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三口赶海,1人失踪1人ICU

一家三口在北海被海浪卷走,还有一人没找到。
8月1日清晨6点多,广东的邓女士和丈夫、21岁的儿子一起到北海红树林赶海。
当时天气突然变了,刮起大风,还下起暴雨,海面上看不太清。
邓女士后来回忆,丈夫拉着他们往岸上跑的时候,海水突然涨得很快,一个大浪过来,三个人被冲开了。
她在水里漂了快半小时,被渔民救了上来。儿子被找到时已经快休克了,现在还在ICU治疗。丈夫到现在还没消息。
8月1日6点左右:一家三口进红树林赶海,遇到不好的天气。
8月1日7点半:渔民发现了邓女士和她儿子,报了警。北海海上搜救中心马上启动了应急方案。
8月1日到8月2日:搜救的人用了船、无人机这些设备,在出事的海域来回找,但到8月2日晚上,还是没找到失踪的丈夫。
8月2日:北海银滩景区管理处说,已经加强了潮汐预警的广播,也在配合警方查这件事的经过。
各方的反应家属和目击者的心情
邓女士接受采访时,说着说着就哽咽了:“他(丈夫)平时水性挺好的,说不定是为了救我们,才没上来……”
当时在场的渔民说,那时候海浪有两米多高,还有离岸流,一般人很难挣脱。
景区和管理部门的回应
北海银滩景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出事的地方是开放式海域,不过景区在入口处立了警示牌,写着“潮汐变化复杂,禁止擅自下海”。
至于之前有游客说海域里有不明液体,景区已经成立了调查组,但没直接说这次事件里有没有安全责任的问题。
北海市海洋局也说,8月1日还在禁渔期,没发现渔船违规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
专家和网友的讨论
旅游安全专家王明阳说:“红树林那片受潮汐影响特别大,就算是小潮,也可能有暗流。景区应该用短信、广播这些方式,实时告诉大家潮汐情况;游客自己也得有保护意识。”
网上大家说法不一样:有人觉得“景区的警示牌跟没放一样,潮汐信息不透明,这不是第一次出事了”。
也有人说“赶海之前不查潮汐表,游客自己也有责任”。
1. 景区的安全管理有没有做到位
按《旅游法》的规定,景区对开放区域的安全风险,得尽到提醒的义务。
这次出事的地方虽然不是收费景区,但北海银滩作为管理方,没通过手机APP推送这些数字化手段实时发潮汐预警,有人觉得这是管理上的疏忽。
有律师说,如果能证明景区没尽到该有的注意义务,家属可以按法律要求赔偿。
2. 游客自己的安全意识够不够
数据显示,北海最近几年,每年差不多有10多起跟潮汐有关的意外,其中70%的游客都没提前查过潮汐信息。
专家提醒,赶海、游泳这些活动,得记住“三不”:不随便进没开放的海域,不忽视天气预警,不觉得自己水性好就大意。
3. 应急救援能不能再完善些
这次搜救超过48小时还没结果,有人觉得救援效率得提高。
海洋专家建议,海边的景区应该配更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也得和专业的救援队24小时保持联系。
从之前的暴走团挡路,到这次的海浪卷人,这两件事其实有个一样的问题:当“自己想做的事”和“公共安全责任”碰到一起时,该怎么平衡?
就像北海这事儿,如果景区能把潮汐预警嵌进门票系统或者导航APP里,也许能避免悲剧。
而暴走团那件事,如果提前给健身团体定好活动路线和遇到紧急情况该让行的规矩,可能也不会闹成那样。
最后想说的这家人的遭遇让人心里不好受,也再一次提醒大家到海边去,得把敬畏心放在前头。
景区得用更细心的管理护住游客的安全,咱们自己出门,也得把“安全第一”记在心里。
就像有人说的:“别让赶海变成了冒险,别让一家人开开心心出门,最后却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