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营收增长难掩利润困局,跨国车企集体遭遇“增收不增利”

访客 2025-08-02 17:01:09 2095
营收增长难掩利润困局,跨国车企集体遭遇“增收不增利”摘要: 每经记者 刘曦 每经实习编辑 余婷婷近期,各大跨国车企相继发布今年上半年或今年二季度业绩报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业绩下滑是 2025 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呈现出的普遍...

每经记者 刘曦 每经实习编辑 余婷婷

营收增长难掩利润困局,跨国车企集体遭遇“增收不增利”

近期,各大跨国车企相继发布今年上半年或今年二季度业绩报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业绩下滑是 2025 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呈现出的普遍现象,而在已经公布最新业绩的跨国车企中,均呈现出 " 增收不增利 " 的特点。

以大众汽车集团为例,其 2025 年上半年营收达 1584 亿欧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营业利润却大幅下滑 33% 至 67 亿欧元。同样,通用汽车第二季度净收入为 471.22 亿美元,同比下降 1.8%,净利润更是下滑 35.4% 至 18.95 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部分车企仍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比如雷诺集团。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星 摄

事实上,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跨国车企在华市场份额正面临挤压。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跨国车企正在调整战略,将中国市场从单纯的生产销售基地转变为全球出口中心和研发重地,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 增收不增利 " 成普遍特征,少数车企利润增长

多家跨国车企的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尽管多家车企上半年实现了营收的正向增长,但 " 增收不增利 " 仍是关键词。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大众汽车集团第二季度营业利润为 38 亿欧元,同比下降 29%。从销量数据来看,大众集团上半年全球交付新车 441 万辆,同比增长 1.3%。

Stellantis 集团上半年利润也出现了显著下滑,净营收为 743 亿欧元,同比下滑 13%;净亏损为 23 亿欧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 56 亿欧元。销量方面,Stellantis 集团上半年全球总销量为 269 万辆,同比下滑 8%。针对净营收下滑原因,Stellantis 集团表示,主要原因是受北美和欧洲地区同比下滑影响,部分被南美地区增长所抵消。同时,Stellantis 集团指出重新制定了财务指导方针,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将持续改善。

美系跨国车企中,特斯拉和通用汽车也面临 " 增收不增利 " 的窘境。特斯拉财报显示,其上半年总营收 418 亿美元,同比下滑 11%,其中第二季度营收 224.96 亿美元,创下十年来最大季度跌幅 12%。净利润方面,上半年同比大跌 30% 至 23.27 亿美元,第二季度下滑 20.7% 至 11.72 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核心业务的汽车业务上半年营收 306 亿美元,同比下滑 18%,且已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交付量同比下滑的情况。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曦 摄

通用汽车同样面临利润压力。上半年营收 911.41 亿美元,同比微增 0.2%,但净利润同比减少 20.9% 至 46.8 亿美元。第二季度表现更为明显,净收入 471.22 亿美元,同比下降 1.8%;净利润 18.95 亿美元,同比下滑 35.4%。不过,通用汽车在区域市场表现亮眼,美国市场第二季度交付量同比增长 7.33% 至 74.7 万辆;中国市场交付 44.8 万辆,同比增长 20%,创四年来最大单季涨幅。

日系车企中,继 2024 年财年亏损后,日产汽车再次交出了一份新财年的亏损季报。今年第一财季(2025 年 4 月 1 日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日产全球零售销量 70.7 万辆,同比下降 10.1%;净销售额 2.7 万亿日元,下降 9.7%;净亏损 1157 亿日元。这是自 2020 年以来,日产汽车首次出现第一财季亏损的情况。在上一财年,日产已经交出了一份亏损财报,公司全球销量 334.6 万辆,净亏损 6709 亿日元。

2025 年第二季度,韩系两大车企巨头现代和起亚均呈现出 " 营收增长、利润下滑 " 的特征。其中,现代汽车当季实现营收 48.29 万亿韩元,同比增长 7.3%,创下历史单季新高;但盈利能力面临严峻挑战,营业利润 3.6 万亿韩元同比下降 15.8%,净利润 3.25 万亿韩元下滑 22.1%,营业利润率降至 7.5%。

同样,起亚汽车在全球销售 81.5 万辆同比增长 2.5% 的背景下,营收 29.3 万亿韩元增长 6.5%,但营业利润为 2.76 万亿韩元下降 24.1%,净利润 2.26 万亿韩元下滑 23.3%,营业利润率更是 11 个季度以来首次跌破 10% 至 9.4%。

与多数车企营收与利润反向走的情况不同,也有部分车企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比如,雷诺集团发布的 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集团营收达 276.4 亿欧元,同比增长 2.5%,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 3.6%;净利润 5 亿欧元(不包括日产影响)。其中,汽车业务营收 244.9 亿欧元,同比增长 0.5%,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 1.6%。

加大在华投资," 油电并行 " 成主流

在电动化、智能化变革尤为深入的中国市场,不少跨国车企将中国市场作为 " 出口基地 " 或是电动化技术研发阵地,并加大投入。

德系车企方面,大众集团正加速推进 " 在中国,为中国 " 的本土化战略。根据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一汽签署技术合作升级协议,双方计划从 2026 年开始,为中国市场推出超过 11 款全新车型。同时,将引入全新的 CMP 等电动平台和电子架构 CEA,加速智能电动车的转型。

产品规划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 2025 年下半年将率先推出奥迪 E5 Sportback、Q6L e-tron(纯电)及奥迪 A5L/A5L Sportback(燃油)等新车型,2026 年前计划在华推出超 20 款智能网联车型,覆盖多种动力形式。到 2027 年,大众的新能源车型将扩充至约 30 款,2030 年进一步提升至约 50 款,其中纯电车型占 30 款。

宝马首款新世代车型 图片来源:宝马中国公众号

今年 7 月,宝马中国宣布与 Momenta 达成合作,双方将聚焦智能驾驶辅助,打造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宝马中国称,该方案将应用在包含国产新世代在内的多款车型,覆盖高速及城区道路。事实上,在与 Momenta 合作之前,宝马已与多家中国科技巨头展开智能化合作。

日系车企同样在加快布局,今年 4 月丰田旗下雷克萨斯品牌(LEXUS)首个海外纯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研发制造基地正式落户上海金山区。事实上,在丰田集团全面转向电动化战略的背景下,雷克萨斯作为高端品牌承担着技术先锋使命。而为强化本土化竞争力,丰田双线并进展开布局。同时,丰田中国也在上海车展期间推出 RCE(Regional Chief Engineer)体制,让中国工程师担任首席工程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 50%,但包括通用、奔驰、丰田等在内的多家跨国车企近期都调整了电动化战略,采取 " 油电并行 " 的发展策略。这一决策基于现实的商业考量,根据大众集团 2024 年在华业绩数据显示,其全年总利润达 17 亿欧元(约合 134 亿元人民币),全年在华交付车辆突破 290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交付量超过 20 万辆,占比约 6.9%。据此简单推算,燃油车业务贡献的利润仍占据相当比例。

对此,一汽 - 大众(商务)副总经理、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迎凯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前市场竞争已从价格战升级到智驾战,我们将坚持‘油电混共进’战略。" 他特别指出:" 国内燃油车市场预计将维持约 1000 万辆 / 年的规模,在推进新能源布局的同时,我们将继续深耕这一重要市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中国车企参与全球发展的路径日益多元化。从早期的出口贸易,到如今的海外本地化生产、合资合作,甚至赋能海外合作伙伴,共建产业生态,中国车企正在以更具创新性和合作性的方式走向全球。

对于跨国车企在华发展,张永伟认为,需重新定义在华战略,从 " 在中国,为中国 " 转变为 " 在中国,为世界 ",利用中国技术和供应链优势反哺全球发展,并加快创新速度,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