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苹果遭遇AI危机,供应商在逃离“果链”中进退两难

访客 2025-07-21 18:55:02 62367
苹果遭遇AI危机,供应商在逃离“果链”中进退两难摘要: 文 | 道总有理苹果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吗?今年以来,外界对苹果的未来越发悲观,因为其正深陷「史上最大的 AI 危机」,而这背后是苹果难以忽视的创新疲软与管理老龄化。迄今为止,苹果的...

文 | 道总有理

苹果遭遇AI危机,供应商在逃离“果链”中进退两难

苹果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吗?

今年以来,外界对苹果的未来越发悲观,因为其正深陷「史上最大的 AI 危机」,而这背后是苹果难以忽视的创新疲软与管理老龄化。迄今为止,苹果的股价已下跌约 16%,相比之下,Meta 上涨 25%,微软上涨 19%,苹果的表现大幅落后。

恐慌的不只是苹果及华尔街,还有我国的供应商巨头。过去十多年,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头部供应商扎根于苹果强大的供应链上,共同享受着苹果高歌猛进带来的无限荣光,成长且壮大。而一旦苹果在 AI 时代走了下坡路,对苹果的依赖越强,供应商所受到的冲击自然越大。

逃离果链,早就成了大多数供应商巨头的战略共识和转型方向,可一面出逃,另一面却找不到下一个 " 苹果 "。

" 去苹果化 " 与 " 去中国化 "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是苹果供应链的核心,苹果约 50% 左右的制造合作伙伴都在中国,这些制造合作伙伴也靠着苹果的订单连年高速增长,彼此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这种依赖性渐渐成了双方的 " 危机 ",一方忙着 " 去苹果化 ",另一方则加速 " 去中国化 "。

如果仅从占比来看,供应商巨头们在摆脱 " 苹果依赖症 " 上已初见成效。

根据财报数据,2024 年,歌尔股份对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为 31.96%,而 2023 年该数据达到了 43.38%;领益智造 2024 年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为 22.07%,2023 年则为 24.22%;2024 年,蓝思科技的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为 49.45%,2023 年该数据为 57.83%,2022 年高达 71%。显然,这几家公司对第一大客户也就是苹果的依赖程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蓝思科技的跨步尤为巨大。2022-2024 年,公司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大幅下滑,国产各品牌客户比例迅速从 18% 提升至 41%,同时,外销收入从 81.94% 下降到 58.63%。

相对来讲,立讯精密的 " 去苹果化 " 就收效甚微了。立讯精密 2022 年向第一大客户苹果销售产品 1568.3 亿元,占比 73.28%,2023 年,对苹果的销售额达到 1744.8 亿元,占比反而增长到 75.24%,2024 年,来自苹果的收入金额为 1901.39 亿元,占比为 70.73%。尽管有所下降,可占比始终在 70% 以上。

另外,鹏鼎控股在 2024 年财报中列出了美国地区的营业收入,为 288.85 亿元,占总收入的 82.20%。

在 " 去苹果化 " 上,供应商巨头的表现相对分化,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苹果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客户,这也决定了这些供应商的发展仍要紧紧跟随苹果的脚步,苹果赌什么,他们也要跟着下注。

如折叠屏,有市场消息援引供应链相关人士称,苹果计划在今年 4 月前决定折叠屏 iPhone 的最终供应链,预计下半年就正式大规模生产折叠屏 iPhone 的元器件。而从蓝思科技的招股书来看,公司募集资金的预计用途大多是为了配合大客户的战略,也就是苹果的折叠屏手机。

在我国市场上,折叠屏手机已经屡见不鲜,苹果的姗姗来迟,未必能创造奇迹,这对果链上的供应商们亦是一场豪赌。

相比 " 去苹果化 ",苹果的 " 去中国化 " 进程似乎更加困难重重。去年,库克来华,与比亚迪、蓝思科技、长盈精密三大供应商代表会面,外界纷纷猜测苹果产业链可能正在回流中国大陆。这也预示了近几年苹果将订单转向印度及越南、分散供应链的策略,受到了现实的重击。

想要在东南亚重新复制一条 " 果链 ",付出的代价或许远比想象的大。

汽车界没有下一个 " 苹果 "

在果链上的供应商巨头们选择加速 " 去苹果化 " 后,他们几乎动作一致地瞄准了另一个产业—新能源汽车。

自 2015 年起,蓝思科技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智能驾驶舱研发及批量生产车载电子玻璃及组件、车载中控屏、仪表盘、智能 B 柱、投显等产品;领益智造在 2021 年花了 3800 万元收购一家 " 车链 " 企业,今年又购买了江苏科达 66.46% 的股权,该公司拥有多家整车厂商一级供应商的资质。

立讯精密在汽车产业的布局更猛。早在 2012 年、2013 年便并购福州源光和德国 SuK,分别切入汽车电子和汽车配件领域。去年,更斥资约 5.25 亿欧元收购德国著名汽车线束制造商莱尼公司 50.1% 股权及其全资子公司 Leoni K 的 100% 股权。

智能手机市场连续下滑,新能源汽车产业势不可挡,蓝思科技等制造巨头纷纷投入汽车产业链,可以说在意料之中。更何况,这一轮汽车产业的大变革中,我国成了技术和市场的绝对引领者,围绕上下游产业链,潜力巨大。但目前来看,汽车业务虽有增长,对这些公司的贡献普遍较低。

2024 年,蓝思科技的智能汽车与座舱类、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其他智能终端分别收入 59.35 亿元、34.88 亿元、14.08 亿元,其中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业务占收入的 8.49%;2024 年上半年,领益智造的汽车板块占比为 5.33%,且并未产生利润。

立讯精密在 2022 年 -2024 年,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收入从 61.49 亿元增长到了 137.58 亿元,算是增长最快的,可与来自苹果的收入金额 1901.39 亿元相比,又显得不足为重。

短期内,对果链企业而言,汽车业务的增长还有较大的潜力,但是长期来看,或许没有一家车企能像苹果一样再给他们带来新的造富神话。

简单来讲,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使其占据了绝大部分利润,而跟着苹果 " 混 " 的供应商们也获得了高于行业平均的利润空间,利润规模及公司资产短短几年内大增。相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的冲击波早已穿透整条产业链,导致利润不断受到挤压,而整车厂商还在不断向供应商转嫁压力,导致不少供应商叫苦连天。

所以,即使果链企业们成功打入了电动汽车的供应链,这份钱也不好赚。

据贝恩咨询公司(Bain & Co)称,2025 年第一季度汽车整车厂商(OEM)利润率持续下滑,降至 5.4%,这一结果还标志着,供应商利润率已连续第三个季度超过整车厂商,但供应商利润率估计也仅为 6%。

当然,果链供应商高增长、高利润的时代已经成了过去时,这也是为什么制造巨头们急着出逃的原因。

以立讯精密为例,相关数据显示,2015 年,立讯精密毛利率高达 22.88%,净利率 11.16%,此后几年毛利率和净利率却双双下滑。

AI 时代,供应商该抱谁的大腿?

在业内,唱衰苹果由来已久,但今年这种论调夹杂着更大的悲观和失望,因为多次跳水,苹果在 AI 技术上的落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极大地动摇了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如果苹果不能率先拿到通往 AI 时代的 " 船票 ",乔布斯用创新力量所缔造的这个巨头未来也将泯然于众矣。

所以,在 AI 时代," 果链 " 的供应商们也没有把鸡蛋都放在苹果这个篮子里:

歌尔股份押注 AI 技术驱动的智能硬件 ( VR/MR 设备及 AI 眼镜 ) ,立讯精密在高端头显制造领域积累的经验,也被转移到 AI 眼镜赛道,而蓝思科技深度参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同时也在 AI/AR 眼镜上布局。

其中,歌尔股份的转型已经初见成效。今年,Meta 发布第三代 AI 眼镜,小米、华为紧随其后,苹果计划 2026 年入局," 百镜大战 " 中,歌尔悄然成了 Meta、小米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

近两年,全球 AI 技术的崛起,代表的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动着 AI 手机、AI PC、AI 眼镜等智能终端的落地与普及。如果下一代革命性智能终端将从这些新事物中诞生,不管最后谁成为 " 王者 ",抓住了 AI 时代红利的供应商,都将赚得盆满钵满。

只是,目前问题在于,从 AR/VR 设备到 AI 眼镜,智能硬件的浪潮起起伏伏,热度一过,容易一地鸡毛。

同样是和苹果深度绑定的富士康(鸿海精密),却牢牢抱住了英伟达的大腿,俨然站在了风口之上。相比面向消费端的企业或品牌,英伟达是站在背后的 " 巨人 ",而 AI 时代,率先爆发的正是英伟达。作为英伟达 AI 硬件的 " 御用代工厂 ",富士康已然分得一杯羹。

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2024 年英伟达近三成的 AI 服务器订单流向了富士康,且 GB200 和 GB300 的代工份额更是高达 40%,几乎垄断了高端 AI 硬件的生产。来自英伟达的订单,也让富士康的业绩重新走上快车道,据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富士康的营收达到 1.797 万亿新台币(约合 445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5.82%。

左手苹果,右手英伟达,富士康可以说精准踩在了正确的步伐上,即使苹果衰微,英伟达也会成为下一个 " 顶梁柱 ",它或许也是最早走出 " 果链 " 的巨头。据外媒报道,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预计,公司的服务器业务收入将在两年内超越 iPhone 业务收入。

当然,如果富士康对英伟达形成过度的依赖," 苹果依赖症 " 也会变为 " 英伟达依赖症 "。

汽车、智能硬件、人形机器人 这些代表着全球最顶尖技术水平的行业,自然也需要顶尖的制造能力来匹配。" 果链 " 上的供应商巨头们把业务的触角延伸到这些领域,也是在押注下一个未来,但不是谁都能找到下一个苹果,也或许根本没有下一个 " 苹果 ",能给整个电子消费市场及制造都带来又一次的巨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