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套现50亿,今年最“爽”的IPO来了

访客 2025-07-26 19:01:24 26601
套现50亿,今年最“爽”的IPO来了摘要: Adobe 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修照片要学 Adobe Photoshop;录视频必备 Adobe Primiere;录播客首推 Adobe Audition;做电子书、做杂志,...

套现50亿,今年最“爽”的IPO来了

Adobe 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

修照片要学 Adobe Photoshop;录视频必备 Adobe Primiere;录播客首推 Adobe Audition;做电子书、做杂志,入门级软件叫 Adobe InDesign。就连我们管 " 修图 " 都叫 "P 图 "、发朋友圈之前一定要 "P" 一下。

这种超然的地位是对 Adobe 产品力的最大认可,也是 Adobe 的财富密码。如今,有超过 40% 的商业级内容制作者们会使用 Adobe 的产品。根据最新的财报显示,Adobe2025 财年第二季度营收高达 58.7 亿美元,按照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了 11%。

如果有这样一家创业公司,高度精炼了 Adobe 的产品,剔除掉了那些只有专业人士才会用的冷门功能,简化了各种复杂的操作指令。与此同时,他们大幅度地降低了这些工具的使用门槛:过去想用这些软件要付费下载、安装在 PC 上,现在只需要输入网址、打开网页、登陆账户。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打算为这款产品增加 " 在线协作 " 功能,大家可以跨越山海和设备差异,一起群策群力,共同创作。

请问这样的创业公司,能值多少钱?美国投资者最近用真金白银给出了答案,至少 1000 亿。

当地时间 7 月 21 日,云设计平台 Figma 启动了 IPO 路演。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Figma 公司计划发行超过 3600 万股 A 类股票,预计发行价在每股 25 至 28 美元之间,根据此股价区间计算,Figma 上市估值将达到 160 亿美元(约人民币 1145 亿元)。

募资金额将超过 10 亿美元,有 IPO 专家预计,如果发行超预期,Figma 有望募集 15 亿美元(约人民 107 亿元),如果达到这个目标,不仅让 Figma 成为今年美股市场最大的 IPO 之一,就算没达到,也足够让 A16z、红杉资本、General Catalyst、Index、Greylock 等投资人,赚个盆满钵满。

今年最 " 大方 " 的 IPO

与 Chima、Circle 等今年完成 IPO 的独角兽一样,Figma 上市备受关注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它的市值够大,另一方面在于它的股东列表足够豪华。自 2012 年成立以来,Figma 一共完成过 8 轮的公开融资,你能想到的硅谷顶级风投机构几乎都曾经参与了 Figma 的融资。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几家,还包括蔻图、General Catalyst、KPCB 等等。

而 IPO 之前的最新一轮融资完成于 2024 年 7 月,领投方蔻图和 General Catalyst 以 125 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融资——这个相对 " 保守 " 的数字也成为了 Figma 本次融资的第二个彩蛋:由于 2021 年美元大放水造就了一轮估值暴涨,今年上市的独角兽公司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市值倒挂,其中最惨的 Chime 上市时市值相较于最高估值缩水了近 1000 亿元,而 Figma 是少有的市值继续上涨的公司。

第三个彩蛋在于,Figma 创造了今年最 " 大方 " 的 IPO。还是以 Chime 作为参考,6 月 Chime 上市的时候,只有 B 轮领投方凯辉选择套现了 610 万股,红杉和老虎等 " 买在山顶 " 的投资方都没有选择减持,都在等待着市值回升到一个理想值之后摊薄浮亏。而 Figma 的本次 IPO 中,现有股东套现的力度远大于公司:

根据招股书,Figma 计划发行超过 3600 万股 A 类股票,其中新股增发占 1/3,约 1240 多万股,老股出售则占 2/3,现有股东们将出售近 2470 万股,按目前发行价上限估算约 6.9 亿美元(约人民币 50 亿元)。也就是说,这次 Figma 的 IPO 将成为老股东们的退出盛宴。

比如老股中,有来自创始人迪伦 · 菲尔德 ( Dylan Field ) 的 235 万股,按照发行价区间计算可以套现 6500 万美元(约 4.6 亿元)。Figma 最大的三家外部投资方,则将分别出手 170 万与 330 万股,分别套现 4760 万美元和 9240 万美元(约 3.4 亿元到 6.6 亿元)。

还没完,本次 IPO 还有第四个彩蛋:这并不是 Figma 带领大家第一次赚钱。前面提到,在本次 IPO 之前,Figma 最后一笔融资发生在 2024 年 7 月。在那轮融资中,Figma 就允许员工们将手中的老股卖给蔻图、General Catalyst 等投资方了,其中也包括创始人迪伦 · 菲尔德——是的,本次 IPO 并不是他第一次套现——在 2024 年那轮融资中迪伦 · 菲尔德个人就套现了总价值约 2000 万美元(约合 1.43 亿元)的老股。

这有更嗨的。2022 年 9 月,感受到迭代压力的行业老大 Adobe 决定动用 " 钞能力 " 来化解危机,计划以现金 + 股票的方式,以总价 200 亿美元的价格打包买下整个 Figma。要知道当时 Adobe 的市值约为 1739 亿美元,也就是说 Adobe 拿出的筹码已经超过自身 10% 市值,完全称得上是一次豪赌,所以在消息传出的当天 Adobe 的股价一度下跌超过 15%。而感受到强烈诚意的 Figma 也接受了收购要约。

但你应该也能想到,Adobe 作为难以撼动的龙头老大,Figma 作为首屈一指的明日之星,双方的合并一定将触及市场经济的一条红线:垄断。

Adobe 收购 Figma 的消息官宣后,媒体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当年 Facebook 收购 WhatsApp 的案例,认着这就是一次彻头彻尾地以 " 消灭竞争对手 " 为目标的垄断操作。2022 年 11 月,美国监管部门宣布对 Adobe 收购案进行反垄断调查。2023 年 2 月,欧盟也对 Adobe 收购案启动了反垄断调查。2023 年 11 月,英国监管部门做出初步认定,认为 Adobe 的收购 " 会损害创新 ",影响 " 英国绝大多数的设计师们 "。

最终在 2023 年 12 月,不想再继续折腾的 Adobe 和 Figma 双双宣布 " 收购案取消 "。不过,Figma 仍然赢麻了:

交易案宣布后,Figma 的知名度再次暴涨,行业地位再次显著提升,自 2022 年 9 月到 2023 年 12 月,Figma 的员工规模扩容了超过 500 人,此为一胜;

交易案宣布后,拿出了巨大筹码的 Adobe 很快投入到了 " 合并 " 的准备工作当中,当即解散了 Figma 的同类产品线 Adobe XD,也就是说这笔交易也帮 Figma 扫清一个重要竞品,此为二胜;

根据交易协议,收购案取消后,Adobe 需要向 Figma 支付了 10 亿美元(约 71.5 亿元)的 " 分手费 ",这笔钱比 Figma 此前完成的所有融资加起来还要多,此为三胜;

交易案告吹后,Figma 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发展上,以应对 Lovable 等后起之秀的竞争,开发出属于自己的 AI 产品线,例如以 Anthropic 的 Claude3.7 模型为基础的 AI 代码生成工具 Figma Make,及时赶上了时代的浪潮,此为四胜。

有此 " 四胜 ",Figma 的本次 IPO 就好比秦始皇吃年夜饭——在场的各位,全是赢。

从 0 开始打败 Adobe

不过 Figma 创业故事中最大的惊喜或许在于,创始人迪伦 · 菲尔德最早其实是名 " 工程师 ",对 " 设计 " 这件事并没有太大兴趣。

迪伦 · 菲尔德的创业故事开始于 2012 年。当时迪伦 · 菲尔德入选了 " 蒂尔奖学金 " 项目——这个项目由传奇风险投资家彼得 · 蒂尔创办,原名 "20 Under 20",顾名思义,彼得 · 蒂尔每年选拔 20 位富有潜力的 22 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 20 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以及定期的创业指导、资源链接,以帮助他们完成梦想。

要知道,迪伦 · 菲尔德当时还是布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先后在领英和 Flipboard 实习过一段时间,负责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数据分析、产品设计和软件工程开发上。

因此在选择创业项目的时候,迪伦 · 菲尔德就是纯纯 " 工科生 " 思维,计划的是做一款开源的无人机操作系统。他还申请报告中声情并茂地写到:" 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前景面临三大制约因素:软件、电池寿命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 我将通过开发更优秀的无人机软件来改变世界,我将与我认识的最聪明的程序员共同创办一家公司,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Figma 的诞生就是一场意外:迪伦 · 菲尔德申请 " 蒂尔奖学金 " 项目的时候,拉上了校友埃文 · 华莱士(Evan Wallace)。相比于菲尔德,在软件工程这件事上,华莱士的经验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曾经先后在微软和皮克斯担任过全职的软件工程师,也因此对软件行业的技术迭代更有洞察。

因此当菲尔德准备开发一款无人机操作系统的时候,华莱士联想到 2011 年的时候,一款名为 WebQL 的 JavaScript API 发布,这个工具让用户在 Web 浏览器中渲染高性能 2D 和 3D 图形成为可能,因此华莱士强烈主张把创业方向调整为 Web 层面,放弃无人机这种硬件赛道。

巧的是,华莱士在皮克斯工作期间,曾经饱受一个需求的困扰——制作一个浮在水面上的 3D 球体——他与菲尔德分享了整个沟通需求的痛苦过程,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做一款 " 浏览器里的 PS",将抠图、裁剪、调色温等常见功能装进一个消费级的应用里,Figma 由此就诞生了。

只不过这里还有一段弯路。诞生之初,Figma 的很多功能都来自于华莱士在皮克斯的工作经验,包含了很多动画渲染、3D 设计方面的零部件,两人也并没有觉得这样的功能设计有什么问题。直到开发了半截,一位来看项目的天使投资人忍不住吐了槽:" 我觉得你们根本不清楚自己能够做什么。"

在最直接的金钱损失下,两人组重新思考了产品路线。他们觉得,既然要在 " 浏览器里做 PS",那么重点就不应该是 PS,而是浏览器背后的互联网,Figma 应该发扬光大 " 互联网精神 ",做一个 " 所有人都能用、也能一起用 " 的设计写作平台。

而这才是 Figma 真正的起点。2013 年,Figma 带着全新的产品规划争取到了由 Index 领投的种子轮融资,将团队规模扩大到了 18 人,全力投入产品开发。2015 年 12 月,即将进入封闭测试阶段的 Figma 争取到了 Greylock 领投的 A 轮融资,带着 1400 万美元进入了最后的完善阶段。2016 年 9 月,Figma 正式上线。

刚上线时的 Figma,来源 Figma 官网

看到这里,你应该还发现了一个彩蛋。那就是一个工科出身的创始人,不仅能快速洞察到设计师的需求,并且还能充分地说服投资人们,给予了他将近 4 年的时间来打磨产品。

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一种 " 天赋 ",或许也将是未来无数个商学院学习的样板。他们的种子轮投资人,Index 合伙人丹尼 · 里默 ( Danny Rimer ) 曾经在机构的官方博客中夸奖道:" 他(菲尔德)拥有一种罕见的能力,能够将自己的创意理性且积极地看做一场设计实验:不断寻求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甚至根据公司的需求从头开始重建。"

从这个角度来看,Figma 上市的意义或许也确实不仅仅在于 " 分钱 " 了。在不断强调范式转化的当下,一个如此开头的创业故事走向成功,结结实实地提醒着我们创业与投资从来不仅仅只与 " 洞察和技术 " 相关," 思考自己 "" 思考本我 "" 思考社会身份 " 可能才是最重要的那件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蒲凡,题图来自:AI 生成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