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做项目已经越来越简单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真叫卢俊,题图来自:AI 生成
这是一个朋友和我说的原话。
当他喝醉之后,拿着啤酒瓶通红着眼,但无比认真的和我说的。
阿翔是我的老友,入行十五年,一直做房地产咨询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写报告的。
按道理说这件事做到 2025 年已然是夕阳产业,人人自危人人焦虑都没方向。
但是此时的阿翔却认地和我说:
最近我走访过无数企业,只要你还在从事房地产,那么你会发现后面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房地产行业不下牌桌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你还在舞台上,所有人都能看到你,而且你手上还有筹码。
现在的游戏规则可能不太适应但是起码在尊重规则,而此时你能赢得多少的筹码和利润,本质上没有战略,就在于手上的 1、2 个项目做得怎么样。
不要小看这一两个项目,一两个项目做得出彩,能够有 10% 的利润,那你就拥有了现金流内循环的可能,一个滚两个,两个滚四个,这样推动下去。
而且只要有一个出圈了,业内同行都来参观,政府侧都很满意,未来的土地端就少掉很多的麻烦,几乎都是你自己在选择。
用一句行话就叫:带着面包找面粉。
对这个城市而言,把项目做好把项目做成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件事完成了,这个城市就会在生意层面给你利润给你政策空间。
而对于一个项目的定位,也没什么玄乎,就一个道理:如何在一个城市让一千个客户满意,其实就可以了。
以前产品定位喜欢弄大模型,这里测一测,那里比较比较,但是从来没有把客户当人来认真规划。如今的社区规划逻辑,其实在区域范围内认真做几轮问卷,就能够清晰地知道客户需要什么。
但是奈何之前的问卷没一家企业愿意认真做的,要么外包要么自己随便填填。产品定位早就没有秘密,但是缺少太多精细化颗粒度的揣摩。
关于这件事我见过太多真实案例。
保利在成都一片厮杀惨烈的红海区域就靠着各个小区门口的一张张问卷一个个面对面聊,把自己项目做到让客户满意。让客户满意从来不是简单的砸钱而已,砸时间这件事已经很有诚意了,诚意到就有人愿意为这一点买房。
现在其实楼市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所有品牌都重回原点。老品牌不代表有客户积累就有很多先发优势,新品牌也不代表着就差别人一口气。
现在的客户对品牌已经祛魅了,但是对于阵地的氛围呈现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一个新品牌,虽然没有很多的种子用户孵化,但是只要把阵地的服务体系做好,售楼处就会像一个 wifi 一样散播信号。
自媒体时代,客群已经不再认为有大而全的好项目,他们往往更加倾向于朋友推荐或者自己看到,这也让很多项目有了从 0 到 1 的资本。
这两年行业内的新品牌,不论是嘉佰道还是中堃,无一不是这么走过来的。一个好的阵地不是简单的营销中心,而是对于客户来说是了解你的第一张名片,关键是哪怕是营销中心也不能暴露太多你贩卖的动机,比如过于油腻的词汇过渡的服务太过于具象的承诺,都会让客户觉得你动机不纯。
是否真诚是客户在售楼处内窥视的第一情绪点。
很多人也会说,现在行业没有信心,资本都撤离了。是的,资本是没以前多了。但是在另一个维度,停在行业内的资本,现在也着实没地方去了,不知道投哪里合适。
资本比一个普通的地产人焦虑多了,因为过去按照规模的评价标准已经失衡了,现在资本也开始看项目,甚至是看团队。
我见过一个最为极端的案例,就不说具体哪里了,一个二线城市吧。资本和一家正统的开发商联合操盘,开发商负责所有,资本负责财务投资。做着做着,资本发现这个操盘团队的负责人挺靠谱,这个项目也赚到钱了。后面做的不是继续和这个开发商合作,而是直接给钱推动操盘手出来创业自己成立一个品牌,你说夸不夸张。
可以看出,当下资本对于人才的渴求程度。城市能级的找企业,资本层面的找团队,项目层面的找客户。现在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就是这样的
这就是还在牌桌上的红利,确实是此时此刻从业者面对的。但是镜像反应的另一侧,如何能够得到这些红利?
最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现在不论是企业还是团队或者个人,有没有强烈的信心。就是那种没有任何理由,就是觉得现在房地产很好,很有希望,只要能做好我就能够赢的信心。
说实话,现在有血性的企业已经很少了。大部分习惯了随行就市之后,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已经没有了,要想把这样的红利打开,本质上需要在一开始就有一种盲目乐观的心态。
道理这么简单,为什么赚钱的企业那么少,这里面还有一个巨大的鸿沟:执行力。
李诞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认同:这年头想法是不值钱的,只有执行才是金贵的,特别是不打折的执行,超预期的执行。
房地产本身是一个长链条的环节,顶层有想法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想法如何在组织架构内,完全贯彻,如何在供应链中得到充分的传承,哪怕每个环节都做到 90%,穿过五个环节就只有 50% 了,可以看出这里面的折损有多严重。
但是执行力恰恰是没办法一夜达成的。老板有可能突然开窍,但是团队的战斗力需要漫长的培养,而大多数企业都死于这种被自己内耗过程中现金流断裂而死。这是最惨烈的,也是最没办法回避的。
执行力本身就代表着信用。在行业整体困难的时候,上下游之间,客户之间,资本之间,市场之间还相不相信你,很多事情就是没有道理的,很多事情就是这些年留下的江湖口碑最后救了你。
麓湖在三年前就已经是那个样子了,在那之前没有谁认真去研究这家企业。但是三年后的现在,想要去系统模仿麓湖的模式的,成功者寥寥。
实际就是看穿模式容易,但是没办法学到执行力。因为哪怕搭建了组织架构也没办法瞬间依靠信用吸引到人才,而用钱吸引到的人才,是最容易倒塌的。
最近在南京对接一个新品牌,帮他们做企业咨询。总经理很认真地和我探讨一个问题:项目开发过程中,花钱绝对是个巨大的能力,那些无节制砸钱堆一个盘的做法注定只属于极个别项目。但是一个正常的项目,所谓的该省省该花花,这六个字背后藏着巨大的时间投入,任何一块石头,一棵树木,从来没有简单的一刀切,都需要在烈日下一个个看、一个个选、一个个比较之后才会知道哪个更好哪个更值得买。
这种颗粒度的工作以前从未被重视,但是现在却出奇的重要。这件事简单吗,说着挺简单的,做着好像也不难,但是真的在做的企业却不多,这也决定了为什么新品牌有机会,为什么客户对很多企业祛魅。
现在如果还在台面上,你还有筹码,底牌没被别人看完,偶尔需要虚张声势的时候,还能拿一个王炸出来,能做到这样就不错了。
在这个时候其实赚到一点小钱还挺容易的,毕竟对手倒下的很多了,总有一些机会会找到你,不死就已经是活下去最好的理由。
但是如果我们恰好愿意付出不亚于普通人的努力,你就能够赚到一笔大的,不论是品牌还是利润都是如此。那恰恰你还有点理想愿意为此奋斗,那么就恭喜你,你就有把生意转换为事业的可能性。
韩寒导演在后会无期里有一句台词:听完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此生。因为道理从来就不是用来衡量人生的,所有人都选择自己相信的部分去相信,然后沉浸在自己的逻辑里,这可能就是这个赛道有人走有人留的根本原因。
聊到这里,我看阿翔快不行了,补问一句:那你还做吗?
" 做啊,明天出差了。" 但是阿翔马上补了一句:不过不妨碍我今晚喝醉。"
听到这句话我还挺有感触的,当下依然在奋斗的地产人其实就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来回阵痛之后,留一个自我保全。而那个所谓的自我保全,背后就是相信,我能等到那一天。一想到这里,回头看阿翔,已经坐在角落渐渐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