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禁酒令后的便利店

访客 2025-07-05 14:32:34 17987
禁酒令后的便利店摘要: 1禁酒令后的生意" 白酒销售额同比下滑普遍超过 80%,九成以上的门店都受到了重创。" 李丽(化名)这样概括了 " 禁酒令 " 下发后烟酒零售终端的现状。作为北京昌平的一名烟酒店主...

1

禁酒令后的便利店

禁酒令后的生意

" 白酒销售额同比下滑普遍超过 80%,九成以上的门店都受到了重创。" 李丽(化名)这样概括了 " 禁酒令 " 下发后烟酒零售终端的现状。作为北京昌平的一名烟酒店主,她也正在经历这一轮行业危机。

此次危机的核心在于,政策直接击穿了烟酒店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

" 烟酒店的生意从来不仅仅是做零售。" 一位资深行业观察人士对《灵兽》分析道," 实际上,一家烟酒店的销售结构中,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团购订单通常占比高达 50% 至 70%,而真正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零售业务反而只占两到三成。"

这种 " 关系型 " 商业的本质在于客户资源,而不是传统零售所强调的坪效和日常经营能力。

政策出台后,这一业态的根基被彻底打破。当占比高达七成的核心业务一夜之间消失,剩下的零售业务很难支撑租金和库存等成本。城市 " 毛细血管 " 末端的烟酒店,被迫从 " 服务商 " 转变为单纯的 " 零售店 "。

" 禁令对高端和次高端白酒的影响尤其大,比如茅台、五粮液这类主流品牌。" 李丽直言。

河北香河的另一位烟酒店店主也表示:" 高端名酒的库存周转天数,从以前的 45 天拉长到现在的 70 天以上,几乎卖不出去。"

这背后不仅仅是现金流紧张,更意味着经营风险的显著上升。

过去,烟酒店敢于大量备货,是因为有稳定、可预期的团购订单作为保障。如今,行业内普遍选择主动去库存。李丽坦言:" 现在同行们都在想办法清货。乐观一点的会选择抛一半、留一半;更谨慎的干脆亏本清仓,先把现金流保住。"

更为严峻的是,这场 " 禁酒 " 风暴并非孤立事件。它与此前实施的 " 禁烟令 " 叠加,产生了更强的政策效应。烟酒作为礼品消费和商务往来的 " 孪生兄弟 ",一端需求下滑,往往会通过消费场景的联动,进一步影响另一端。

有烟酒店店主表示:" 过去百元以上的大单占日销售额七成以上,现在几乎没有了。每天的流水主要靠卖水和卖啤酒。我们现在更像一家卖酒的便利店,但没有便利店的客流量,却要承担更高的库存和资金风险。"

实际上,每一项政策调整背后,都预示着行业转型的信号。

对烟酒店来说,依靠渠道关系和政策红利获利的时代已经结束。市场变化之下,这些曾经风光的 " 零售贵族 ",也不得不直面自身模式的脆弱。

2

生意下滑

如果说烟酒店的政策困境是一场 " 急性休克 ",那么便利店所面临的,则是一场 " 慢性消耗战 "。

不少便利店从业者向《灵兽》表示,往年六月本是饮料和冰品销售的旺季,但今年却普遍感受到了 " 倒春寒 "。

在上海经营三家日资品牌便利店的加盟商张琪(化名)坦言:"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客流的下滑。与去年同期相比,我们三家门店的日均客流量下降了约 15%。尤其是在午间和傍晚这两个黄金时段,过去排队买单的场景今年很少见。"

更为明显的,还有顾客消费行为的变化。" 我们的‘单客购买件数’,也就是平均每位顾客购买的商品数量,从去年的 3.9 件下降到了现在的 2.8 件。" 张琪补充道," 顾客现在购物非常有针对性,拿了目标商品就走,冲动消费和连带销售的机会减少。"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消费心智和零售生态的深刻转变。

在信息高度透明和选择极为丰富的当下,消费者进店已不再是随意浏览、逐项挑选,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完成 " 任务式 " 购物,对价格的敏感度不断提升,对 " 顺手带一件 " 的非必要支出极为克制。

客流和客单件数的双重下滑,最终导致便利店客单价的持续下滑。" 原本可能‘便当 + 饮料 + 零食’组合带来的高客单结构,正在被‘只买一瓶水’或‘只买一盒饭’这样的低价单品消费转变。" 张琪表示。

这三组同步下滑的数据,也勾勒出便利店业务正在经历无声的 " 失血 "。而造成这场失血的根本原因,是便利店的主力客流正在被新兴零售业态高效分流。

其中包括,零食折扣店以极致性价比吸引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会员制仓储超市以高品质和大包装商品,锁定了对性价比和品质有更高要求的中产家庭;即时零售平台则通过 " 万物到家 " 的便捷服务,在线上拦截了大量即时性消费需求。

这三股新势力,分别从价格、品质和便利性三个维度,精准切割了便利店的核心优势。

反观便利店,反而沦为 " 应急场景下的补充选择 "。

更重要的是,客流流失与客单价下滑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一对互为因果的 " 共生体 ",共同推动着行业内的恶性循环。其逻辑链条在于:客流减少使门店氛围冷清,进一步抑制了冲动型消费;购买件数和客单价下降,直接压缩了门店的利润空间;利润下滑又限制了门店在差异化商品与服务上的投入,吸引力进一步减弱,最终引发新一轮的客流流失。

烟酒店和便利店遭遇,都都指向同一个事实:依靠信息差、渠道优势或单一 " 便利 " 属性就能轻松生存的时代,已经结束。

城市毛细血管最末端的生意已经告别了 " 跑马圈地 " 的增量时代,进入残酷的存量竞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淘汰赛中,仅靠地理位置已无法构筑护城河。底层零售的困境,是整个行业阵痛与变革的缩影。

3

调整

面对新的困局,便利店玩家需重构一套适应新环境的生存法则。

" 便利店早已不是一个适合投资,然后等着分红的行业了。那种‘选个好位置,坐等收钱’的黄金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 一位资深连锁品牌拓展负责人对《灵兽》坦言。

其根本原因,在于行业红利和选址红利的消失。当增量市场转向存量竞争,门店的生死早已不再由宏观趋势决定,而是取决于经营者对精细化运营的掌控能力。

尤其在利润被极度压缩、竞争无处不在的当下,精细化运营成为唯一的出路。未来便利店的核心战略,必然走向 " 小而精 ",其本质在于 " 降本增效 "。

张琪表示:" 对于现有的大面积店铺,自救的路径只有两条。要么进行物理收缩,比如我们正在和一家店的房东重新协商,把 120 平的面积缩到 80 平,这能直接砍掉三分之一的租金;要么,就在现有空间里‘做加法’,实现业态嫁接。"

张琪所说的 " 做加法 ",就是将单一零售空间升级为复合型 " 社区服务节点 "。" 我们引进了快递代收点、彩票销售机、打印机等。这些服务本身利润微薄,但核心价值,在于用高频的服务来带来社区客流,进而带动低频但高毛利的商品销售。"

不过,这套打法并不适用所有门店。

" 我们看到太多加盟商,拿着一线城市的模型去砸县城市场,结果几乎注定是炮灰。" 上述的品牌拓展负责人表示。

其本质在于,品牌便利店的核心价值—— " 时间效率 " 与 " 品牌溢价 ",与下沉市场的消费逻辑存在根本性错位。当地人口密度低、生活节奏慢,居民对价格高度敏感,更倾向于去品类更全、价格更低的超市或零食折扣店。

然而,战场切换到高线城市的优质商圈,逻辑则完全反转。向 " 品牌化 " 转型,变成了一道必答题。

" 你不转型,你的竞争对手会逼你转型。" 张琪说," 优质商圈是所有品牌的必争之地,也是未来零售形态的试验田。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体验、调性和社交属性。单纯卖货的传统小店,将被装修更现代、产品更潮流、体验更佳的品牌店淘汰。"

视觉升级、产品升级、体验升级,是身处优质商圈的经营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与此同时,更需要主动 " 开门自救 " 的果敢行动。

" 面对营业额的严重下滑,有些门店开始断腕自救。" 店主李丽直言," 靠卖烟酒赚轻松钱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开始引入新的品类,重塑商品结构。现在的门店砍掉了三分之一的白酒货架,换上了零食、百货、粮油,未来还要进生鲜。"

其核心目标,是将店铺从一个低频、高客单价、依赖 " 关系 " 的 " 专卖店 ",转型为高频、中低客单价的社区店。只有如此,才能把因单一需求消失而流失的客流重新吸引回来。

归根结底,今天的零售战场,已经没有任何 " 一招鲜 " 的秘诀。能否生存下去,考验的是经营者日复一日的精细运营、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以及不断学习、持续调整的勇气和行动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