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衔接班来了,高考完也不能放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 (ID:icereview),作者:青柳,原文标题:《大学衔接班来了,考研考公战线无限前置》,题图来自:AI 生成
据南方周末报道,日前有不少地方都有了大学预科班,又称 " 高大衔接班 ",即准大学生利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知识。
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在高考完冲出考场,再走进教室,继续又一轮的学习。那些老师挂在嘴边的,什么 " 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 " 的话术彻底破产;说什么 " 宝剑锋从磨砺出 ",你先别锋(疯),再做两题。
想想以前只听见过什么 " 幼小衔接班 " ——其实这听着已经很窒息了,这么小的孩子要变成机器的齿轮一样,去做什么衔接;这个 " 高大衔接班 " 更是窒息中透着一点荒诞:多大了,齿轮还没当够?
这种 " 高大衔接班 " 办得好像是对的,大学现在就是这样,就是中小学的延伸,本来也可以衔接。
过去 " 彼岸 " 式的大学想象已经不存在了,西西弗斯的石头还可以再推一轮,告诉你什么叫" 历尽千帆,归来还是小学生 "。
一
根据这些 " 高大衔接班 " 的宣传,课程将衔接大学数学核心知识点,缓解高中、大学知识断层焦虑,同时打破 " 挂科率高 " 的魔咒,提前锁定评优、奖学金及保研资格。此外,一些机构还有针对准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等课程。
其实大学的课程,别说学得不够好,挂科了又怎样?当然,只要别太过分,补考能过,一般也不影响毕业。像大学英语四六级,现在也不是和毕业证挂钩的东西了。
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理论上可以放轻松的原因,它并没有一个硬性考核。学分够了,论文写得别太差就行(可参考最近的案例)。
不过,上面的想法已经是老黄历,现在大学也不容有失的。这个道理,课程的销售顾问很清楚," 高数挂过科,考研保研不好看 "。
现在的大学,其实是硕士预科。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 489.97 万人,同时,2025 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 388 万人。
后者在前者中的占比接近 80%。当然,这两个数字并不精确对应,比如 2024 年入学并不代表 2025 年考研,考研报名也有很多是社会人或是 " 二战 "" 三战 ",同时还有很多学生是保研的而不是考研,以及一些本科生留学读研等。
但在大体上,有个事实没法否认,即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读研就是那个出路。那么这个大学和中小学有什么区别呢?尽头还是升学。
而且研究生升学和高考还不一样,高考基本属于一考定乾坤,研究生升学还要看平时的绩点排名,最后的面试表现。也许竞争烈度没有更强,却拉长了竞争时长,一入学就不能懈怠,高数当然要好好学。
所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在这个大背景下,赶紧冲向 " 高大衔接班 " 才是正经。否则,大一就来个挂科,保研就别想了,家长、学生,就问你怕不怕?
二
从报道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是被家长拖着去的。网络上也不乏对这些家长的群嘲,说他们没什么见识,搞不清楚什么是高等教育,所以才显得如此浅薄而功利。
这些家长也许不够有 " 见识 ",他们的教育理念也许不够先进,但有一点他们是在行的:对水温的感知。
他们一定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招聘要求,以及自己这个家庭的博弈能力,能为孩子铺垫什么基础。
过去人们总说 " 小镇做题家 ",但这个 " 家 " 并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顺着一个给定的做题机制,尽可能地走向成功,这就是他们能运用的全部资源。
就像这些大学生,普通家庭不期望他们有个高学历,够上好工作的应聘门槛,还能期望什么呢?让自己的孩子创业?这些家庭所能接触到的资源,又凭什么支持孩子在遍地红海的世界找到一线商机?
所以,大学高中化,学生巨婴化,本质上还是出路狭窄化。做题的链条被延长了,学生不需要独立,只能顺着传统的路径继续往前走,继续上着各种补习班。
而大学也很配合这种趋势。比如前几年就有媒体曝出,现在有不少大学依然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现在也有报道,有不少所谓 " 高大衔接班 " 就是大学自己办的," 帮助 " 学生打牢基础,顺便创收。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大学也会 " 让你家长来一趟 "。
总有舆论批评大学不该大包大揽。但本质上这并不怪学校,学校这么做反倒是对家长需求的顺从。既然大学的目标只有做题、升学,那么尽可能复刻中小学的空间才是合理的。
家长、学生也许并不恨学校管得这么严,就像在互联网上,总有那么些人呼吁大学校门要关紧,要严控社会人员进入,理由是 "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 "。
是啊,大学生都在里面做题呢,社会闲杂人等来捣什么乱。
三
这样的现象好不好,其实也分怎么看。
从认真学习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毕竟学生高数课都能拿高分了,也不敢动不动就网吧包夜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至于这符不符合高等教育的期待,怎么说呢?暑假补高数的学生,目标应该不会是想成为一个数学家吧?
这里就不说这种行为对个人成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了,毕竟天天想着做题、考研、考编的大学生,有多少能流进价值创造的行业,人们大概也心里有数。
这里想谈一些比较抽象的话题——本应由大学支撑的社会理性空间,开始矮化与干瘪。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不少大学都在录取通知书上费尽心思,各种精美设计层出不穷,内卷到甚至相关部门都曾下文要 " 避免铺张浪费 " 的程度。
这是一个小事,但这也是 " 神化 " 入学仪式,让录取似乎显得庄重一些。但这种 " 神化 ",其实也是 " 幼化 ",这和幼儿园发一朵小红花又有什么区别呢?用浮华的器物,去掩盖抽象价值的空洞。
而这种 " 幼化 ",有时也起到了反效果。从学生到舆论,做题家思维立刻上线,一大堆人开始盯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上的各种错别字、语病,并试图从中寄予什么 " 深意 "。除了明显错字之外,像找语病什么都挺无聊的——学信网上认证之后都一样,不喜欢可以不要这个证书。
但这就是现在大学话题的常态,这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返祖。就像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一样,看看有什么玩具,找找错别字,嘻嘻哈哈,装作一本正经。
除此之外,大学在引领社会议题有多少贡献,提供了多少深刻的思考,人们也都有自己的体会。把那些热搜上的大学话题扫一扫,把 " 大学 " 两个字盖住,换成中小学或其他机构名,也都没什么违和。
当然,这不是全部,但这种趋势也没法装作看不见。这些和 " 高大衔接 " 不过是一体两面,一个不再高级的大学,当然也不会带来多少深刻的思索。无论是学生,还是大学,都越来越认可 " 做题 " 的价值了。
不过,从长远来看,一个人的人生很难靠做题来支撑的,一个大学、一个社会,也莫不如是。做再多的题,也终将有面临真实生活考验的那一天,这可以拖,但一定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