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好的户外品牌,都有了班味儿

访客 2025-08-13 17:08:42 88278
好的户外品牌,都有了班味儿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作者:赵一川,头图来自:AI 生成这几年,大众流行穿户外装去上班,装出一种 " 身在办公室,心在远方 " 的云淡风轻感,但殊不知这些花不少钱买来的户...

好的户外品牌,都有了班味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作者:赵一川,头图来自:AI 生成

这几年,大众流行穿户外装去上班,装出一种 " 身在办公室,心在远方 " 的云淡风轻感,但殊不知这些花不少钱买来的户外装,正在快速沾染 " 班味儿 "。

很多户外品牌被打工族赋予了新的解读,比如穿这件衣服是想 " 高升 ",穿那件衣服是想 " 蛰伏 "。周遭许多同事也正靠着这套解读,窥探同僚们的内心。

一、户外装,沾染了班味儿

" 始祖鸟的化石骨架,寓意心怀高远、展翅翱翔,象征对权力顶峰的追求。"

" 可隆的两棵松柏组成的 logo,寓意步步高升,年轻人穿他都想迎接升职挑战。"

" 迪桑特三个向下的箭头,寓意深入群众、扎根基层。"

这是时下,网上对三剑客服装寓意的最新解读。原本这三个牌子都是攀岩者、滑雪者、徒步者们的心头好,但如今他们摇身一变,齐齐变成 " 体制内的隐形战袍 "。

除了新解,网友们还给这些原本象征着 " 自由开放 " 精神的户外装上级别。处级穿安踏李宁、科级穿耐克阿迪、劳务派遣穿始祖鸟。

此话一说,更是打开了网友们的话匣子。" 体制内能够有钱穿这些?"" 也有人说始祖鸟都是没毛鸟,走的全是下坡路。"

这些新解也好、引申也罢,都没啥严肃的依据来源,但不妨碍网友们选择偏听偏信,眼睁睁看着象征着 " 诗与远方 " 的户外装,集体沉沦为 " 班味服 "。

如此 " 沉沦的 ",还包括其它一众户外品牌。

1966 年成立于美国的户外品牌北面(THE NORTH FACE),这几年被小年轻们穿成了 " 街头小霸王 ",因为太火,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假货。

辨别真假的秘诀之一,就在于 NORTH 中的那个 R 字,R 字那一撇被识货的人称为 " 经典大象腿 ",据说假货其他方面可以做得真,但唯独这一弧度撇,怎么做都会出戏。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只大象腿,从此有了班味新解——它象征着打工人的终极宿命," 穿上北面,从此登山腿秒变久坐大象腿 "。

有段子说,很多人看到这句新解,都会下意识看看自己的腿,然后脱口而出一句 " 还真是 "。

1947 年创建于法国的户外品牌萨洛蒙(Salomon),以一个经典的 S 字母做 logo,有着一番离奇的身世。本来被三次卖身,直到被安踏拽出泥潭,现在又以丑闻名天下,打败 AJ 成为猛男最爱。

据说穿它的人月薪平均 8000 到 2.5 万,刚好就是最累的中坚层牛马,至此它也有了班味新解。它那一弧漂亮的 S 曲线,被穿不到它的人,揶揄成恰好就是 " 牛马们弯腰驼背 " 的真实写照,它背后是无数个 Excel 表,见证了打工人从 " 曲线身材 " 走向 " 驼背老油条 " 的人生历程。

最后还有 HOKA,它也是这一两年被小白领们穿爆的一款鞋。他那加粗的 logo 字母,被新解成打工人沉重的 KPI,蓝色的边框被揶揄成永不瞑目的电脑屏,但它的 logo 里也蕴藏着希望。

HOKA 据说来自于新西兰毛利语,有 " 飞跃 " 的意思,打工人们希望," 穿上 HOKA,实现阶层飞跃 "。

二、中国人的班味儿与服装互博

这几年," 班味儿 " 一词成为北上广年轻人的口头禅。有网友说,原本以为 " 班味儿 " 是属于全国人民的,直到他遇到一位从苏州来北京、代导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研究生。

这位研究生说," 北京地铁里充满班味儿,大家都匆匆忙忙,只听得到脚步的声音。" 网友纳闷," 苏州也是准一线城市,难道苏州地铁里是别的味儿吗?" 研究生说," 苏州地铁明显人没有这么多,节奏比较缓慢。"

网友从此有了一点启发," 原来出了五环,都是中国人的生活,氛围却完全不一样。比如县城婆罗门可以五点下班,下班后可以小酒吧、撸串走起,而北上广格子间依然灯火通明。"

" 班味儿 " 这个词据说最早起源于 2022 年的网络,无统一的定义,但人们彼此对目,又能马上发现 " 同类密码 "。

总结来说," 班味儿 " 精准描绘出了职场面相——大家一种普遍的过劳感、疲惫感。且牛马见到牛马,还能通过 " 班味儿 " 来确认彼此是否处于同温层中,所谓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 班味儿 " 可以说是这个职场异化时代最大的共鸣心声。它如此强大,以至于穿透肌肤,影响到了服装,进一步下探了中国人这几年的职场妆容。

户外穿搭比班味儿这个词兴起得要早一些。想当年," 牛马 " 还没出现,大家都还是打工人,还愿意穿着体面、怀着憧憬、去挤一挤早晨的地铁。一到周末,浆板、飞盘、溯溪、徒步走起,搭子文化应运而生。

而如今,随着班味儿如雾渐浓,职场服装品位在部分领域呈现直线下降趋势。从拒绝老板的恶心穿搭,到只愉悦自我的多巴胺穿搭,颜色越来越绚丽的背后,是内心的狂浪无处发泄,同事与老板、同事与同事之间 " 断亲文化 " 开始盛行——也就是咱俩就谈工作,别的互不干预。

职场文化雷区也越来越多,到处都是禁忌,以至于打工人们的抱负抒发,开始从明走向暗处。

无论从始祖鸟到迪桑特,它们的 logo 都不算最大的,款式也不是最时髦的,但解说起来,它们的内心戏都是最多的,色调都是偏沉的,忍辱负重感又是最强的。

职场人的轻快感不再,反而让位于这样一种苦闷的文化。所有的小心思藏于角落,稳重感秀给领导看,小心打出安全牌,即便是上位者,也都要低调起来。职场服装变化的背后,是时代。

三、班味儿,也要财力支撑

虽然中国人讨厌班味儿,但基本上已经离不开班味儿。这个时代,没班味儿意味着没有安全感。

当越来越多的人信奉这些户外装背后的 " 职场密码 ",也开始为信仰付费。只不过你想把这些 " 班味儿化 " 的服装穿上身,不是想穿就能穿,而是需要很强的经济实力。

在电商平台,迪桑特的一件 polo 衫,销量 3000 件,一件 890 元,快赶上一款基础款的波司登羽绒服。

可隆(KOLON)更是把 " 低调的奢华 " 做到极致,一件 Polo 销量 1000,宣称有防晒 UPF50+ 效果,售价高达 1190 元。

至于劳务派遣才穿的始祖鸟,一件速干 Polo,售价更是高达 1200 元。没穿过的人都不解,究竟用的是什么线。

The North Face 倒是有点性价比,它冬季的羽绒服卖得最好,在电商平台一件夏季 Polo,从 200 到 500 元不等,虽然也不便宜,但咬咬牙也能拿出手。

至于萨洛蒙和 HOKA 的男鞋,瞄准 1000 元关口,卖的不单纯是功能,而是一种身份。

目前搜遍全网,尚难以看到这些品牌主动进行 " 班味营销 " 的蛛丝马迹,但相信老板们应该乐见网友们的 " 联想 " ——原因不难,目前愿意把这些衣服穿进职场的,都是 " 实力者 ",何乐而不为。

安踏本踏应该是最大赢家。它自己的主品牌不见得做得就有多好,但他买来的品牌,全都火爆。

户外装染上班味儿,不知道咱们究竟该哭还是笑。户外装原本承载的应该是中国人向往健康工作和生活的心愿,但如今却似乎走向了反面。

当然这种解读可能也太单一。在一些优质大厂、事业单位都有健身房,搞不好大家穿着这些衣服,就是利用午休时间去撸铁健身的。

中国人的班味儿生活,可能还是得在办公室里散,忙中偷闲、苦中作乐,给自己一点儿阳光,像极了我们这代人的性格。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