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奔驰前高管闲聊中泄露顶级企业文化的3个秘密

访客 2025-08-19 13:06:45 3230
奔驰前高管闲聊中泄露顶级企业文化的3个秘密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琨随笔,作者:张琨,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前日,一场与朋友的聚会,让我对 " 企业文化 " 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思考。契机,源于席间和奔驰中国前高管 Olaf 的一场...

奔驰前高管闲聊中泄露顶级企业文化的3个秘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琨随笔,作者:张琨,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日,一场与朋友的聚会,让我对 " 企业文化 " 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思考。契机,源于席间和奔驰中国前高管 Olaf 的一场对话。

觥筹交错间,我们从中国的精酿啤酒聊到了汽车。我半开玩笑地抛出了一个略带挑战的问题:" 面对中国电动车的强势崛起,你们会感到焦虑吗?"

Olaf 的回答从容而深刻。他说,汽车在德国人的世界观里,早已超越了工具属性,它是一种生活品味的象征。真正的奔驰车主,在意的是那些 " 看不见 " 的品质——是百年沉淀的工程哲学,是安全冗余,也是同一个圈层人群的默契选择,而并非一两个新潮的功能或纸面参数。

我提出异议:" 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更务实的阶段,就像无印良品(Muji)所倡导的,大家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核心需求,不愿再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买单。"

" 的确如此," 他点头承认," 但真正热爱奔驰的人,永远会买奔驰。" 他顿了顿,眼神中流露出的真诚不容置疑:" 奔驰是我服务了一辈子的公司,我永远是它最忠实的客户。"

那一刻,对话的焦点已不再是油车与电车的优劣,或是中德汽车工业的竞逐。真正触动我的,是 Olaf 身上那种对一家企业近乎 " 痴情 " 的热爱。

从 " 契约关系 " 到 " 精神归属 ",我们失去了什么?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里,这种热爱是何其稀缺!

我们早已习惯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纯粹的 " 契约关系 ":公司购买我的时间和技能,我付出劳动换取薪酬。下班之后,我们两不相欠。甚至在许多所谓的 " 高歌猛进 " 的互联网公司里,奋斗文化也常常异化为表演式加班——许多人的 "996",不过是为了一顿免费的晚餐,和一张可以报销的深夜打车票。

忠诚、归属、热爱 这些曾在我父辈口中,或是在描述日本 " 终身雇佣制 " 的书本里才听闻的词汇,仿佛已成为上个时代的遗物。

而眼前这位德国老兄,即便退休多年,谈及奔驰时依旧眼里有光,心中有火。这份情感强烈地冲击着我,让我忍不住追问:" 您为什么如此热爱奔驰?"

他的回答,无意间为我们揭示了一家伟大企业凝聚人心的三个核心支柱。

支柱一:互相成就,而不只是单向索取

" 首先,这家企业让我过上了体面而富足的生活。"Olaf 的回答坦诚而直接。

他从一个刚毕业的懵懂少年加入奔驰,在这里学习专业技能,获得职位升迁,得到丰厚的回报。公司为他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让他能娶妻生子,构建美满的家庭。这份 " 成就 " 是双向的:他为奔驰贡献了青春与才华,奔驰也回馈给他个人的成长与生活的尊严。

这并非 " 公司如家 " 般含糊不清的情感绑架,而是一种清晰、公平且有尊严的价值交换。当一家企业能持续地让奋斗者实现个人价值与生活理想时,员工的感激与忠诚便会油然而生。这是一种基于 " 互相成就 " 的牢固关系,远比单向的 " 奉献 " 要求来得坚实。

支柱二:深度自豪,源于对极致的共同追求

" 其次,我们造的不是一堆零件的组合体,而是一个完整的工业艺术品。" Olaf 谈起工作,充满了工匠般的自豪。

他曾负责 C 系列车型,从概念设计到原型车落地,耗时三年有余。他亲历了每一个细节的反复打磨,见证了每一个工艺流程的严苛测试,与德国的百年设计团队和中国的工厂团队紧密协作。他说:" 我相信,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一群人,用最严谨的态度,才能做出来的最好的东西。"

这种源于过程的深度自豪感,是任何奖金或期权都无法替代的精神激励。当员工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创造一流的产品、提供顶级的服务时,他的工作就不再是简单的 " 任务 ",而是 " 作品 "。企业要做的,就是创造并捍卫这种追求极致的文化,让员工为自己的专业和产出感到由衷的骄傲。

支柱三:共同使命,是超越商业的伟大愿景

" 最后,我坚信,奔驰是一家改变了人类社会进程的伟大企业,而不只是个汽车制造商。"

从卡尔 · 本茨发明第一台汽车开始,到一百多年后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不断进化,奔驰始终在推动人类出行方式的变革。Olaf 认为,自己毕生的工作,是这个宏伟篇章中的一小部分。

这种 " 使命感 ",将员工的日常工作与一个超越商业本身的宏大叙事连接起来。它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 我们做这些事,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一家企业能为员工提供一个清晰而伟大的 " 为何 " 时,就能激发他们最深层的驱动力。员工会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在为一份薪水工作,更是在为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奋斗。

企业不必是 " 家 ",但应成为 " 成就共同体 "

Olaf 的故事,也让我对自己曾经的纠结释然了。我曾写过可以在 " 家文化 " 和企业管理间划一条线以 " 家文化 " 管理公司的再思考,两篇观点相左的文章,这背后反映了许多管理者共同的困惑。

现在我明白了,症结或许不在于要不要成为 " 家 ",而在于我们该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 " 成就共同体 "。

" 家 " 文化,强调的是无条件的包容与温情,但这容易导致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甚至 " 劣币驱逐良币 "。

而一个卓越的 " 成就共同体 ",则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清晰的价值交换,实现个人与平台的 " 互相成就 ";

对专业主义的无限尊崇,激发成员内心的 " 深度自豪 ";

由使命感驱动的共同目标,凝聚超越利益的 " 精神力量 "。

让员工过上更好的生活,让他们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并让他们相信这份工作拥有改变世界的意义——这或许不是一个奢望,而正是打造一个拥有高度凝聚力、能够穿越周期的伟大企业的终极秘诀。Olaf 对奔驰的爱,早已融入骨血,而这种 " 爱 ",正是由这三大支柱所共同浇筑而成。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