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样是“穷鬼乐园”,为什么迪卡侬过得比优衣库好?

迪卡侬和优衣库,这两家外来的平民服装品牌,在中国都曾经被冠上过 " 穷鬼乐园 " 的美名,是备受喜爱的 " 人民品牌 "。
但如今,这两家公司在中国的命运,却开始走向不同方向。
迪卡侬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一门心思要搞高端化,让很多老用户直呼 " 买不起了 ",还在中国开更多店,开小店。
而优衣库,却在中国受到冷遇,开始关店,聚焦大店,更加关注低价竞争," 审查了每个产品的竞争力,并修改价格,调整到更合适的水平。"
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
" 高端化 " 反而有用?
首先是,迪卡侬和优衣库,其实都在面临相似的问题,消费者的胃口在下降,他们要想办法勾起消费者新的消费欲望。
迪卡侬选择的是重新做差异化。它的高端化,更像是一场自救。在以前做 " 大卖场 " 的许多年里,迪卡侬营收增长缓慢,利润增长趋于停滞甚至下滑。与此同时,昂跑、迪桑特、始祖鸟、Lululemon 等专业化高端品牌反而逆势上涨,迪卡侬不跟上行业步伐,只会越来越落后。
去年,迪卡侬挖来 lululemon 前中国区品牌负责人张晓岩,除了对背包、露营椅、墨镜、防晒服等老产品进行提价,还推出更专业、更贵价的产品线,包括登山鞋、瑜伽服、自行车等产品。
营销上,也锚准了足球、篮球、跑步、自行车专业赛事进行赞助,去年更是投入了大量资源押注巴黎奥运会。
在中国的拓店策略也更激进。去年迪卡侬往广州、北京、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出了多家 " 新标店 ",从此前四五千平缩小到了一两千平,品类更少,也更专业化。
店小了,开店更快,也更好实践 " 高端化 "。比如,迪卡侬在上海和杭州分别开设了自行车全品类专卖店、VAN RYSEL 公路车专卖店。
迪卡侬 VAN RYSEL 公路车在中国自行车博览会(图源自官博)
目前,在中国市场,这场品牌价值提升之战,看上去是有效的,有前景的。根据迪卡侬 2024 年财报,中国市场成为该品牌增长引擎。公司计划未来两年内,在华新开或升级 20~30 家门店。
从全球业务来看,迪卡侬形势并非一片大好。在高端化改革之年 2024 年,迪卡侬整体的全年销售额同比增长了 3.8% 至 162 亿欧元,但净利润却只有 7.87 亿欧元,大跌 15.47%。
去年主导品牌焕新、产品升级改革的 Barbara Martin Coppola 被提前下课,迪卡侬体系内出身的 Javier López 上任 CEO。
但换人,并不意味着迪卡侬要改弦更张不做高端化了,迪卡侬集团董事会表示,新 CEO 将聚焦 " 可持续增长与创新驱动力 ",延续品牌焕新战略。
与之相比,在中国坚守休闲大众品类,选择深入下沉市场的优衣库,面临的挑战则更加严峻。
疫情期间,优衣库用它宽松舒适的款式,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扛着迅销集团往前跑。这让它生出了更庞大的野心——要在中国加速拓店," 每年新开 80 到 100 家门店 ",大举进入下沉市场。
但仅仅几个季度后,形势就来了一个大转弯。就在优衣库中国门店在 2024 年初突破 1000 家时,下滑迹象出现,单店营收开始收缩。优衣库被迫叫停原本的扩张计划,宣布要关停 50 家中国门店。
关店控制供给,也没能阻止品牌在中国下滑的趋势。在 2025 财年上半年(24 年 9 月 -25 年 2 月),优衣库其他区域市场高歌猛进时,中国大陆市场营收下滑 4%,利润更是大降 11%。
在分析这一趋势时,优衣库大中华区 CEO 潘宁认为,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发生转变,年轻一代不再选择品牌,而是购买平价替代品。
面临汹涌的 " 平替 " 浪潮,迪卡侬选择的是升级产品,做出差异化;优衣库选择的是扩大渠道,接触更多的消费者,这两种做法本身都有合理之处。但就目前而言,在吸引新的消费者方面,迪卡侬比优衣库展现出了更多的潜力。
迪卡侬会成为下一个安踏吗
一个品牌能够立足市场,一定是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中国消费者,迪卡侬和优衣库,处于同一个品牌区间,就是不会后悔的入门款。
" 不后悔的入门款 " 这个人设能立起来,首先得有性价比。户外小白、职场新牛马,都能低成本拿下一套新运动的初始化装备,不掉链子就可以。
另一个要求可能大家没有那么关注,但同样重要的,就是必须有一定的品牌含金量。如果说户外品牌上限是能够彰显品味和购买力,那下限就是不丢人,自己用的好产品,无压力推荐给朋友。
迪卡侬的品牌是什么撑起来的呢?就是值得买的产品,其实在入门级品牌这一档里,产品即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迪卡侬最热门的话题就是," 一人说一个最值得买的迪卡侬单品 "。
迪卡侬的衣服已经能作为时尚穿搭的一部分
而且,虽然在大力进行升级计划,但迪卡侬也没有放弃大家喜欢的性价比产品,比如 40 元一件的男士速干衣,依然是其网店中销量最高的商品之一。
包含了从高端(如已经发布的近 5 万元的公路自行车 )到大众的多元品牌的迪卡侬,显然不再想做户外领域的优衣库,而是下一个安踏。
在运动服饰领域,安踏可以说创下了品牌成长奇迹,靠的正是多品牌战略。目前安踏拥有 FILA、始祖鸟、可隆以及安踏母品牌等多个品牌,覆盖了从高端到平民的各个价格带,不久前又宣布收购德国大众户外品牌狼爪,把手伸向迪卡侬的核心领地。
现在,迪卡侬的品牌向上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能否成功,还要看品牌营销和运营是否跟得上。
在财报会上,迪卡侬高管对于中国区的增长表示满意。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迪卡侬在中国市场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大盘上涨。最近几年,中国的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和户外用品销售额,都在稳步上升。
而且这个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目前来看,主流中国消费者对于迪卡侬品牌升级的体感不强,在社交平台上,直观的感受是 " 迪卡侬涨价了 "。
也许正是因此,迪卡侬在考虑引入外援。4 月底,据彭 · 博 · 社与路 · 透 · 社报道,迪卡侬正考虑出售中国业务 30% 的股权,这部分股权估值至少 10 亿美元。
迪卡侬官方未直接回应传闻,仅强调 " 始终致力于中国市场长期发展 "。彭 · 博 · 社称,目前仅处于交易的早期阶段,迪卡侬最终仍可能选择不出售,转而探索其他战略来支持其业务在中国的扩张。
消息的评论区,很多人担心," 被国内品牌收购后可能会涨价 "," 我侬你要挺着走性价比路线啊 "。
优衣库是被 " 平替 ",还是被取代?
优衣库把目前产品遭遇的障碍,解释为 " 平替 " 太多。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概念偷换。
" 平替 " 在更多时候,指的是花通常少很多的钱,买一个功能略差、但满足基本功能使用的产品。比如骆驼冲锋衣和始祖鸟的冲锋衣,都能防风防水;但骆驼的透气性可能更差,使用感没那么好。
而现在,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是,他们花了更少的钱,但买到的是和优衣库看起来没什么差异的产品,尤其是基础款。
在之前,优衣库并没有这么容易被平替。回顾历史,会发现优衣库的多次品牌 + 业绩的双重飞跃,几乎都和材料升级相关。也因此,优衣库一度宣传自己是一个 " 科技公司 "。
比如 1997 年制作出便宜的摇粒绒卫衣,让优衣库从普通的大卖场一跃成为年轻人爱穿的品牌。此后,2003 年推出的能够自发热的 "HEATTECH"、2010 年推出的轻型羽绒 Ultra Light Down(混合了人造纤维与天然羽绒,更轻便)等,都是人们愿意不断回购优衣库的原因。
优衣库此前在中国的优势,从来不只是靠简单的基础款,而是在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保暖、舒适、排汗),再增加了一层优势,同时把价格维持在比白牌稍微贵一点的程度。
或者,就是把高级品牌的设计师邀请过来 " 下凡 ",用设计来重构基础款,比如曾担任爱马仕创意总监的 Christophe Lemaire 负责的 U 系列,以及曾担任纪梵希创意总监的 Clare Waight Keller 所负责的 C 系列,现在也依然很受欢迎。
此外,这两个系列也是优衣库的 " 高配 " 产品,用料更扎实、工艺更复杂。
但到了最近几年,尽管优衣库也推出了主打高度柔软舒适的舒芙蕾(Souffle Yarn)针织系列,以及再次和东丽合作推出的 PUFFTECH(极细中空纤维羽绒),但并没有获得像之前那么高的关注度。
一个核心原因是,这些产品都比类似的竞品(羽绒服、毛衣)贵,但没有体现出卓越的功能升级。
面对目前大行其道的户外、功能、运动浪潮,优衣库不是没有企图。虽然优衣库依然坚持自己的基础盘是休闲品类,但也为了推广包括 Airism 在内的运动产品投入了大笔营销预算。
比如签下费德勒作为全球品牌大使、在奥运会期间赞助瑞典乒乓球队,签下莫雷加德 " 小莫 " 成为优衣库运动生活体验官等。
但就在百元速干衣这个品类,面对迪卡侬低至 39 元的速干衣、安德玛驰名已久的紧身速干衣,优衣库也没能拉出明显的优势。在价格相近的情况下,消费者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功能性表现更好的品牌。
面对优衣库,消费者一直需要的都不是单纯的便宜。在中国市场,一直就存在比优衣库更便宜的服装,关键是,优衣库在其它品牌都找到了增加价值感的方向的时候,并没有继续跟上这样的步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20 社 "(ID:quancaijing_20she),作者:罗立璇 王晓玲,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