州期待更多。2024 年底,惠州被列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瞄准万亿目标,进入新的腾飞通道。推进城市更新,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活化古城历史,打造城市名片是新的方向。

2025 年,惠州市实施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三年行动,启动惠州古城更新计划发布及资源对接活动。4 月底,数百名建筑师、设计师、策划人走进惠州,为这座古城的更新计划建言献策。以打造古城更新样板为目标,这一次,惠州要有大动作。

惠州是什么

中山公园,几乎每个城市里都有的熟悉名字,是古惠州府城的最高处。2021 年春天,一次偶然的发掘,中山公园南麓的古建筑遗址被确认为惠州府衙遗址。

从黄色的砖土里,我们还能窥见 1430 年前隋朝的影子。作为两广三府之一,隋朝将循州总管府设立于此地。城市的肌理从这里展开。

千年府衙核心遗存重见天日,但惠州只是在公园里新修了一小座府衙遗址展示馆。红绿撞色的屋檐微微翘起,这种轻盈的改造,被称作 " 掀起历史的一角 "。

能在城市中心出土千年前的遗址,这得益于惠州的城市格局延续至今。区别于横平竖直的新建道路,惠州的道路依地形而建。900 多年前,诗人杨万里行至惠州,写下 " 左瞰丰湖右瞰江,五峰出没水中央 "。江湖一体,我们如今仍能找到诗中描绘的格局。

惠州古城之 " 古 ",不在于一个个孤立的古建筑,或是人造的仿古外墙,而在于城市中代代相传的独特文化。可以说,这是一个 " 活着的古城 "。这并不容易,毕竟惠州的面积几乎有广州、深圳、东莞加起来那么大,同时还包容了极为丰富多样的自然地貌。

或许正是圆融温和的城市气质,给低谷中的苏东坡带来慰藉。这位北宋 " 顶流 " 在惠州两年八个月的生活被详细记载,在明清时期就被惠州人系统梳理为 " 苏迹 ",绘制成为《惠景全图》,成为现存唯一的东坡行旅图。

惠州苏迹,放在今天也是一条独特的 Citywalk 路线。从苏轼登临惠州时的码头 " 横水渡 ",往前走不远,合江楼依然傲立。这座当时只有官员可以入住的 " 高级酒店 ",成为苏轼的第一个住所。如今,改造后的合江楼已经重新开放。

下合江楼,入水东街,这里曾见证东江商贸之兴。惠州通江达海,是 " 海上丝绸之路 " 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唐朝时期,东江流域就已兴起了造船业;宋明时期依托东江、西枝江黄金水道,制瓷产业兴盛;明清时期水东街依托航运优势,迅速崛起为东江流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又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几百年后的今天,水东旺地依旧延续了繁华。

沿着老街往前走,东坡亭是苏轼住得最久的寓所,沿路的荔枝树即将结果。历经时代的变迁,东坡亭粮仓于 1951 年动工兴建,曾是建国后惠州区域规模最大的粮食仓库。

原惠阳县政府大院 ;

文笔塔下,惠州府学宫流淌着古城文脉。民国时期,学宫所在地被改造为老惠阳县政府大院,骑楼建筑风格保留至今。于 1977 年建成老惠阳影剧院与惠阳县政府大院旧址相邻,从电影院到歌舞厅,又曾一度被改造为酒吧,是几代 " 老惠州人 " 不可磨灭的成长记忆。

新旧结合,这或许是今日惠州给人最大的感受。烟火气盎然,人得其乐,但惠州的不少建筑似乎都停留在了某个时间节点,等待再次启动,被赋予新的功能。

为什么是现在

" 今天来做古城保护,是一个很好的节点。"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说," 过去的审美是宽、高、大,而今天的审美逐渐成为了对微小的、具体的事物的观赏。"

古城更新,为什么是现在?除了审美层面的共识逐渐累积,更重要的是,惠州做好了准备。

2024 年称得上是惠州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7 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专门发文支持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并赋予惠州 " 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 " 等四大战略定位;年底,惠州市被中央确立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城市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

2024 全年,惠州市 GDP 为 6136.4 亿元,同比增长 4.2%,增速排名全省第三,总量排名全国第 49 位。这也是惠州历史上首次跻身全国 50 强城市行列。

惠州城区

如今,埃克森美孚、太平岭核电、中海壳牌三期等一批大项目加快建设或陆续投产,离万亿目标更进一步。投入迅速体现在数据上。今年一季度,惠州以 6.4% 的 GDP 增速在广东全省一马当先,不仅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4%),也是珠三角九市中唯一增速为 "6 字头 " 的城市。

经济增长的同时,惠州的人口还在持续流入中。常住人口从 2014 年的 538 万增至 2023 年末的 607 万,十年间净增 69 万。面对近邻广州、深圳、东莞等的人口虹吸仍能保持增长,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另一方面,在内需的重要性被不断强调的当下,挖掘自身优渥的自然和历史资源,以古城更新为抓手,推动城市更新,同时促进文旅消费,亦是一举多得的良方。

" 经济也还行,风景也还行,生活也还行,惠州好像什么都是还行,但没有一个特别出挑的。" 当地人这样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庸之道收融了惠州 " 闷声发财 " 的气质,也是今日惠州要打破的桎梏。一张城市名片,或许是低调的惠州如今最想要的。

; 历史文化建筑 " 鼎臣楼 "

打造城市更新样本

惠州的 " 非传统 " 古城更新,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但怎么改,这是惠州需要回答的难题。

" 这个城市其实很有特质,只是可能不太为外界所知。所以我形容惠州,是自有天地。" 惠州古城更新计划专家顾问团成员、上海风语筑董事长李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李晖谈到:" 在关注古城更新时,避免同质化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的想法是一定要结合当地特色。相比于传统古城有历史遗迹、城墙等,惠州的古城没有这么强烈的古迹特色,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更广泛的城市群像。挖掘它的文化内容,并和当下生活结合在一起,可能会更有吸引力。"

惠州已经有了一些青年文化空间 ;

传统 " 特色小镇 " 式的古城,往往是在大规模拆迁后重建,后续招商引入特色类产业。这种标本式的古城通过文旅运营吸引八方来客,但千篇一律的样态却很难让外来者触碰到城市原本的颜色。

" 当居民离开后,所谓历史保护街区就变成了一座空壳。再去培育它的温度是几乎不可能的。" 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看来,宽马路永远不可能有烟火气,而惠州的街道尺度宜人,正是烟火气的来源。要克制新建的欲望,也不能以保护的名义忽视老百姓的诉求。

这一次,惠州计划更多用现代运营的思路,将古城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即在某个需要改造的点位,由运营方、设计方在一开始就共同确定方案,一步到位,避免任何可能的资源浪费。

例如,在惠州首批计划改造的 13 个项目点位中,部分业态已经基本确定。西湖边的红棉水榭即将迎来广受年轻人追捧的文化地标先锋书店,水门大桥头东侧将新建一座艺术地标,以古城为基点,聚集大湾区文艺力量,带动江畔艺术商业发展。

原西湖宾馆和少年宫地块以及原惠城区政府大楼和涂山书院地块,将分别打造为西湖会客厅及古城酒店;上世纪 50 年代留存下来的 4 栋圆柱尖顶的三吊龙粮仓,计划结合工业建筑大空间的特色,引入艺术疗愈平台,关照都市人心理。

老惠阳影剧院是首批改造点位之一

咖啡店、酒吧、展览空间、书店,这些 " 城市的缝隙 " 或许不能为城市文旅带来多大的 GDP 增量,却是一个城市生命力与精神休憩的支点所在,也是如今更多年轻人喜爱的场所。在城市中增添更多 " 缝隙 ",让人在其中自由地生长,也是惠州改造的主体思路。

不难发现的是,贯穿惠州古城更新计划始终," 人 " 都被放在核心位置。

近些年来," 网红城市 " 层出不穷,但一时喧嚣过后,留下的只有空荡荡的 " 排骨年糕 " 或 " 天水麻辣烫 ",城市经济亦未与涌入的游客实现正向循环。

麓客社创中心执行理事长褚云认为,游客是候鸟式的,指望游客来带动城市经济或文化保护是不现实的,核心在于调动在地居民的参与。" 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网红,追求‘长红’,附近的参与很重要。"

不趋炎附势一拥而上,也不清高孤傲避世离俗。这种审慎对待网红的态度,或许正是苏轼留给惠州的气质——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读城记工作室 ",作者:王晨婷,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