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体检江湖恩怨录

访客 2025-08-07 17:02:42 65526
体检江湖恩怨录摘要: 风口浪尖很显然,作为中国体检行业元老级人物,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的张黎刚,给公众做了一次并不太成功的 " 消费教育 "。在张黎刚在回应媒体提出的 " 体检到底有没有用...

风口浪尖

体检江湖恩怨录

很显然,作为中国体检行业元老级人物,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的张黎刚,给公众做了一次并不太成功的 " 消费教育 "。

在张黎刚在回应媒体提出的 " 体检到底有没有用 " 这样的问题时表示:

当你指望说,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而要查单一的病,多花几千几万块钱的时候,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至于这样的模糊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公众对于体检与看病,没有明确的边界,导致公众对体检有很多误解。

爱康国宾媒体说明会现场

这个回应把整个体检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作为一个产业,中国体检走过了 20 多年的岁月,从初生萌芽到资本盛宴,从最初的群雄逐鹿到如今两强争霸,这条路上洒满了企业大佬的奋斗和雄心,甚至是合纵连横的刀光剑影。

鼓角争鸣远去之后,不论是舆论旋涡中的爱康国宾,还是 A 股 200 亿市值的美年健康,都突然惊讶地发现,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已经要变天。

不愿再让本就不安的体检行业雪上加霜,也努力给消费者保留更多对体检这件事的信心。或许,这才是张黎刚选择硬刚的原因所在。

三足鼎立

早在 1947 年,美国医药协会首次提出了 " 健康体检 " 的概念,并建议 35 岁以上的健康人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自此,非医疗性的、自主的、预防式的体检概念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健康体检已经在中国兴起,当时大多数体检工作都是由各级医院来主导进行。

公认的中国民营体检发展起点,基本是在 2004 年。彼时非典刚过,国民健康意识觉醒。正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中国体检产业的几大 " 主人公 " 在这一时期相继登场。

2004 年 2 月,跟随张朝阳在搜狐创过业、自己单干又创立过艺龙网的张黎刚,在北京酒仙桥创办爱康网。

2024 年 9 月,Heidelberg(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韩小红辞去了医院的正式工作,整合了丈夫公司旗下 4 家门诊部组建北京慈铭(原名北京慈济),并将企业定位从癌症治疗改成了体检。

中国体检行业先驱之一韩小红博士

两年之后的 2006 年 8 月,靠房地产赚到第一桶金的俞熔,在上海小木桥路开出第一家美年体检中心。

这三股力量,即将掀起中国体检行业的发展浪潮。

在前十年间,这些中国体检龙头的成长史,本质上是一部并购史。这点从企业名称的变迁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2007 年,爱康网与上海的国宾医疗中心合并,形成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布局,拥有多家业务覆盖全国的企业级大客户,以及 5 家线下体检机构。从此爱康国宾诞生。此后,爱康国宾又收购了北京新华卓越、民众体检和西安普惠体检等机构,逐渐走向壮大。

2011 年,俞熔的美年公司和沈阳的大健康科技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合并,美年大健康诞生并开启了扩张之路。美年大健康在 2012 年新增体检中心 21 家,2013 年新增体检中心 23 家,2014 年新增体检中心 19 家,并且陆续收购了深圳瑞格尔、北京绿生源、武汉一博、常熟汉慈、贵州康源、安徽博瑞康等小型体检机构。

俞熔在体检行业中的整合运作非常成功

慈铭体检虽然没有改名,但是其也在 2008 年吞下北京佰众和深圳我佳,体检中心数量扩张至四十家左右。

到 2014 年底,格局初定。当时美年大健康以 94 家体检中心成为数量冠军,爱康国宾和慈铭分别以 50 家和 42 家紧随其后。

在财务数据上来看,爱康国宾 2014 财年(2014 年 4 月— 2015 年 3 月)营收约 2.9 亿美元,净利润 3630 万美元,双双超过美年健康的 14.3 亿元人民币营收和 1.5 亿元净利润,以及慈铭体检的 9.13 亿元营收和 4652 万元净利润。

三足鼎立之势已成,但谁都不甘屈居人后。几方不仅有在实体市场上的明争,也有资本市场上关乎 " 体检第一股 " 争夺的 " 暗战 "。

相爱相杀

最先发起冲击的是慈铭体检。

2011 年 3 月,慈铭体检就申请在创业板上市。未果后又转向了中小板。次年 7 月,慈铭体检中小板上市申请过发审会,谁知又赶上了 A 股历史上 的一次 IPO 长暂停。这一等就是遥遥无期。

于是,在 2014 年 4 月 9 日," 中国体检第一股 " 头衔花落爱康国宾。其率先撞线,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 14 美元。

一年后的 2015 年 8 月,美年健康通过借壳江苏三友登陆深交所,摘得 "A 股体检第一股 " 桂冠。

资本市场的竞逐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博弈在于三巨头之间的相互觊觎。

高端商战的核心逻辑往往朴素而直接:买了它。

早期爱康还只是一个体检网络平台的时候,就曾经想和慈铭体检进行合作。但是张黎刚去拜访韩小红却未能见上一面。有媒体报道,张黎刚因此愤愤,亲身入局开始做实体生意。

张黎刚的体检事业从网络平台做起

2007 年爱康并购国宾时,巨头也有可能携手并肩。当时,俞熔手中还持有国宾 20% 股权。可惜他在合并前退出,否则中国民营体检行业的格局则可能提前改写。

更具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 2014 年。苦等上市未果的慈铭体检对资本市场失去了信心,韩小红开始寻求出售。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张黎刚又一次率先抛出橄榄枝,但韩小红再次拒绝了张黎刚,而是主动联络了俞熔。

当时俞熔正在美国参加会议,得知消息后连夜飞回北京面见韩小红。双方在 48 小时内便敲定了并购意向。

并购了慈铭体检之后,俞熔还一度想吃下爱康国宾。

2015 年,中概股在美国遭遇寒流,爱康国宾宣布私有化计划。已在 A 股上市的美年健康趁机发起突袭,通过壳公司江苏三友参与私有化竞价,将报价从每股 ADS 22 美元一路抬升至 25 美元。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能买来爱康最好,即便是不能买来,也要让你的私有化成本升高。

为抵御这场 " 恶意收购 ",爱康国宾启动 " 毒丸计划 ",同时引入云锋基金、中国人寿等强力外援。最终在 2019 年 1 月完成爱康私有化,张黎刚守住了控制权。

此后,中国体检江湖从之前的三足鼎立,进入了美年、爱康双雄时代。但赢得内部战争并不意味着赢得外面未来,一些在规模扩张掩盖之下的行业痼疾开始悄然浮现。

技术困境

巨头们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地吃掉竞争对手。除了生意场的天然逐利性之外,也透视出体检行业规模至上的商业法则。

比如,2014 年美年健康的体检中心数量为 94 家,而到了 2019 年,其已在 294 个核心城市布局 703 家体检中心。

根据公开资料来看,2014 年爱康国宾的体检中心数量为 50 家,2019 年也飞涨至 120 多家,五年期间翻倍有余。

但是自 2019 年之后,美年健康的体检中心数量基本维持在 600 家左右,甚至逐渐下滑到了去年的 576 家,呈现出扩张乏力的迹象。爱康国宾的体检中心数量截止去年也仅增长至 170 家。

与开店数量放缓相伴随的,就是企业业绩规模的同步萎靡。

从 2019 年开始,美年健康就告别了业绩的高增长。2024 年,美年健康实现营业收入 107.02 亿元,同比微降 1.76%;归母净利润 2.82 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44.18%。净利润率仅为 2.64%,较 2023 年的 4.64% 进一步收缩。

7 月 15 日晚间,美年健康发布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营收 39.6 亿 -42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 1.92 亿 -2.36 亿元。

另一家体检行业的上市公司瑞慈医疗 2024 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 29.72 亿元同比下降 1.56%,净利润 2.97 亿元下滑 18.27%,员工人数减少 500 余人。

显而易见的行业瓶颈背后,是结构性困局和行业竞争逻辑的改变。

体检一直是医疗行业中门槛最低的细分领域之一,而且在技术上几乎没有升级的空间。

体检的产业逻辑在于通过设备或者人工检查,提前预判健康状况。这需要的是更丰富经验的医疗人才。而这样的人才一般被各大公立医院所收拢,体检机构对他们来说,获得这样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的难度极大,只能依靠检测技术。

俞熔就曾直言:" 民营体检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公立医院。"

2023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检查人数 5.25 亿人次,而美年健康、爱康国宾、瑞慈医疗三家头部企业接待量分别为 2834 万、800 万和 429.45 万人次,合计不及市场总量十分之一。

行业红利存在的时期,体检企业可以依靠规模化增长来提升企业业绩规模。可是当大家纷纷撞上了规模的天花板,而且在技术上无法实现降维打击之后,就只能在同质化的产品领域内卷竞争,价格战就不可避免。

而低质量竞争,带来的必然是行业乱象。2018 年,张黎刚就曾经炮轰过一次行业乱象,指责同行存在 " 用护士冒充医生做超声检查 " 以及 " 抽了血不做化验、直接倒掉伪造结果 " 等严重违规操作,引发行业震动。

张黎刚的那句 " 几百块钱别指望什么病都查出来 " 振聋发聩。实际上瑞慈医疗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方宜新也同样曾经说过 "1000 块钱做不了有效体检。"

行业的客单价确实有可能会随之提升,但消费者们也更加无法确定,例行的体检到底是必要的,还是一服 " 安慰剂 "。

技术革新或许能打开新空间。目前,不论是美年健康还是爱康国宾,都在引入 AI 体检。但新技术的普及和完善需要时间,而且类似的新技术同样会在医院等机构引入。可以说,体检行业的技术困境需要一场划时代的突破来扭转。

或许市场也看到了这个行业的一些尴尬,开始逐渐调低了对它的期待。美年健康在经历了借壳上市时的疯狂后,股价一路向下,从最高点的近 70 元,一直跌到现在的 5 元区间。瑞慈医疗也有从高点腰斩至今的经历。

体检机构与人们的健康乃至于身心安全息息相关,不可谓不重要。但新的故事,而不是 " 事故 ",对于消费者和资本市场来说同样重要。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