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诊按人头和病种付费,医保的下一步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医学界智库,作者:宁毅,题图来自:AI 生成
8 月 6 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通知》。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全省普通门诊将全面实行 " 按人头付费 " 的结算方式。同时,门诊特定病种的付费方式也将调整为按病组或病种分值结算,村卫生站的门诊服务和医保结算也将得到完善。
这一通知意味着,医院门诊费用管理将与住院管理进一步衔接,总额预算、风险调整和质量考核等机制将延伸到基层医疗和日常门诊。
在这之前,广东已有 18 个市试点了人头付费。此次全省推行,是在这些试点基础上统一规则,明确计算方法、调整机制和配套管理措施。
政策提出,各地应根据医保基金收入和运行情况,设定年度人头付费标准,并可在实际运行中调整;老年人和儿童比例较高的机构,可获得更高的人头费;部分地区可按参保人年龄结构、疾病类型分组定价;同时,人头付费还将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形成 " 结余可留、超支自担 " 的激励模式。在总额预算的前提下,还可探索 " 就诊人头点数 " 付费,让患者年龄、就诊频率和病情严重程度在结算中得到体现。
从 " 点菜 " 到 " 包年 ",门诊结算改了玩法
普通门诊按人头付费,可以理解成一份 " 年度健康服务合同 "。以前是 " 点一次算一次 ",每个检查、每盒药都单独结算;现在更像 " 包年 ",医保按照签约人口和人均标准,把全年预算先拨给医疗机构,机构在合同期内负责完成这群人的门诊服务。账面上的变化简单,但背后的激励方向完全不同:不再追求服务量的增加,而是关注服务的有效性。
过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更多集中在住院领域,因为住院治疗费用大、结构相对稳定,易于分组管理。而门诊环节由于就诊量庞大、病种繁杂、频次差异明显,一直较难找到既能控费又能兼顾质量的结算模式。
随着医保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门诊诊疗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逐步成熟,按人头付费的条件才具备——它能够让医保对门诊费用的管理,从单纯事后结算,转向事前规划、过程监控与结果评估。换句话说,这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 从住院到门诊 " 的一次自然延伸,也是让基层医疗真正融入医保整体盘子的关键一步。
这种调整,会让医疗机构更重视合理诊疗和人群管理,而不仅是开出更多的检查和处方。比如,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不仅要安排复诊,还要在日常中监测血压波动、提醒用药和生活方式干预。患者会发现,自己和家庭医生的接触更频繁,不再只是生病时见面;机构则能通过减少无效就诊和避免并发症来降低年度支出。
为避免因控成本而影响服务质量,政策设计了几层保障:在人头费的计算上,对老年人和儿童等高需求人群给予倾斜;在结算方式上,引入按就诊人头点数付费,不同类型的诊疗有不同的权重;在考核指标上,将随访覆盖率、疾病控制率、复住院率等结果性指标与经费拨付挂钩。这意味着,减少必要服务是得不到好处的,反而只有 " 做对、做早、做规范 " 才能在经济上更有利。
人头付费的内在逻辑:算得明白,才花得值
按人头付费不是医保改革的起点,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推出的产物。它要求医保部门不仅有稳定的基金管理能力,还要具备对参保人群风险和医疗需求的精准测算能力。这背后依赖的,是覆盖各省乃至全国的医保信息系统、标准化的诊疗记录、可比的数据分析,以及实时监控和调整的能力。没有这些基础,提前包干只会让风险难以控制,甚至可能导致资源分配失衡。
要 " 算得明白 ",就必须把人群差异、服务难度和价格变化放到一张账单里核算。历史就诊数据、慢病谱变化、药品耗材价格波动、季节性就诊高峰,都会影响年度标准的合理性。在执行中,动态调整同样重要——当用药结构、检查组合或就诊频率出现明显异常时,支付方需要能够迅速发现并及时调整。
要 " 花得值 ",数据支持必不可少。参保人的健康档案不仅包括年龄、性别和病史,还应记录用药依从性、随访达标率、急性加重事件等动态信息。这些信息让风险调整有了依据,也让质量考核不至于停留在形式上。比如,当某类检查在某家机构短期内大幅增加,或者某种药品的用量与人群特征明显不符,系统就能发出预警,进入核查或干预流程。
门诊特定病种的按病组或病种分值付费,与人头付费并行,为部分诊疗路径明确、疗效可量化的病种提供了更稳定的支付方式。药品 " 双通道 "、外配处方追溯、价格管理等措施,则把药品成本纳入透明化管理,防止资金在不合理环节被消耗。县域和村级医疗机构也纳入人头付费范围,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可在村卫生站就地管理,减少患者长途奔波,同时降低医保的整体支出。
这些安排背后是一套闭环:预算基于数据设定,执行过程有监测,出现偏差能调整,结算结果与服务质量挂钩。医疗机构的收益与健康结果绑定,才可能让 " 花得值 " 成为日常状态。
让预防站上 C 位,医保的下一步棋
这次改革里," 预防 " 不再是附带一提的口号,而是被摆到了医保战略的中心位置。人头付费的模式,让医疗机构在财务上直接受益于 " 少发病、少复诊、少住院 ",而实现这一点的唯一途径,就是把更多精力投向预防和早期干预。健康教育、随访管理、用药依从性指导,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附加项,而是决定年度收支平衡的关键因素。
对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联系和健康提醒,而不是等到病情加重才被动就医。对医保来说,慢病的稳定控制、并发症的延后发生,都能在长期减少高额支出。在人口老龄化、慢病高发的背景下,这种转向是必然的,也是可持续的路径。
要让预防发挥作用,还得有配套的制度和工具。基层信息化要更顺畅,让医生开方、随访、外配处方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医共体内部要明确不同层级的职责分工和转诊规则;质量考核要从 " 有没有做 " 转向 " 做得怎样 ",既看覆盖率,也看达标率和并发症的变化趋势。门诊特定病种的病历档案既是结算依据,也是质量监测工具;药品全程追溯既是反欺诈手段,也是早期风险预警器。
当然,改革推进中还会遇到挑战。公众担心服务缩水,机构担心定额过低,医保部门要平衡控费与可及性。解决之道,是在一开始就设好 " 护栏 ":标准可调整、过程可监控、质量可验证、投诉渠道畅通。前几个预算周期里,保持更密集的监测和更及时的调整,让各方对制度建立信心。一旦形成 " 少跑医院但更放心 " 的共识,争议就会减少。
从更大的视角看,门诊人头付费与住院的按病组付费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一个面向人群管理,一个面向病例管理。广东把两者放在同一张蓝图里推进,医保的角色也从单纯结算转向主动购买。当基层、县域、三级医院各自回到最擅长的领域,资金流、患者流和信息流就会形成合力。那时,人头付费不再是一种新鲜的政策术语,而是居民日常医疗体验中的一部分——签约医生的随访准时到来,常用药在家门口就能取到,外配处方流程顺畅,真正需要转诊时通道清晰。
说到底,这一步改革的意义,不是把 " 人头 " 算得多精,而是让 " 健康 " 被放到更前的位置。支付方式是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让医生、机构、医保和居民的关注点一致——多做对健康有益的事,少做那些徒增负担的事。方向既定,剩下的就是一步步走稳,让好的制度变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