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新“五金男孩”靠一句“有”,让75万打工人追更

访客 2025-07-14 17:02:11 27755
新“五金男孩”靠一句“有”,让75万打工人追更摘要: 对 " 陌生日常 " 的集体迷恋" 有!"" 有有有!"" 这必须得有 !"在抖音、B 站、快手的评论区,这些话已经成了许多网友的接头暗号。它的出处,是一位来自辽宁的 " 五金男孩...

对 " 陌生日常 " 的集体迷恋

新“五金男孩”靠一句“有”,让75万打工人追更

" 有!"

" 有有有!"

" 这必须得有 !"

在抖音、B 站、快手的评论区,这些话已经成了许多网友的接头暗号。

它的出处,是一位来自辽宁的 " 五金男孩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穿搭带着金属气质的 " 五金男孩 ",而是真的在五金店卖货的 @凌海市李宏五金水暖 (简称李宏)。

他的账号没有精致滤镜,没有剧本套路,只有扳手、螺丝、水管和一句句 " 必须有 " 的承诺。但就是这样的五金店卖货的日常 vlog,让粉丝直呼比追剧还上瘾。

视频里出镜频率最高的 " 有 " 字,也被网友捕捉到,渐渐地每期评论区全是关于 " 有 " 的调侃,甚至形成了一个梗。

图片源自抖音

据了解,@凌海市李宏五金水暖 第一条视频就有180 万的播放量,从 4 月到现在,他仅用了 3 个月时间,便成功起号,在抖音收获超75 万粉丝。

他为啥能火?为此,克劳锐特别专访了 @凌海市李宏五金水暖 。

图片源自抖音

最初,李宏拍短视频时,试过美食分享:" 当时拍了很久才几千个粉丝,后面看朋友拍店铺 vlog,想着我自己的店也可以,照着抖音推荐机制拍了一条,没想到就火了。"

如果说第一条视频是意外,那在克劳锐看来,真正让账号风格落地、粉丝黏性骤增的,离不开 " 听劝 " 二字。

第一条视频发布后,有粉丝留言说内容太干,建议加上背景音乐,别搞花哨的钩子,就踏踏实实展现沉浸式的五金店日常。没有多少视频制作经验的李宏立刻听劝照办:" 后面调整的几期视频果然效果好了很多。"

在他的私信设置上也藏着 " 听劝 " 的痕迹。李宏告诉克劳锐:" 有粉丝私信我说可以设置自动回复,就只设‘有’这一个字 "。

图片源自抖音

之后粉丝无论咨询什么商品,点开对话框先看到一句 " 有 ",像句稳稳的承诺。这不仅让 " 啥都有 " 的人设更鲜明,让 " 有 " 字成了账号的标志性记忆点,更带动了网友的互动传播,让这个梗越传越广,逐渐走红。

民间牛人的走红,藏着对 " 陌生日常 " 的集体迷恋

实际上,李宏的走红并非孤例。

从 @城阳电工电路 靠排查电路故障圈粉,到 " 家电华佗 " 凭修旧家电吸睛,这些民间牛人的账号总能精准击中观众的兴趣点。

图片源自抖音

他们的视频让人上头,根源在于观众对 " 陌生化日常 " 的深层迷恋。

这种迷恋首先来自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在家电华佗、@凌海市李宏五金水暖 等视频中,没有精心设计的台词,只有最真实的买卖、修补场景。

Vlog 第一视角的镜头也让大家更沉浸式地感受顾客进店到出店的过程。就像 " 家电华佗 " 把镜头对准待修的物件,跟着维修动作移动,观众仿佛化身修理师傅,看着故障被一步步拆解、解决。

图片源自抖音

其次,是对 " 熟悉又陌生 " 的生活盲区的好奇。人人都知道五金店、电工铺,却很少有人细究里面的门道。

" 可能喜欢那种普通中的不普通吧,我的视频都是很日常的现实生活,但又是很多人没有接触过的,大家看我视频还能学到五金知识。" 正如李宏所说,这种已知中的未知,像钩子一样勾着观众的探索欲, 涨知识的快感,也成了持续观看的动力。

此外,这类视频中流露出的专业,让观众不自觉地带着技术崇拜。

看李宏从密密麻麻的货架上精准找到顾客想要的东西,听他报价格时不假思索的流利,观众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舒适。这种 " 唯手熟尔 " 的专业,和城阳电工一步步排除电路故障一样,让人心生敬佩。在充满不确定的生活里,有人能用扎实的技能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救赎。

图片源自抖音

有粉丝还表示看 @凌海市李宏五金水暖 的视频," 想起小时候去的五金店,连味道都好像一样 "。这种复古感,和修电表、修蹄子的视频同理,勾连起人们对慢生活的怀念。

当精致的网红内容泛滥,人们反而开始追逐这种陌生化日常,五金店、电工、修蹄子、家电维修 这些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正在成为流量新富矿。这些带着生活体温的东西,也更能打动人心。

从救急到救行业,一场实体店的自救战

@凌海市李宏五金水暖 等账号的走红,不止是流量的偶然,更藏着比数据更珍贵的价值。他们让短视频从看热闹的娱乐工具,变成了过日子的生活指南,甚至成了线下实体店的 " 自救稻草 "。

李宏非常喜欢跟粉丝沟通," 补水管的胶怎么用 "" 怎么自己接电线 "" 家里灯泡总闪,是不是开关的问题 " 粉丝的问题他都会耐心回答,甚至专门视频演示。

李宏告诉克劳锐:" 我只是想解决问题,不是这个行业的人,通过我能够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那我觉得我的存在就很有意义。"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走红为线下实体店打开了一扇新窗。李宏的五金店火了之后,不少顾客专程从外地赶来,线下客流量增长了不少。

而他没止步于此,当同行来请教怎么拍视频,他毫无保留地分享:" 现在五金店的生意都不太好,我光打字、打电话教过的同行就不下 20 个,教他们拍视频、做剪辑,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他们,我希望整个五金行业能好起来。"

当李宏们带着同行一起拍视频、做宣传,这场自救早已超越了个人流量的得失。他们证明了:真实的需求永远有市场,扎实的技能永远被需要。

从个人到行业,从线上到线下,这个新 " 五金男孩 " 和其他民间手艺人,正在用最实在的方式,让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重新发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