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批开“村咖”的年轻人,已经亏了上百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刀财经,作者:朱末,原文标题:《土味变洋气,一个县扎堆 300 家:首批开 " 村咖 " 的年轻人,已经亏了上百万》,题图来自:AI 生成
城里的咖啡用来续命,村里的咖啡用来放空。
不知从何时起,在朋友圈晒星巴克的少了,越来越多人开始打卡一众新去处—— " 村咖 "。所谓村咖,顾名思义,就是开在乡村的咖啡馆,或隐于茶园梯田,或立于古村老宅,既带着泥土的芬芳,又有咖啡的韵味,置身村咖之中,品味的不仅是咖啡,更是新鲜空气、山间野趣,是向往的美好生活。
不同于钢筋水泥的单调,乡村通过咖啡馆这一媒介,将山水林田的生态价值、农耕文化的乡愁记忆,转化为 " 情绪消费 "。" 咖啡 + 景区 "" 咖啡 + 民宿 "" 咖啡 + 露营 " 等元素的新奇组合,又在潜移默化中链接了城乡消费新场景,成了乡村文旅的 " 流量密码 "。
以浙江安吉为例,一个常驻人口不到 60 万的小县城,却有超 300 家村咖,仅村咖的年接待游客量就超过了 615 万人次,形成了 1.21 亿元的富民产业。2024 年 4 月 5 日,安吉的村咖 " 深蓝计划 " 更是创下了单日咖啡店出杯 8818 杯的全国记录。
前有咖啡主理人顺利致富,后有政府推动乡村文旅事业发展。一时间,到村里开家 " 既有诗与远方,又能赚钱养家 " 的咖啡馆成了不少返乡年轻人创业的第一选择。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把岌岌可危的土房子改造成能使用的咖啡馆,是个耗钱费力的大工程,看起来很 " 原生态 ",但投资动辄就在百万以上;要维持 " 在最土的地方干最洋气的事 " 的话题度,需要不断想点子,卷完咖啡卷窑炉披萨、面包;更难熬的是那种靠旺季游客维持生意的村咖,只能在淡季关店,做成季节性的兼职。
村咖爆火后,随之而来的争议也不少。" 千村一味 " 是村咖最大的糟点,店内装潢千篇一律,连咖啡单上的 " 稻香美式 "" 梯田摩卡 " 都像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 换个招牌就能复制粘贴 "。
就在前段时间,村咖又上了热搜。但这次,热搜上的词条从 # 村咖为什么这么火 #,变成了 # 第一批跟风开村咖的人后悔了 #,境遇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反转。
与其说村咖不好赚钱了,不如说关于 " 村咖 " 的洗牌,才刚刚开始。
靠 " 反差感 " 走红,村咖成为流量密码
" 村咖 " 的走红,可谓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
这一模式的兴起,要从 2023 年说起。疫情过后,旅游业和餐饮业逐渐恢复,不少厌倦城市的打工人开始追求 " 松弛感 ",加上文旅消费高质量升级的背景下,游客不再热衷快节奏的城市打卡和特种兵旅行,而是转向注重旅行的愉悦感和品质,希望能够沉浸式感知旅行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承载着 " 诗和远方 " 的乡村慢生活成为一种时尚。
所以,村咖出圈其实得益于乡村旅游的火爆。其最大消费群体是喝惯了咖啡的城市游客,大家来村咖消费,图的不是多好喝,更多是那份独特的乡村体验。
何况,相比于城市咖啡馆,村咖所处的环境更广阔、更多元,可以是群山间、稻田旁、马路边,也可以是小河畔、果园里,这也让村咖的颜值与格调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环境一变就是一个新消费场景,轻松就能实现 " 乡村场景 + 都市消费 " 的混搭。
所以,村咖的卖点并不只是咖啡本身,更是其通过场景营造带来的情绪价值和松弛感。以浙江安吉的 " 村咖产业 " 为例,虽然当地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人口也不算多,但这里却有超 300 家咖啡店,门店密度可与被称为 " 咖市 " 的上海一较高下。
作为安吉知名的文旅 IP" 瀑布咖啡 ",以三阶瀑布为卖点,巧妙地将山野的天然瀑布美景与咖啡屋结合打造成了一个小型景区,原本功能较为单一的咖啡馆变身为一处可露营、可玩水、可交谈、可观景的多功能氛围感场所。里面的业态也从最开始的 " 咖啡 + 拍照 ",增加了夜场酒吧、泳池、温泉等多种形态,提升了消费者对于整体体验的价值感知,也为二次消费奠定了基础。
不但如此,依托瀑布这一地质文化服务产品," 瀑布咖啡 " 采用 " 两入股三收益 " 的开发模式,即村集体以资源、资产入股、村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实现经济效益和口碑的双重收获。
安吉的成功,迅速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 " 村咖 " 创业潮。从江浙沪周边的农村,到云南、广州、四川等热门旅游城市附近的村落,均能看到村咖的身影。
各式各样的村咖应运而生。诞生在苏州西山主峰缥缈峰下的堂里古村的 " 湖与咖啡 " 店,以碧螺春茶融入咖啡,调制出一杯备受追捧的 " 西山拿铁 ",让美景与文化相得益彰;扬州泰安镇金湾村的 " 半逻小筑 ",不仅是咖啡店,还是开在稻田里的书店和乡村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体验场所,眼下,荷花开得正盛,店家研制了莲藕拿铁,还在乌篷船上免费教大家制作绒花胸针。
这种 " 反差感 ",营造记忆点的同时,又形成了游客在社交媒体的自发传播,热度水涨船高,形成流量裂变。
潜移默化中,村咖成了返乡青年的创业首选。随着村咖越开越多,其背后的问题也一并浮现了出来。
盲目上马跟风严重,为蹭热度逐渐变味
一窝蜂的跟风背后,村咖正在沦为 " 造景 - 拍照 - 走人 " 的流水线,到处都是村咖狂飙突进的影子。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 4 万家咖啡馆在村里。在江苏,仅 2 平方公里左右的南京佘村核心景区,咖啡店就有 15 家;而苏州太湖生态岛上,聚集着 50 多家村咖,有的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店。
风口变得拥挤后,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村咖的吐槽,渐渐盖过了好评。千篇一律的格子桌布、竹编篮、ins 风摆盘,已经成了网友们总结的村咖开店 " 三大件 ",连咖啡单上的 " 稻香美式 "" 梯田摩卡 " 都惊人的如出一辙,好比泛滥成灾的 " 我在 xx 很想你 " 的标语,这种 " 塑料田园风 " 的复制粘贴不仅让乡村丢了 " 魂 ",反而弄巧成拙,稀释了村咖带来的体验。
更恶劣的是,为了蹭上这波热度,有些村咖就像是匆忙赶工的半成品,与乡土本色渐行渐远。几根竹竿,再围上一圈稻草,支起一个小棚就算是咖啡馆了," 感觉一场暴雨就能干趴下 ";农田里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砖房,不用挂招牌,直接在墙上写上 " 咖啡 " 二字,就算招牌了," 远远看着还以为是个茅房 ";还有人干脆把空置的猪圈刷上白墙,里面摆上几张农村吃席的桌椅," 猪圈咖啡直接到达 next level"。
还有的村咖明明主打 " 逃离城市 " 概念,却与周边农耕文化、村民生活割裂,砍掉百年老树铺草坪,拆了青砖墙刷 ins 白,看似 " 高级 ",实则掏空了乡村最珍贵的原生肌理,直接将乡村简化为拍照背景。这些缺乏当地基因的速成品,不仅消解了乡村的独特性,也暴露出文化空心化的硬伤。
无独有偶,今年 6 月,广西阳朔遇龙河旁有多家网红咖啡屋被拆除,据当地官方表示,被拆的咖啡店占用农业用地,侵占农田,因违规建设被拆或整改。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很多乡村咖啡占地用的是农用地,打着 " 乡村振兴 " 的口号,实则是 " 违规建筑 "。
有的村咖倒是追求 " 原生态 " 了,却混淆了原生态与野生的概念。山里的猴子会直接窜进村咖,在里面上蹿下跳,视线再抛远点,还能看到山上有野猪正朝村咖张望,惊喜分分钟变 " 惊吓 "。
最重要的是,和各大连锁品牌 "9.9 的咖啡冰美式 " 截然相反,部分村咖的定价高达 68 元~79 元 / 杯,然而咖啡的品质却难以和价格形成正比,品质参差不齐,甚至不如 2 块钱的雀巢。
虽然村咖宣称卖的不是咖啡,而是 " 入场券 + 社交货币 + 摄影基地 " 三重价值,但体验感着实没有想象中来得美好。有人吐槽:" 喝咖啡像在片场,隔壁大妈一直在调整草帽角度。"" 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还总有人盯着让你强制消费。"
图 / 小红书
游客心生怨怼," 跟风 " 创业开村咖的年轻人处境同样不好过。
隐形成本投资过高,村咖并非造富风口
幻灭是从装修开始的。
在农村开店,房租看起来确实便宜,实则改造难度和投入并不低。要知道,很多村咖都是在农村荒置的老房子基础上改造的,光是让老房子实现基本水电功能,就是个大工程,哪怕老房本身通水电,水电改造、物流运输、网络设施等也会增加成本。
这还只是 " 万里长征 " 的起点,要将快塌的土房子改造成能使用的咖啡馆,得做好防水、加固等基建,时不时就得维护,如果村咖的选址在山上,还得自己拉电线、建蓄水池 整个一圈下来,投资在 40 万~100 万不等。
由于村咖的地理位置特殊,对于消费者来说,一两次还可以冲着新鲜劲而来,多了就是 " 找罪受 "。在《每日 · 人物》的报道里,有游客表示,自己要想喝到这一杯咖啡,像求取真经般不易,本来按照导航预计两个多小时能到的路程,由于地方太偏,导航信号时好时坏,硬是多绕了一个多小时,满腔期待都消磨殆尽。
还有人为了打卡一家山顶咖啡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 " 刺激 " 体验,一段盘山路开得胆战心惊,上去差点下不来,到了土路路面极为狭窄,要是碰见会车情况,两辆车都恨不得停下来琢磨琢磨再开," 越野都不会到这儿来 "。
再者,村咖本质上是注意力经济,要想维持热度,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卷玩咖啡卷窑炉面包,为如何获客而不断绞尽脑汁。一旦形成不了吸引力,消费者就不会再来,等于只能赚一波打卡的流量,久而久之声量越来越小,也就发展不下去了。
对于大部分村咖而言,流量带来的客流终究有限,碰上旅游旺季,游客多的情况下还能赚上一笔,淡季生意不好就只能暂时歇业关门,把员工辞退,部分店铺工作日门可罗雀,单日营业额落差从零到数百元不等。因此,对大部分入局者来说,村咖更像是一门 " 季节性的兼职 "。
一拥而上的热闹过后,村咖的 " 造富 " 神话正被戳破。安吉高峰期曾有 500 家村咖,目前已有 100 多家倒闭," 第一批跟风者后悔 " 的词条下,失败者各有各的不幸。
从竞相入局到抽身撤离,变迁背后,是市场规律的回落。一家成功的乡村咖啡馆,不仅需要兼顾 " 乡村底色 " 和 " 体验独特性 ",还要实现 " 情感共鸣力 " 和 " 可持续价值 ",从而形成鲜明的本土辨识度,最终让 " 乡村基因 " 成为不可复制的标签和竞争力。
如果只是抱着 " 赚快钱 " 的思维,村咖恐怕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