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不要与下属抢活抢功劳

访客 2025-08-19 13:06:43 33603
不要与下属抢活抢功劳摘要: 这是管理课程《揭秘公司治理框架》的第三章《法治与战略的中转站》、第一节《总监能力模型》。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叶小钗,作者:叶小钗,原文标题:《不要与下属抢活抢功劳!总监与经理的 5...

不要与下属抢活抢功劳

这是管理课程《揭秘公司治理框架》的第三章《法治与战略的中转站》、第一节《总监能力模型》。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叶小钗,作者:叶小钗,原文标题:《不要与下属抢活抢功劳!总监与经理的 5 个差异》,题图来自:AI 生成

管理是一套法治与人治的框架。从上看着眼于架构与机制,从下看着眼于人。他通过机制和架构不停去降低工作中的信息失真与评价失效,然后鼓励更多的英雄去处理那些点状问题,从而维持公司的高效运转,如图所示:

框架有四个层级:员工、经理、总监、高管。不同层级在框架中会有不同的责任,上一章讨论的重点是人治的核心:" 英雄 "- 经理,本周我们开始探讨,框架的第二个层级,也就是常说的中层干部:总监。

一、总监难为

一个优秀员工只要条件合适,比如努力、靠谱、专业能力强,在 5 年左右就可以成为经理。

(一)经理 -> 总监,三条路径

而经理再经过 2 年发育,依然触摸到领域天花板,成为了行业小专家,于是游戏规则会给你更多的选择:

贵人提携,你跟随的人升职了,你作为嫡系鸡犬升天了;

跳槽突破天花板,如果当前环境中无人提携,可以换个环境;

打出去,你的成绩确实太耀眼了,被公司核心高管注意,硬打出去了;

以上三种路径,都会引导出一个选择:成为总监,去解决公司一个领域的问题。

所以,什么是总监,我们需要一个模糊的概念:

(二)总监的模糊概念

对身边的 10 多个总监做了观察,大概有以下特点:

第一,到处乱窜的经理,团队内部处理的井井有条,天天到处乱窜做一些超出边界的事,比如处理经理间的冲突、跨部门资源协调、协助大领导做课题研究;

第二,小公司单技术栈第一人,比如后端第一人、前端第一人、销售第一人等,管理幅度从 10-50 人不等;

第三,大公司核心经理(预备总监),30 人左右管理幅度;

在中小公司,汇报对象一般是 CXO、部门负责人,正常情况下做到这个角色应该是 30-35 岁。

(三)经理与总监的差异

这里先看一个案例:

一次年底考评,有一位总监将一个很不错的案例用到了下属头马经理身上,老板发出了责问:

这个项目到底你是负责人,还是你下面的同学是负责人,如果多数工作是你做的,为什么要算到下属头上?

总监感到很委屈,他的逻辑是,我虽然投了大量的精力支持这个同学,但作为管理者,兜底不是应该的吗!

在那个场景下,老板多少有点刻意为难,该同学后续的反驳又很苍白,最终效果不太好。

这就是很多总监最大的问题:定位不清晰特别喜欢抢下面同学活干。

手里抓着实际的事情,在一个个项目中被各种需要,这种行为能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感,这种可触摸的安全感让他们欲罢不能!

所以,总监跟一线经理究竟有何不同?

不同来源于两点:

公司对一线经理更加宽容,只要他价值观没问题,出了事故不会追究他们责任;

但总监的要求不同,公司开始不关注他具体的行为,更关注他拿结果的能力;

从关注执行动作到关注执行结果,这是总监与一线经理的核心差异。

换个方式说,你有没有安全感这个事情公司是不关注的,就算是你天天加班,如果项目失败了,还是得背锅。

产生这个差异的原因是:总监级开始触及了公司资源使用;一线经理还是更多的作为资源被使用。

公司视角下:在往总监身上砸钱砸资源,项目成功与否总监个人都会有长足的进步;但项目失败,公司会蒙受不小的损失。

在这个场景下,总监如果不顾大局,天天去跟一线经理抢活干,这是一种烧钱行为,你看公司会不会干死你。

其次,公司对经理的失败很宽容,对总监的成功很严苛,比如项目成功,并不是项目完成,而是项目要高 ROI 的完成,这可不是执行侧的事。

(四)不确定性

公司是一个系统:高管关注战略,经理关注执行,系统如果出问题就会爆发各种点状问题,点状问题过多就一定会漏出来,但高管是没闲情去处理的。

总监的意义也在于此:对上承接战略,对下兜底问题,他们是高管与经理、战略与执行之间的过滤器,而这里面蕴含着巨大责任与利益:

总监要对上层信息进行过滤,第一是解释战略,第二是过滤负面信息,也就是上层就算火烧眉毛了,执行差依旧是一片红火;

总监要对下级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判断是使用人治还是法治的手法,法治意味着上抛问题,人治意味着平息问题,偶尔经理相持不下的时候还得下场兜底;

可以看到,总监处理的工作不确定性极高,但又是信息高效传递、公平评价的基础。

所以有一句话:公司乱不乱,总监说了算,因为总监其实就是监督所有的经理,其中包括重要机制、流程的执行情况,如果一个公司看不到总监价值,一定会爆发各种事故。

于是这里也有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总监越厉害,团队问题就越少,问题越少,总监越没价值,这是一个死循环,也是总监难为的根本。

二、五维能力模型

但,对比总监带来的巨大利益,难为也得为,而且要好好为。

所以,总监一定不要降级使用,一旦有这种想法,都是在寻求舒适区,想去做自己擅长的事,也是简单的事,这不利于成长。

关于如何做好一名总监,与经理一样,我们有评价模型:

三、心力:持之以恒

从总监开始一定要有强大的心力,强大心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做事具有持久性,不容易半途而废。

每个公司都会有很多 " 机灵的同学 ",他们在平时工作中 " 甩锅能力强 "、抢功能力棒,不管什么锅,他们都能做到事不关己;不管什么功劳,他们都能做到有我一份。

但这类看似聪明的同学在重大机会来临时往往不会被作为首选,这里的核心原因就是心力。

对于更远的路,心力强是重要的特质,Leader 在完成目标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莫名其妙的困难,特别是面对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可背可不背的锅,选择的不同将直接造成结果的差异。

面对问题的不同态度,也会体现出心力强弱的不同。

心力弱的人倾向于回避问题,或者甩锅第三方、或者直接改变目标;心力强的人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面对巨大的困难,人们倾向于呼唤英雄,或将自己摘干净。于是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就产生了:

各部门发现创新难后更倾向于老板带飞或躺平;

做事不具备持续性,上层关注点变了后,容易将手里的事丢弃,一些重要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并且人们自古是慕强、崇拜英雄的,这种行为很容易被自己说服:

全力做老板关注的事情有什么不对;

老板的战略变化比我战术都快,光是跟着也很累啊;

老板一个假动作又把我忽悠瘸了;

要较真的话,这是一种甩锅行为,这种行为不好判断,也没有依据去惩罚这种行为,毕竟跟着英雄的思路有什么不对呢?

心力强的人倾向于解决问题,投机的人倾向于转移问题。

心力强更多的是一个品质,但如果没有这种坚持的能力,我们工作中极容易 " 东一下、西一下 ",任何战略或者产品都没有持续性,这样是不能把事情做成的。

公司没有结果的事多了,也意味着资源多了、冗余多了。

我们评价一个人,要从他做的事着手,看他做成了什么事,这个事做到了什么程度。

四、战略能力

战略能力是极其重要(稀缺)的能力。

战略能力的本质是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好的战略能力可以清晰地预测未来、发掘事件的发展的趋势。战略能力越强,对未来的描述越清晰。

战略的意义是提出目标(相对正确的目标),需要回答 what 的问题,只有提出正确目标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 leader,所以提升战略能力事实上是提升个人整体的认知能力。

认知是自我对世界认知的投影,人人都是有认知能力,所以人人都有战略能力,小到我要买一个玩具,大到我要做世界首富,都可以是战略能力。这样说有点虚,这里举两个点说明:

(一)战略能力可以是确定我们当前团队的团队文化是什么

这里的文化可以是某种特质、某种喜好,最初创业团队 leader 的特质可能会决定这个团队可以走多远,一个健康的团队一定不会缺少某个特质(可以参考贝尔宾性格测试)。

比如说,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团队文化是能者居之、轻松平等、战功文化、帮扶文化、狼性文化 ......

(二)战略能力可以是提出团队目标

目标是真实能将一个团队 " 短时间 " 凝聚的方式,这里的目标可以是团队目标、业务目标、个人目标,人才会因为目标聚集,却会因为文化或者更大的目标而留下。

这里的团队目标可以是:把盘子做大、成为技术最好的团队、活下来、集体升职加薪 ......

做战略(或者说做目标)首先要考虑长线,全局最优,不要总是思考分蛋糕的方式(也不要完全不考虑),要想办法把蛋糕做大;

其次要搜集足够的信息量、方案,建立完善的认知。

五、战术能力

战术主要解决的是目标(可以是团队目标、个人目标)如何实践的问题。

说得更具体一点可以是执行力,其三要素是:意愿、信息、能力。一般来说,确定团队目标后,我们所谓 " 秀操作 " 的管理手段,全部是战术层面的表现。

这样说比较虚,我提一个概念:战术的核心是好的节奏感:

所谓节奏感,可以简单理解为 leader 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梳理出事物的轻重缓急,优先提出不要做什么,再考虑要做什么,再确定做事优先级,其中拒绝的能力一定要重视!

战略是在正确的事件做正确的事,战术是将这件事做成,这里再提一点解释战略和战术的关系:

战略往往很清晰、很简单,可以做的事情极少,好的战略甚至不需要宣导;

战略演化出来的路径也不会太复杂,甚至只是多了几个流程、几张表格,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些解释、一些培训,却可能多了一些分歧;

具体到战略的落地、路径的实现、难点的突破就很难 " 约束 " 了,正如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

1)西天取经度化世人是战略;

2)九九八十一难是底层逻辑对应的实现路径(机制);

3)具体到每一难怎么过,很难定义,也就是我们秀操作的战术了;

要说怎么创新提出战略、提出点子这个事情很难,要说怎么提高操作水平,就有很多 " 方法论 " 工具或者实践经验可以使用了,比如:

1)使用 OKR 工具

2)培育土壤,设定规则,解决能不能的问题

3)身先士卒

六、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事实上很大一部分是操作层面的技能,信息分析又可以归为前置的战略准备,考虑其足够重要,这里将其独立出来。

信息相关处理手法与经理侧差不多,但经理更要求内卷。总监对信息的处理会更外卷、更复杂、更全面。

这部分内容在后续系统性分析会接受,这里不赘述了。

七、表达 / 营销能力

所谓表达能力可以认为是:讲故事的能力、撕逼能力

表象是比声音大,本质是比认知比信息量比辩论手段,我认为认知 >= 信息量 > 手段,所谓降维打击就是如此。

表达能力说小点是如何清晰描述清楚一件事(比如一个 BUG 如何发生),说大点就是如何聊清楚战略,将产品卖出去了,平时多使用金字塔模型。

表达是对认知、信息整理后的进一步输出,基础没问题,后者多多训练就好。

八、结语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的战略、战术、信息、表达、心法(持之以恒)五维模型,如果其中 2 个点做得不错就会是个不错的总监了

五维模型是 " 管理者 " 的评价框架,大家可以对比下自身情况判断是否合用。

下一节,我们会用五维能力模型去圈定总监的五个重点工作,防止他们降级使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