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大国必治边疆,重投资必重基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元说,作者:元淦恭,题图来自:AI 生成
日前,新藏铁路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高达 950 亿元。这一消息的重磅程度,其实并不亚于雅江下游水电工程。
雅下公司和三峡集团目前的注册资本都是 2000 亿元,新藏铁路公司一成立,注册资本就达到了前两者的一半,未来的投资规模,至少是大几千亿。
今年 4 月,来自交通部记者会上的消息,新藏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新藏铁路一旦开工,我们将看到在西藏同时建设三个超级工程——川藏铁路、雅下水电和新藏铁路,而在 2006 年已经通车的青藏铁路也将迎来电气化改造,以进一步加快运速,提升运力。
"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我此前已经分析过,雅下水电意味着强化西藏经济的自身造血能力,推动西藏经济重心的东移;川藏铁路将会进一步强化西藏和内地的经济和贸易联系。雅下 + 川藏的组合,将大大强化林芝——昌都——甘孜一线的中国战略存在,在中印边界东段(主要是藏南边境争议区)对印度方面形成地缘压力和心理优势。
而新藏铁路,将把新疆喀什、西藏阿里、西藏日喀则和拉萨串联起来,彻底结束阿里没有铁路的历史。中国内地的铁路网络有望从 " 所有省份通铁路 ",进阶到 300 多个地级行政单位(地级市、自治州、地区、盟)" 市(地)市通铁路 "。
新藏铁路的路线大概率和新藏公路大体平行,这意味着它将经由印度方面声称主张的所谓的 " 阿克赛钦 " 地区。这是中印西段边境地区中方拥有主权并实际控制的关键高地,铁路的通达将进一步强化中国在中印西线边境地区的硬实力,同时将新疆和西藏两个边疆自治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川藏、新藏两铁路和雅下水电工程,除了置于治理边疆的视角下,也可置于宏观经济的视角下来观察。
1998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央为扩大有效需求,推动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大基建的代表是四大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和庞大的高速公路路网。
" 四大工程 " 里除了青藏铁路兼顾人的运输和货的运输以外,另外三个分别服务于电力、天然气和水资源三种重要资源(即 " 货 ")的跨地区输送,也展现出这一轮大基建为大工业服务的鲜明特征,这一波基建强化了中国沿海作为 " 世界工厂 " 在能源资源上的竞争力。而大规模的高速公路路网建设,也为后来汽车走进千家万户、自驾成为生活方式带动汽车工业全面起飞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当年中央就推出了 " 四万亿 " 的超级基建。这一波基建中最令人瞩目的是 " 四纵四横 "(后来扩充到 " 八纵八横 ")的高铁网建设。和 1998 年这一波基建不同,高铁主要服务于人的运输,而非货的运输。时至今日,对于高铁投资的成本收益一些人仍有不同看法,但客观来说,庞大的高铁网整体上促进了人的流动,对商务和旅游构成助推,也加速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城镇化进程。高铁通车释放出的普速铁路货运运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社会总体的货运物流成本。
当下,除了边疆地区,内陆无论是输电输气的能源资源网络,还是服务客货交通的高铁和公路路网,基本已经够用了。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扩大基建带动社会总需求,选择边疆地区是比较自然的。许多人怀疑边疆地区基建是否造价过于高昂难以收回成本,但在 " 凯恩斯主义 " 的逻辑下,高昂的造价和庞大的资源消耗,本身就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天然可以拉动上下游产业,让相关行业的老板和从业者都有饭吃,他们的收入可以外溢到零售、餐饮等各个国民经济领域。
新疆和西藏,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深处。对新疆和西藏的治理,对中国有极大的战略价值。如果说 1998 年和 2008 年的两次大规模 " 基建潮 " 更多考虑的是中国经济的内循环,而当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着力推进自身 " 一带一路 " 倡议的时候,新疆和西藏就不能再单单作为中原视角的 " 边疆 ",而必须作为亚洲视角下的 " 腹心 "。
这些年,为什么决策层在新疆、西藏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为什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跻身 " 四大经济高地 " 的区域,背后其实都有前述陆权战略的影子。
此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一波经济刺激和 98 年、08 年两次刺激在政策结构层面的区别。
此前两波经济刺激,扩大总需求其实都是双轮驱动——基建 + 房地产。这一波明显有变化——房地产引擎已经熄火了,甚至上个月月底的关键会议没有提到一句 " 房地产 "。
在这种情况下,高层重点推动的基建项目,在扩大总需求上扮演的作用甚至比此前两次更重要。所以,一方面要强化基建的绝对规模——难度越大、投资越高的基建越要抓紧落地,边疆基建就是理想的项目,而且这样的项目还可以为更宏大的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服务;另一方面,基建要更加面向未来,面向前沿——高层大规模推动数字基建、新能源基建,都是为了让更好的基建服务新兴产业,从而实现基建和场景的融合。
一个新基建的时代,就要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