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到AI大厂offer的应届生

2025 年,应届生撞上史上最卷求职季。这个夏天,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1222 万,创历史新高。
一职难求的背景下,能拿到 AI 大厂的 offer,无疑是找工作的人里最幸运的——这份工作不仅意味着优渥的薪资待遇,更是一张直通未来的快车票。
实现这样的职业起点绝非易事。为了抓住机遇,有人一年经历 40 多场面试,有人放弃了帝国理工的硕士 offer。他们的故事里,既有命运转折的狂喜,也有与时代浪潮角力的孤注一掷。
前所未有的松弛,彻底摆脱了考编压力
奥比,应届硕士,入职 AI 产品经理
6 月 30 日,是我毕业离校的日子。这一天,我正式结束了为期三年的硕士学业。早上 7 点在宿舍收拾完行李,10 点钟我提着行李来到百度科技园报到。为了记录这一幕,我拍了张照片发到小红书上,文案写的是 " 二进宫的松弛感谁懂 "。
在越来越严峻的求职环境下,毕业即就业是一种幸运。能在去年 10 月份就顺利实习转正,上岸 AI 产品经理,让我整个研三生活都放松不少。
没有拿到这份 offer 前,我也为自己的未来感到过迷惘。我就读于一所著名的 985 师范院校,攻读的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数据显示,作为顶尖师范学府,我们学校每年约有 60% 的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我周围的同学,大都在考公和考编。
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我一度也把教师当作第一选项。去年 7 月,我参加了学校的教师培训,9 月、10 月开始陆续投递简历,想要应聘北京和西安等地的教师岗,但基本都没有回复。
在这期间,从 8 月份开始,我同时开始尝试其他方向—— AI 产品经理岗。
之所以想往这方面转向,是因为我所学的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它结合了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另外,也想为自己探索更多的职业可能性。
当时正值暑假,同学大都离校,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每天早上六七点钟我就要起床,刷各种求职 App,投递简历、等待回复、准备面试。这两年,就业市场上充斥着 " 毕业即失业 " 的论调,我只能通过不断地投递简历来缓解焦虑。
没想到的是,投递 AI 产品经理实习岗的过程,比想象中要顺利得多。第一个礼拜,我就拿到科大讯飞的实习 offer,之后爱奇艺和滴滴的电话又接踵而至,后续我还接到美团、百度和小米的邀约。
最后,因为百度的岗位需求更吻合且有转正机会,我选择了这家公司。事后回顾,能顺利通过百度的面试,应该与我在校期间参与过一个无人机软件开发项目有关。
这个项目是导师布置的任务。导师希望无人机能够在林间飞行,但却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路径,组内的师兄师姐都未曾涉及过这一领域。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先是查阅了大量文献,并自学了开发知识,之后又调研了市面上无人机企业的开放接口情况,选择使用大疆的无人机探索二次开发的可能性。最终,通过不断地调试和多次野外实验后,终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面试官对我这段经历很感兴趣。完成第二次线上面试当晚,我就收到了结果。一个礼拜后,正式开始了在百度的实习。
我主要负责面向企业客户的 AI 产品(To B 类)。工作内容是业务方提出需求后跟进对接,提供产品功能设计方案,然后再与开发团队进行技术评审,并协调 UE/UI 设计师优化体验。总的来说,就是在业务需求与技术实现之间架起桥梁。
所幸的是,我完成得都不错,团队协作很顺利。mentor(职场导师)很信任我,经常把重要任务交给我。两个月后,我顺利转正了。
当时,在一个小会议室里,有四个领导坐在一张方桌旁,对我进行转正答辩考核。我全程都没有太多的紧张感,用投屏 PPT 非常流畅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全程用时不到 20 分钟。
今年 1 月,我结束了为期 6 个月的实习。剩下的事情就是完成学业,毕业后正式入职。
目前,我已经入职快 50 天。这份工作让我很有成就感。
相比起研究学术,我认为通过在工作中实践和学习,其实成长更迅速。读研虽然让我沉淀了很多技术,也磨砺了心态。但没有目的的努力、提心吊胆的日常,都让我的灵气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读研期间,我的注意力变得很难集中,人木木的,好像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工作之后,反而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周末和个人空间。最近,我疯狂反扑,做了之前所有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的事情,比如养花、调酒、骑车、每个周末跟朋友见面等等。
现在,我每天都在期待下一天要做的事情,好像又找回了那个发光的自己,晚上九点才骑车回到家也不觉得累。
投了 130 多份简历,经历 40 多次面试
陈维,应届硕士,入职 AI 算法工程师
能拿到 AI 算法工程师的 offer,我经历了地狱级难度。
我本科就读于一所双非院校,学的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因为个人兴趣以及对未来的职业提早就有规划,大二我就开始往人工智能方向发力了。
通过努力,2022 年我终于考取了一所 211 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硕士。在考研群里,谈起未来想做 AI 算法工程师,我遭受了不少打击。群友都说," 双非本,211 硕的学历,够不着算法岗的门槛。"
想进这一行,学历的确是第一道关。
这两年人工智能火得一塌糊涂,因其薪资高、前景好,吸引了无数应届生往里冲。但相关岗位的学历门槛也设置得极高,大厂招聘时普遍要求应聘者拥有 985 和 211 硕士及以上文凭,另外还需要有知名竞赛成绩或者顶会论文(如 NeurIPS、CVPR 等)。
对于像我这样从普通院校起步的人来说,这些条件像一座座大山。好在研究生期间,我跟随导师做过一些大型 AI 项目,在和企业对接需求以及研究模型算法方面,积累了扎实的实战经验。这让我找回了自信。
但求职的难度,还是超出想象。我研究生就读的高校在一座二线城市,线下招聘会来的大多是本地的小企业。尽管如此,现场依旧人满为患。我有个室友在现场签了一家本地小公司,但在提前实习时却被告知没有转正名额,最终被毁约。
为了有更好的机会,我选择通过求职平台和企业官网主动出击。从 2024 年 3 月到今年 4 月,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我不停地面试和笔试。
一场面试,往往要花费一到两个小时。40 多次面试,无疑要付出很多时间成本,也会遭遇不少打击。某次,有位面试官上来就对着我的简历各种挑刺,让我感觉到完全不被尊重。遇上这种情况,就得额外花时间消化情绪,调整好心态。
去年 5 月份,我找了一家 AI 大厂进行实习。为此,我从福建坐了 16 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下班后,住在公司附近 50 元一晚的民宿。但最终还是没有被留下,因为大厂业务调整,我所在的部门转正名额全部被砍,所有实习生都没有获得转正机会。
这种结果令人沮丧。但我已经逐渐学会调整心态。这些经历都被我发到了小红书账号上(木皆从算法到做法),用于给想入行的同学提供参考和鼓励。
这也是我在找正式算法岗前,唯一的一次实习经历。这次经历几乎是被迫的。求职机会最多的秋招一般在每年 7 月份开始,如果秋招前没有实习经验,几乎等同于天崩开局,很难进入大厂的遴选名单。
最终,在完善了实习经验、投递完 130 多份简历、经历 40 多次面试之后,我拿到了 10 个 offer。
大厂的那段实习经历,让我坚定了自己求职的底线——不能长期加班。
实习期末正好恰逢赶项目,加班熬夜几乎成为了常态,给我的身体带来巨大压力。我有位室友也在一家大厂的后端开发岗实习,他那边薪资虽高,但是连续加班两个月后,室友得了好几种慢性病。
另外,在大厂和初创公司之间,我还是想选择稳定性更强的大厂。去初创公司有点像赌博,应届生很难冒得起这份风险。
根据以上条件排除过后,目前有两家大厂可以供我选择。一家在杭州,我曾在这家公司实习过,它开出的薪资更高,但工作压力也更大;另一家在武汉,开的薪资相对偏低,压力相对小一些。
综合考虑薪资与生活成本,以及平台面向的市场和企业营收等情况后,我最终选择了 base 在武汉的大厂。
做出这个选择,主要还是为了求稳。在杭州的大厂实习结束前,HR 曾找过我谈话。他说得很直白——我的学历和简历在同一批实习生中是比较差的,年末领导在过简历的时候一眼就能发觉,所以我得做更多工作,把业绩做出来,不然就过不了试用期。
这一番话,让我压力倍增,也让我更加清醒。我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学历出身,但可以选择更稳妥的路径。武汉的 offer 虽然薪资不高,可工作节奏相对平和,也给了我更多时间提升自我。
我不再执着于短时间内薪资的高低,而是更看重长期发展的空间和生活质量的平衡。
斩获 offer 后,我放弃了去名校读研
巨鸭,应届本科生,入职 AI 产品经理
作为金融科技专业的本科生, 拿到 4 家大厂的 offer 后,我果断放弃了去帝国理工大学读研,入职了一家大厂的 AI 产品经理岗。
我就读的学校以商科专业见长,父亲也在金融行业就职。他更希望我将来也能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当我决定去做一名 AI 产品经理时,父亲并不支持。为此,我俩产生过多次摩擦。
确定这个就业方向,是因为我感觉这才是我擅长的领域。产品经理考验沟通协调、逻辑思维的能力,还需要保持好奇心。这些恰好就是就是我的长项。我喜欢和人打交道,也乐于解决复杂问题。进入大学后不久,就策划组建了校内的第一支女子足球队。
大学期间,我参加过某外资投行的就职体验日。说实话,我不太喜欢投行的办公室氛围,香水味很浓,大家都是西装革履,进入办公区域能感觉到精神上的紧绷。另外,金融行业里研究的大多是宏大的东西,我想不到自己能在其中发挥什么价值。
从大二暑假开始,我先后进入阿里、某 AI 初创公司以及 OPPO,在 AI 产品经理的岗位上进行实习。
科技行业更接地气的工作氛围更让我感到舒适。这首先体现在穿衣自由上。实习时大部分同事都是休闲 t 恤配短裤,拖鞋、瑜伽服、甚至洛丽塔裙都是被允许的穿着。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职场氛围也非常吸引我。
刚进公司不久,我就被拉去旁听了一场公司产品的需求评审会,旁听产品运营、前端开发的同事讨论网页界面设计该如何微调。他们谈的东西都非常具体,比如界面上的一个按钮具体应该多宽、应该放在哪里、用什么颜色更醒目等。
心平气和去讨论一些更务实、更落地的东西,就是我想要的工作状态。我感觉自己来对了。
大三暑假,我还尝试过支付行业的产品经理岗位实习。但支付行业发展慢,吃经验,流程固定,留给年轻人的创新空间有限。
最终,我坚定地择了 AI 产品经理这条道路。AI 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也意味着更少的条条框框。我愿意在一个允许试错、鼓励创新的环境中,构建自己的职业未来。
这两年,外界经常会有这样的舆论:AI 时代不懂技术,会让很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不这么认为。虽然 AI 产品经理需要懂一些基本的代码,但 AI 诞生后,技术壁垒其实在逐渐消解。
想做好这份工作,需要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对需求的洞察,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我所就读的金融科技专业,是工科与商科的结合。这其实让我在用户洞察、逻辑表达和跨领域思考上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大四学校开始教授一些 AI 工作流设计等相关课程。我很快就学会了用 Dify (一款开源的大语言模型应用开发平台)搭建工作流。
没想到,在某大厂实习的过程中,这项小技术也发挥了作用。实习的第二月,我被安排负责给手机的某款自带软件,做 AI 升级产品方案。为此,我准备了三四个方案和 mentor 进行讨论,虽然有了初步的创意,但还没有具体的 demo,想法显得很抽象。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落地才是关键。如果方案只能停留在想法阶段,技术人员就不愿耗费人力提供支持,推进的流程也会相当缓慢。于是,我便用 Dify 快速搭建一个原型工作流。把从输入到输出,以及用户在交互前端如何选择模型的全流程,都进行了具象化效果呈现。
领导十分满意,团队也因此快速配合推进。实习结束前,leader 专门安排我给团队分享如何更好地使用 Dify,不少同事都来和我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
那一刻,我意识到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并不是非要懂数学公式或底层算法才能胜任。只要能理解技术逻辑,能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并推动落地,就具备了该岗位的核心能力。
从大三开始,我就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面试 AI 产品经理的经验。有了更多的实习经历后,来向我咨询的网友越来越多。很多人问我,没有过硬的技术背景,入行是不是特别难。相比亲自动手实践,他们更想要一个答案。
从中,我也感受到 AI 行业里的一些鄙视链思维。很多人会习惯性地认为 " 技术岗比职业岗更高贵 "" 学历即代表能力 "。
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技术背景当然有帮助,但它不是唯一的门槛。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
我积极地为身边想要入行 AI 的同学提供求职建议,也顺利帮助许多人收获到 AI 岗位的 offer。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我感觉自己在真实地参与并改变这个世界。
目前我已正式入职某硬件厂的 AI 产品经理岗,并感到干劲满满。
我身边有大概 85% 的同学都选择了读研。我也收到过不少 " 就业太早 " 的反馈。但我始终相信,AI 产品经理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岗位,实践经验远比学历更能塑造真正的竞争力。
我不想掉进路径依赖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