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元一碗阳春面、茅台论杯卖的老板和他不被看好的梦想

黄文明的梦想,在很多人看来难以落地。但他说,现在做的只是完成梦想过程中的一部分
。
文 |; 穆佩灵 郑子愚
3 元一碗阳春面、48 元一杯茅台,这是列在上海闵行区 " 塘湾饮食店 " 菜单顶部的菜品。
7 月初,因美食博主探店,这间 10 多平方米的小店走红网络。视频中,店主黄文明描述了他 "3 元吃饱,5 元吃好 "" 吃阳春面的人也喝得起茅台 " 的理念,以及 " 将闲时的店铺打造成学堂 " 的梦想。
客流如潮水般涌来。有人横跨大半个上海只为排队吃一碗 3 元的阳春面;茅台论杯卖成了争议焦点,有人质疑是博眼球。有博主自带茅台找他拍段子,酒企也抛来橄榄枝请他兼售白酒。喧嚣之中,熟客消失了,黄文明也感到疲惫:" 没人关注我的梦想。"
7 月 31 日,当记者探访时,非高峰时段的小店终于不再爆满,妻子李开翠和店员得以在煮面的间隙划拉几下手机。白墙上贴着告示:" 人生有限,只好一路向前,我得知道餐饮这条路怎么走,八月份开始测试炒菜。"
餐厅外部。郑子愚摄
42 岁的黄文明主业是修理打印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小店斜对面的商务中心办公楼里修理打印机。提及面店,他说:" 这只是个实验室。我真正想要做的是教培。"
2019 年,黄文明盘下这间店面,主卖 3 元阳春面,后因家庭原因歇业,小店空关近 5 年。2024 年下半年,小店重启,除了卖面,也尝试卖 15 元 12 只的菜肉大馄饨和盖浇饭,但都亏本,最终回归面馆。
店里的菜单,阳春面 3 元,葱油面 5 元,青菜 1 元,荷包蛋 1 元,还有各色浇头。按杯卖 48 元的茅台、24 元的五粮液、12 元的剑南春和其他饮料也曾列在其中。
记者吃的这碗面仅 5 元。3 元阳春面,蛋、菜各 1 一元。穆佩灵摄
2024 年底,吴泾镇永德街区党支部书记陈琳在走访街区时发现了这家小店——经常关店,墙角还有台与餐厅格格不入的打印机。深入了解后,她得知 3 元阳春面主要面向附近学生、老人及外卖小哥;经常关店是店主要接送家中三个学龄孩子;打印机则是免费供大学生打印学习材料。黄文明向陈琳透露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把 3 张桌子的店铺扩张到 50 张,招 50 个服务员,利用餐厅空闲开学堂,教授店员们编程等实用技能。陈琳便将小店作为案例上报,促成了 B 站博主的探店。
墙角处的打印机。穆佩灵摄
" 我当时以为他是在开玩笑," 李开翠回忆,她早在 2012 年就听丈夫提过这梦想," 直到 2018 年他每天找店铺,才意识到他是认真的。我看他那么执着,想着开就开吧。"
当下,小店主要由李开翠打理。低价策略下,面店仅能维持收支平衡,时常亏损,需靠黄文明的打印机生意支撑。她和陈琳都曾建议黄文明提高单品价格,将 3 元的阳春面加价到 5 元,但黄文明不肯。
在周围人眼中,徒弟王师傅感激他倾囊相授维修技艺与人生道理,徒弟董师傅坦言 " 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师父影子 ",他跟着师傅学了一年,目前在青浦从事打印机维修,陈琳则觉得,身材魁梧、直肠子的黄文明很有个性。
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黄文明在点餐小程序下架了白酒,也显露出复杂的一面:在描述开低价面馆的动因时,他曾给出过三个版本的故事。
记者向李开翠、陈琳、周围店家及黄文明之前的两位学徒等多方求证,再逐一向黄文明核实。追问之下,黄文明承认,因为部分博主曲解他的梦想,他索性在回答不同人提问时,故意混淆些许事实。他给记者发来一条自剖:" 我必须得保留自己三分匪气,一分狡诈 不然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下去,但是我没做恶。"
黄文明在店里贴的告示。穆佩灵摄
黄文明的梦想,在很多人看来难以落地。但他说,现在做的只是完成梦想过程中的一部分。他提了许多与市面餐饮业主流不同的经营想法,比如不设外卖、卖 28 元一份的小青龙盖浇饭(记者注:龙虾,市售价格约为每只近 100 元)等。
每抛出一个观点,他都会追问一句:" 你看这样是不是就能走通?" 仿佛急需一个肯定的锚点。
以下是黄文明自述——
我有一个梦想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梦想——靠餐饮业下午 2 点到 5 点比较清闲的特性,把餐厅和教育培训结合起来。这家面店只是一个我的实验室,我需要知道未来这个 " 学堂餐厅 " 里的面店的经营模式如何走通。
我没有得到上高中的机会。我是家里的老二,上头有个哥哥,下面还有个弟弟,小我很多。我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每到放学会偷溜到我哥上课的高中部听课。那时候家里条件有限,哥哥学习更好,父亲说:" 两个儿子,总要留一个在家种田。" 最后决定让哥哥继续读书,我初中毕业就回家干活。那年头,田里的收成是全家活命的指望,我没有别的选择,接受了父亲的安排。
1997 年,我在农田里已经泡了一整年。我的母亲看穿了我心思,她告诉我,男孩子应该有更好的机会,不该把一生都局限在农田里。不久之后,她塞给我 100 块钱,帮我收拾完行李,送到安徽霍山县的亲戚家。
亲戚是开打印机维修店的。我跟着师父成天和打印机为伴,拆了装,装了拆,满手油墨。出师后,我到了安徽金寨县,在当地县政府边上租了一个门面。因为当时全县打印机最多的地方就是县政府。但活计终归零零碎碎,小店勉强运转。当时,我哥读完了高中去了上海,他打电话和我说,一个人在小县城里蜗着,何不去大城市闯一闯?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上海是个机会。
于是大约在 2000 年前后,我带着趁手的工具乘车来到上海,在徐家汇租了一家小门店,修各式各样的打印机。这门手艺养活了我,也让我攒下了些家底。可每当夜深人静,看着自己沾满油墨、布满老茧的手,总觉得心里缺了一块。我想,这可能跟我没能读高中有关。
这些年穿街走巷,也见过太多和我当年一样的孩子。初中一毕业,懵懵懂懂就被推进社会里养家糊口,进了社会,啥也不懂。他们缺的不是力气,缺的是能立住脚的本事。最终只能做一些低技能的工作,难以走得更远。当时就在考虑:或许我可以办个教育培训,让这些人能够掌握一些实际的技能,直接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我也可以跟着一起学习,弥补当初没能上学的遗憾。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让他们能有稳定的收入,既能赚钱养家又可以安心学习,未来有更好的就业选择。
念头有了,我就总在脑海里反复琢磨实现的细节。盘算许久,发现开家餐馆再合适不过,饭点时招呼客人赚些营生,不忙的空档就关起门来,找些人讲讲实用的生存技能,像英语、礼仪、编程,或是闯荡社会的经验。
我刚来上海那会儿,打印机维护的活儿还算吃香。行情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两万块。不过要是赶上淡季就一分进账都没有,收入像坐过山车似的。当时,我是个典型的 " 月光族 ",手里有俩钱就想使劲花,买名牌衣服,在商店冲会员。饱一顿饿一顿的也没觉得有什么。
有一次月底那几天,尽管身上穿的全身是名牌,但我兜里没几个钱了,肚子饿极了。我路过奉贤路一家面馆,硬着头皮点了碗三块钱的阳春面。端着碗坐在那儿,我浑身不自在,总觉得周围人都在看我。面条几口就扒拉完了,肚子明明还空着,但来回张望了许久,怎么也没勇气喊老板加面——兜里实在掏不出多余的钱了,只能灰溜溜的走掉。现在,我还能回忆起当时 " 如芒在背 " 的感觉。
2019 年,我终于在上海闵行,把小餐馆开了起来。当时,我没多少本钱,租来的店面就那么丁点儿大,自己又不是干餐饮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装修师傅来的时候规划:里面弄个厨房,外面能摆 4-5 张桌子。我立刻否决了师傅的提议,并决定划一面做开放性厨房,干净,客人也吃的开心。这些年在吃的行当里来回折腾:最早烙过烧饼,后来包过饺子、馄饨,现在主打面。有人劝我不要老是瞎折腾,可我知道,得先把这小店盘顺了,一步一步扩大规模,梦想才有地方扎根。
现在,是我的媳妇李开翠一直经营面店。她是我同乡,大专毕业后就来投奔上海的表哥,正好我也在上海打拼,我们本来就认识,一来二去就又熟络了。她那时候刚出社会,性子单纯得像张白纸,不懂那些弯弯绕绕,干两份工作都没顺顺当当的。可我就看中她这份实在,2015 年成了家,没多久有了孩子,日子才算真正扎下根。有了孩子后,开翠就在家带娃。后来娃大些上了幼儿园,她总念叨着还想读书。我寻思着,人这辈子能有个念想不容易,就把家里所有积蓄都拿出来,送她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读了专升本。
在她本科毕业后,我把我的店也开起来了。她 2012 年就知道我有想要开店的想法,从始至终也没有什么异议,一直很支持我。
48 元茅台是为了顾客的面子
今年,小店改卖面食,设计菜单时,我又想起了那碗阳春面。我跟妻子说:" 咱得有款三块钱的阳春面,再弄些实惠的吃食,主打一个性价比,大家都能填饱肚子。" 之后,我将菜单打在显示屏上:阳春面 3 元,葱油面 5 元,青菜煎蛋各 1 元,这么多年,没涨过价。熟客们都知道,我煮面时总爱多抓一把面,主要也就是怕人家不好意思开口加面,就像我当时那样。要是还不够?扫桌子上的二维码,就能自己点 "0 元加面 ",不用跟任何人吭声。面煮好了,我们店员不会端到你桌上,都是对着窗口喊一声:" 面好了,自己来端一下哈!" 这个做法,看着简单,里头有我自己的小心思。当年那感觉太深了,服务员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让手头紧的人心里 " 咯噔 " 一下。自己端,自在,没负担。确保能做到和门口那张告示说的一样:" 三元吃饱,五元吃好 "。
小店也一直不怎么赚钱,每月收入大概都是将将回本,有时候还得靠我的维修店继续维持生计,但我依旧不想放弃,我现在在做的,是知道面店的经营流程,进货渠道、顾客定位等等,这些经验都有助我完成开办学堂的梦想。我得知道怎样是能够走通的。
开店这些日子,我见过形形色色的客人。直到有天下午,一个小伙子推门进来,点了碗三块钱的阳春面。他坐在角落,背挺得笔直,吃面时头埋得很低,筷子攥得紧紧的。吃完后,他还小声的问了一句 " 我还能再加一碗面吗?" 我那一刻,我好像看见当年的自己,心里咯噔一下——他的表情跟我当年在奉贤路吃面时一模一样。这也是我设置这个菜单的意义,确实有这样需求的顾客。我立即回答," 管够,我们这里加面本来就免费 "。我目送着小伙子出门的时候,他经过我身边小声急促一连串说了好几声 " 谢谢 ",便快步离去。
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反复琢磨着怎么能让这些暂时遇到难处的客人,进店时能少些尴尬。后来我想到一个障眼法——按杯卖一些类似于茅台、五粮液等价格高的好酒。菜单上有 " 茅台一杯 " 摆在这儿,进来的人,是来吃我这三块钱阳春面的,还是来喝茅台的?这谁都分不清。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这家面馆是 " 穷人才来的地方 ",进来吃面的人,心里也舒坦点。面子嘛,大家都需要的。我做这些也不想别人来标榜我是做了什么好人,就想着把好事好心做到底。顾客来店里吃的舒心,我也开心。
茅台是我从网络购物平台上买的 125 毫升的飞天茅台。自从茅台上架以来,总共也就卖出去 3-4 杯。记得之前有一个小姑娘来店里买了一杯茅台,给父母分着尝尝鲜,我当时就拿着酒杯,提着茅台酒瓶出去,让客人自己倒。这样一方面证明杯子里的酒的确实茅台,另一方面,为客人增加些仪式感,可以拍拍照什么的。看着一家人的互动,我发现这也是个有趣的体验。后来酒没有再卖出去,我自己喝了不少,还有一次,店里来了个边上高校地理专业的博士后,他跟我说了很多校园生活,也提到他到巴基斯坦勘察一处地理变化的经历。我和他喝到很晚。
后来网络热度越来越高,我心里直发慌,赶紧就把茅台下架了。我这小店,本来就守着周边三公里的街坊和学校,做熟客生意。可现在倒好,四面八方的人都往这儿涌,店门口天天围着人直播,生意是好了,但我的熟客们都不来了。流量让我感觉很累,没有人真正关心我想做什么,他们都是只想要热度。
这几天我想到,馄饨店我做过了,面店我也做过了,这两个门类的上下游关系也被我摸清了,如果以后开出一个 50 张桌子的餐馆,这可以作为其中的菜品,流程和经验可以直接照搬到店里。这才是我做这些事情的目的。这样是不是能走通?我已经贴出了告示,8 月开始,我会在小店里上些炒菜,就像小青龙盖浇饭、鲍鱼红烧肉、清蒸鲥鱼饭这些,你别看这些食材都听上去很高级,但我也能通过各种方法打下价格,让大部分打工人都能吃得起,主打性价比。再过段时间,我要重新找门面,找个 6 张桌子的门面,我得知道 6 张桌子的餐馆要怎么配菜、怎么定流程、吸引哪些客人,在以后翻到 12 张桌子,再 24 张,最后到 50 张。
我相信,我的梦想是走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