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巴克,惨痛的教训

作 者:豆汁儿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2025 年夏天,星巴克中国业务 " 卖身 " 的消息,在资本圈不胫而走。
估值 50 亿至 100 亿美元,潜在买家包括大钲资本、高瓴、KKR 等一线机构——尤其是大钲资本,已是瑞幸最大股东。若交易达成,中国咖啡市场的半壁江山,将归于同一资本麾下。
一时间,市场哗然。
曾几何时,星巴克是中国都市白领的身份符号,是 " 第三空间 " 的缔造者,是商场招商的 " 甲方 "。
如今,它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在中国,它不再不可替代。
这不是突发危机,而是长期积弊的总爆发:星巴克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时代。
一、黄金时代:复制美国梦
理解星巴克的衰落,必须先回到它的崛起。
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的二十余年,恰是中国城市化与消费升级的黄金年代。它卖的从来不是咖啡,而是一种" 身份入场券 "。
空间价值:柔软沙发、暖色调灯光、爵士乐背景、咖啡师手写姓名——这一切构建出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 " 第三空间 ",成为都市人的精神避难所。
消费者愿意为这份松弛支付溢价:买的是一小时的放空、一场商务会谈的底气、一次自我奖赏的仪式。
身份标识:手握一杯星巴克,意味着你属于城市中产,懂得享受生活,有能力为氛围买单。它是一种西式生活方式的象征,一种 " 奋斗多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 的隐喻。
星巴克的商业模式本质是 " 空间溢价 ":通过环境体验,将成本不足 10 元的咖啡卖到 30 元以上。利润率来自品牌与空间的双重加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星巴克长期拒绝降价、拒绝外卖、拒绝本土化创新——它要维护的不是产品线,而是一整套价值系统。
凭借品牌溢价和标准化运营,星巴克甚至能以 " 甲方 " 姿态与商场谈判,获得免租期、装修补贴、黄金位置等优厚条件,甚至能参与动线设计。商场也乐于借其提升调性、吸引客流。消费者则需要星巴克确认身份、获得松弛。
直到 2019 年,几乎没有人怀疑星巴克在中国的统治力。品牌光环、高定价、高毛利,它几乎 " 躺着赚钱 "。它不需要理解中国胃,只需要复制美国梦。
二、中国的咖啡江湖,变了天
然而,市场根基早已松动,财务表现说明一切。
尽管 2025 财年 Q3 星巴克中国营收 7.9 亿美元(同比 +8%),同店销售增长 2%,出现短暂回暖,却难掩利润率持续承压的现实。
全球范围内,其运营利润率显著下滑:北美从 18.0% 降至 11.6%,国际市场的 13.3% 也落至 11.6%。
星巴克的困境并非一夜之间形成,它的衰落是一个结构性、系统性的过程,在中国市场,主要体现在五个层面:
1. 价格战:9 块 9 一杯,重塑消费者心智
瑞幸和库迪等本土品牌掀起的 "9.9 元价格战 ",如同一场风暴,彻底重塑了消费者对一杯咖啡的心理价位预期。
" 以前觉得 30 元一杯咖啡是常态,现在觉得超过 15 元都是冤种。" 当一杯美式咖啡的价格被牢牢钉在 9.9 元甚至更低时,星巴克 30 元以上的定价就显得突兀且不合理。
星巴克曾坚持 " 不参与价格战 ",试图通过发券、联名、直播等柔性方式变相降价,但始终拒绝调整菜单价格,直到 2025 年 6 月,才首次对非咖啡饮品进行 2-6 元的下调。
但为时已晚。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库迪一度低至 3.9 元一杯)进一步拉低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星巴克的降价并未缩小与本土品牌的价差,反而使其陷入 " 高不成低不就 " 的尴尬境地。
价格战的本质不是补贴战,而是成本与效率的比拼。瑞幸凭借近 2.5 万家门店、数字化中台、极简门店模型,做到低价仍保持盈利。而星巴克的重资产、高人力、大店模式,注定无法参与这场游戏。
所以当咖啡成为日常消费品而非奢侈品,当 " 性价比 " 取代 " 身份感 ",30 多元一杯的咖啡,也就击穿了消费心理防线。
2. 反应迟缓,大象转身艰难
星巴克长期奉行 " 咖啡纯粹主义 ",产品线高度依赖经典款。前 CEO 舒尔茨甚至曾公开批评星冰乐 " 咖啡因太少、奶油太多 ",可见保守。
反观瑞幸,2021 年推出生椰拿铁,单日销量破 42 万杯,8 个月营收 12.6 亿元;2024 年推出 119 款新品,覆盖咖啡、茶饮、果蔬汁等多品类,提出 " 上午咖啡下午茶 " 的场景战略。
星巴克直到市场已被教育成熟后,才在 2023 年姗姗来迟推出椰浆系列,反响平平;2025 年才大幅降价并发力非咖饮品。它的产品节奏总是慢三拍,永远在追赶。
更荒诞的是,星巴克曾推出 " 意榄朵 " 系列,试图以 " 咖啡 + 橄榄油 " 打开市场。这种完全脱离中国消费者口味的 " 创新 ",暴露其总部与中国市场的认知脱节已达惊人程度。
而此时瑞幸早已完成 " 咖啡 + 茶饮 + 轻食 " 的产品矩阵构建,依托数字化中台和门店数据节点,能快速试错、快速迭代,一年上新超百款产品。星巴克则需层层上报、全球协调,错过最佳窗口期。
3. 数字化落后:App 是工具,还是生态?
瑞幸的数字化不是 " 在线点单 " 那么简单,而是一套完整的运营中台:App 积累用户行为,数据驱动快速试错、极致迭代,爆款概率最大化。10 平米小店靠数据运营,效率可比星巴克 200 平米大店。
星巴克也做了数字化,接入阿里生态、推出 " 啡快 " 服务,但其数字化更多是 " 渠道延伸 ",而非 " 运营重构 "。
它未能将数据转化为决策能力,依然依赖传统门店模型和人力密集型服务,导致出现 " 咖啡 + 橄榄油 " 这种让中国消费者难以理解的组合。
数字化不是渠道,而是能力。
瑞幸用数据打仗,星巴克用数据辅助——这是本质区别。
4. " 第三空间 " 祛魅:年轻人要效率,不要仪式
星巴克曾坚信,只要空间体验足够好,消费者就愿意为高价买单。
但新一代消费者变了。他们要的是效率、性价比、直接感受—— " 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 " 不再是有面子的事,而是一件 " 过于正式 " 的负担。
星巴克曾引以为傲的 " 第三空间 ",正在被多元场景解构:
办公:瑞幸、Manner 主打 " 即取即走 ",不占座、高效率;
社交:精品咖啡馆、新式茶馆如 tea'stone、喜茶黑金店,提供更符合东方美学的社交空间;
学习:共享自习室、书店咖啡分流商务与学习人群;
居家:外卖、胶囊咖啡、冻干粉崛起。
星巴克试图通过 " 星子自习室 "、景区门店等方式挽回空间价值,但收效甚微。当空间不再是稀缺资源,为其付费的逻辑也就不复存在。
星巴克不再是唯一选择,甚至不是最佳选择。
而为了寻找增长点,星巴克也开始尝试向三四线甚至县级市场下沉。但这里早已是众多茶饮品牌激烈厮杀的红海,且星巴克的高端品牌形象和成本结构,使其在下沉市场面临巨大挑战。
5. 规模反成枷锁
星巴克在中国有近 8000 家门店,但规模反而成为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标准化与个性化:既要快速出杯,又要保持人情味;
2)决策迟缓:本土团队缺乏自主权,每一个产品决策都要越洋汇报;
3)成本刚性:租金、人力成本远高于瑞幸,无法打价格战。
而星巴克在全球市场的受阻,背后也是多项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为提升员工满意度而实施的 2% 薪资上调、重组成本以及积极的促销活动,都进一步压利润、抬成本。
此外,外部环境亦带来不确定性。例如,特朗普曾宣称对巴西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的政策,由于巴西是星巴克咖啡豆的重要来源地,分析预计这可能对星巴克的成本端造成进一步压力,甚至影响每股收益。
持续业绩压力和转型所需投入,导致华尔街下调其 EPS 预期,股价大幅跑输大盘。这也促使星巴克考虑为中国业务引入战投甚至部分出售——在估值尚可时运作,好过未来被动。
三、自救失败:在泥潭中挣扎的巨人
星巴克不是没有努力。相反,它在过去几年中动作频频:
换帅:2024 年 8 月,引入曾拯救 Chipotle 的布莱恩 · 尼科尔(Brian Niccol)担任全球 CEO,推动 " 重返星巴克 " 改革;
降价:2025 年 6 月,星巴克中国 25 年来首次下调菜单价格,非咖啡饮品降幅 2-6 元,部分产品进入 20 元区间;
推新:连续推出多款水果茶、联名疯狂动物城和大闹天宫等 IP 产品;
拓展场景:试点 " 星子自习室 "、景区店、机场店等新场景;
客制化:增加饮品定制选项,提升客单价。
但这些举措被诟病 " 迟缓、保守、流于表面 ":
降价不彻底:核心咖啡仍在 30 元以上,性价比无优势;
推新无爆款:缺乏如生椰拿铁般的现象级产品,更多是跟随而非引领;
数字化不彻底:数据未反哺供应链和研发,依然依赖传统决策链;
场景延伸不聚焦:自习室、景区店等尝试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布莱恩 · 尼科尔所推行的 " 行为经济学 " 实验——投入巨资培训员工、重塑服务流程——本质上是以文化升级对抗系统劣势的措施。但在中国市场上,光有热情不够,还得快、准、狠。
根本问题在于:星巴克的一切调整,都是在原有模式上的修补,而非重构。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注定徒劳。
四、为何此时 " 卖身 "?
选择此时出售,反映出星巴克管理层的一种判断:当前或许是出售这部分业务,实现价值最大化的 " 最佳时机 "。
目前,星巴克中国仍具备很大价值:
近8000 家门店:截至 2025 年 Q3,星巴克中国拥有 7828 家门店(多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租约优惠、位置优质),覆盖超 1000 个城市。尤其是对意图打造高端茶饮或轻食品牌的资本来说,星巴克的门店网络是稀缺资源。
品牌认知度:在中产及以上人群中仍有号召力,使其仍是商务会谈、朋友见面的 " 安全选择 "。
会员体系:超 3400 万活跃会员,数据价值尚未完全挖掘。
供应链基础:成熟的咖啡豆采购、烘焙、配送体系。
此外,星巴克季度营收 7.9 亿美元,同店销售增长 2%。这说明,星巴克依然是一家优质资产,只是增长乏力。且星巴克也仍拥有对商场的话语权,如若退出,则可能影响商场流量信心,所以暂时无可替代。
但如果再拖下去,则会导致:
门店流量进一步下滑;
租金优势到期后被商场重新谈判;
会员流失加速;
本土品牌进一步侵蚀份额;
消费者心理价格固化,星巴克再也回不到 30 元时代。
所以现在卖,还能卖个好价钱;将来卖,可能无人问津。
但星巴克又不愿完全退出中国,所以传闻中的出售方案,显得颇为复杂甚至 " 诡异 ":只卖 70% 股权,自留 30%;单一买家持股不超过 30%。
这或许不是真心退出,而是 " 假卖身、真控制 " ——
保留 30% 股权,未来可分享收益、影响决策,防止品牌 " 瑞幸化 ";
分散股权,避免一家独大;
未来若形势好转,可回购股权,重归掌控。
但这种" 半卖半留 " 的策略也埋下隐患:没有哪个战略投资者,愿意接盘一个仍被原品牌方掣肘的业务。
参考 2016 年 Uber 中国出售给滴滴的案例:Uber 全面退出,滴滴才能彻底整合。若 Uber 保留 30% 股权,优步中国可能至今仍在内斗中挣扎。
星巴克的这个方案,很可能导致:股东结构复杂,决策效率低下;星巴克全球仍能干预中国战略;整合难度大,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
毕竟没有谁愿意花几十亿美元,买一个不能自己说了算的生意。
所以对于星巴克而言,为防陷入股权争议,要么最好是全退,要么别退。
五、星巴克输给了谁?不是瑞幸
星巴克的衰落,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个单一的对手——比如 " 瑞幸太强 ",它真正输给的,其实是时代:
1. 消费平权时代的到来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消费者逐渐成熟,他们不再迷信西方消费符号,从必胜客、麦当劳、肯德基,到耐克、星巴克,中国消费者把它们视为大众消费品,而不再是高级、高档、有面子的象征,中国年轻人不再需要通过星巴克证明自己。
Z 世代要产品本身说话,要的是 " 真实体验 " 而非 " 符号消费 "," 西方品牌 = 高级 " 的认知瓦解。
星巴克的光环,建立在中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之上,而当这种向往被文化自信取代,品牌溢价自然消散。
2. 外企的中国速度:大脑离手脚太远
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常面临 " 总部控制 " 与 " 本地化敏捷 " 之间的冲突。
星巴克的产品、价格、营销,往往需经全球总部审批,流程漫长、反应迟钝。而本土企业如瑞幸,从研发到上市只需数周。
本土团队被授权 " 打游击战 ",而星巴克中国却还在打 " 阵地战 "。这种速度差,在快消品行业是致命的。
3. 商业模式的老化
星巴克的店型大、租金高、人力成本重。一杯 30 元的咖啡,其中 15 元是租金和人力成本。而瑞幸的小店模式、线上预点、自提为主,成本结构轻盈得多。
星巴克是工业时代的零售模型,瑞幸是数据时代的网络模型。
前者的数字化,只做到了 " 在线化 ",远未达到 " 智能化 ";而后者的 APP 不止是点单工具,更是数据中台、供应链大脑、营销引擎。
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代际竞争。
归纳起来,星巴克输给了——
" 性价比时代 ":消费者更理性,不愿再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买单;
" 本土化时代 ":不能再靠 " 全球菜单 " 理解中国胃;
" 数字化时代 ":数据驱动决策的效率,远高于经验驱动;
" 快节奏时代 ":" 第三空间 " 的慢体验,不符合都市年轻人的高频需求。
所以星巴克最大的对手,是昨天的自己:
坚持高端定价,未能洞察消费者心理价位下移;
全球标准化,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敏捷响应;
文化傲慢,认为 " 星巴克模式 " 无需改变。
沉迷于 " 第三空间 " 的神话,未能及时拥抱外卖与数字化。
六、未来:星巴克中国能否重生?
星巴克中国的 " 卖身 ",不是一个品牌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的必然,它标志着:" 西方品牌神话 " 在中国终结;运营型业务必须本土化;咖啡行业进入性价比时代。
无论谁接手星巴克中国,都将面临以下现实问题:
1. 如何重构星巴克的成本结构,以应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
要么彻底降价,拥抱大众市场;要么坚守高端,做精小众市场——中间路线已经走不通。
2. 如何重新定义 " 第三空间 ",使其不被其它场景替代?
2018 年,瑞幸的联合创始人郭谨一曾预言了瑞幸的发展路径——咖啡不会只存在于 " 第三空间 ",而是融入各种各样的场景。
消费者的需求,本身就是多变且多元化的。
当瑞幸开拓了咖啡 " 即取即走 " 办公场景;当星巴克赖以生存的朋友交流、商务小聚的场景,被新式茶馆、书吧咖啡店等各种新业态逐渐侵蚀,该如何重新定义 " 第三空间 "?又该如何开辟新的场景消费?这成了星巴克迫在眉睫的问题。
3. 如何激活品牌残值,使其不沦为 " 中年咖啡 "?
不能只把线上当作渠道,而要构建数据驱动的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用户运营体系。
前路挑战重重。若财务投资者(如 KKR、高瓴)接手,可能推出以下措施:
加速加盟化:参照北美模式,将直营店转为加盟店,释放现金流;
剥离非核心资产:关闭亏损门店,聚焦优质点位;
品牌授权扩张:开放品牌授权,进入更下沉市场;
数字化重构:嫁接本土数字化平台,提升运营效率。
若由产业投资者(如美团、华润)接手,则可能更注重业务协同效应:
美团:接入外卖生态,打造 " 星巴克专区 ";
华润:嵌入万象城等商业体,重构空间体验;
但无论如何,星巴克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它必须接受自己不再是" 神话 ",而是中国市场中的一个普通选手——甚至是一个需要重新学习的学徒,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 " 本土化 " 革新。
从产品研发、数字化运营、品牌传播到成本控制,都需要更贴近中国市场的实际,并赋予本地团队更大的决策权。
这个过程注定艰难,因为这意味着要打破许多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全球统一标准。
所以更重要的是,星巴克必须学会 " 做一家中国公司 " ——就像麦当劳、肯德基曾经那样,通过引入本土资本、放手本地团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
七、结语:商业没有神话,只有周期
星巴克的起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它曾是中国都市文化的符号,是 " 第三空间 " 的缔造者,是商业地产争相邀请的 " 甲方 ",在中国市场所向披靡。
但当竞争进入深水区,当消费者回归理性,当本土品牌崛起,星巴克的光环渐渐暗淡。
如今主动寻求出售,只求保留 30% 股权,要求买家股权分散——这一姿态,与其说是战略调整,不如说是无奈之下的资本保全。
这不是星巴克的失败,而是商业规律的胜利。所有依赖溢价生存的品牌,最终都要回答一个问题:你提供的价值,是否配得上你的价格?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都难逃被重塑的命运。
星巴克中国的故事,也是一部经典的商战教材:
没有哪个品牌能靠 " 过去的光环 " 活下去;
没有哪个市场会永远为 " 溢价 " 买单;
没有哪个时代会原谅 " 不愿改变 " 的巨人。
这不是要唱衰一个品牌,而是要透过星巴克的起伏,看清商业世界中那些不变的规律:没有永恒的护城河,只有不断迭代的竞争力。
" 卖身 " 传闻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中国咖啡市场草莽时代的结束,进入了精耕细作和激烈竞争的新阶段。
这也给所有在华外资品牌敲响警钟:在中国做运营型业务,必须遵循三条铁律:
1)大脑必须靠近手脚:决策权要下放至中国团队;
2)速度大于完美:在中国市场,快比好更重要;
3)本土化是生存前提:从产品到营销,必须彻底融入本地语境。
没有任何品牌光环是永久的,唯有持续进化,深刻理解并拥抱本地市场的变化,才能避免从 " 导师 " 变成 " 学徒 " 甚至 " 出局者 "。
商业世界的法则从来如此,残酷,但公平。
星巴克之所以迟迟不愿 " 放手 ",是因为它依然活在那个 " 全球品牌 + 标准运营 = 通吃天下 " 的旧梦里。
而它的 " 卖身 ",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星巴克或许还会在中国存在很多年,甚至可能在某些场景下重新找回光彩。但它再也无法回到那个 " 一杯咖啡卖 30 元还有人排队 " 的黄金时代。
记住,消费者是最理性的审判者,商业的本质,是持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而不是躺在过去的价值上,收时间的租金。
参考文献:
[ 1 ] .《星巴克中国 " 卖身 ",现在是最好的时机》《星巴克的 " 自残式 " 改革》《星巴克正评估超 20 个有强烈意愿机构》《出售中国区业务,星巴克布下 " 死局 "》,虎嗅 APP
[ 2 ] .《星巴克吃的亏,麦当劳们 10 年前就尝过了》,刘润
[ 3 ] .《星巴克,从王者到学徒》,华商韬略
[ 4 ] .《统一 2% 加薪配合门店焕新举措 星巴克 ( SBUX.US ) 力争扭转业绩颓势》,智通财经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