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被台账埋葬的养老院

访客 2025-08-04 14:16:18 35494
被台账埋葬的养老院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康养新天地,作者:林熹,题图来自:AI 生成深夜 11 点,上海浦东,黄浦江边的某养老院办公室里,灯还亮着。凌晨的巡查护理员赵姐抱着半尺厚的表格推门进来,纸页边...

被台账埋葬的养老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康养新天地,作者:林熹,题图来自:AI 生成

深夜 11 点,上海浦东,黄浦江边的某养老院办公室里,灯还亮着。

凌晨的巡查

护理员赵姐抱着半尺厚的表格推门进来,纸页边角卷着毛边,显然是被反复翻揉过:" 改好的记录表。"

行政小李顶着黑眼圈接过,指了指桌角:" 厨师刚交来《留样记录》,炒完菜没歇口气就更新台账,手还抖着呢。"

赵姐皱眉看着旁边的表格:" 上周消杀表不是刚填过吗?"

" 每次要的细节不一样。" 小李一边垒着资料盒一边感叹," 领导说照片得带时间水印、地址才算做细,也是为老人安全考虑。"

赵姐指尖点了点照片页:" 一天天围着表格转,都恍惚了,像在流水线车间似的。"

小李也笑了:" 可不是‘台账工厂’?下到护理员上到院长各管一摊,最后全汇总到我这打包装箱,今晚‘出货’三大箱。"

深夜的暖灯照不亮堆满纸张的角落,也照不进康养人被台账蹉跎的心,台账带来的阴影笼罩在整个行业的上空。

台账吞噬的服务时间

台账负担,对养老院而言,早就不是 " 偶尔加班 " 的小事,已经成了渗透到每个岗位的系统性消耗。

养老护理员群体首当其冲。

某地护理安全评分表

依据地标养老机构相关规范估算,每人每天不少于填写 12 类表格,涵盖老人基础生命体征、饮食、排泄等高频项目。若这 12 类表格里每份平均有 4 项服务内容,则日均需要填写 48 项,每月则为 1440 项数据。

《2024 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揭露的数据更触目惊心:44.53% 养老护理员每天工作 9~12 小时,14.84% 的工作时间超过 12 小时。

而超出的工作时长,主要集中在行政事务上,尤其是海量的台账记录工作。

其他岗位同样难逃 " 表格围剿 ":

厨房每天要填《食材验收表》《消毒记录》等 6 类表单,同一数据需在纸质表、电子档、监管平台重复录入 3 次,日均耗时 2.5 小时;

厨房台账

医护岗每月要处理《医嘱执行记录》《医疗废物交接单》等 12 类文件,医生坦言:" 熬大夜看完诊,还得花大半小时录系统,不然整个流程都卡壳 ";

行政岗为应对检查,每月要准备《消防自查报告》《应急预案》等 20 类台账,行政人员 80% 的工作时间用于整理档案,而非协调服务。

除了以上这些,台账内容还包括各种巡视、拍照留痕、迎检等。

这些琐碎而又细致的工作,为养老院提供了记录的保障,也为老人家属提供了喘息的空间,却大大埋葬了从业者的喘息时间,忙起来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抽不出来。

" 以前,小赵空闲了就会跟我摆龙门阵,现在她写字都忙不赢咯 ~",住在养老院的四川吴奶奶说。

层层加码的检查逻辑

问题是,我们真需要这么多台账吗?

检查与台账本身无可厚非——《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GB 50763-2012)明确要求 " 建立服务记录与档案管理制度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执行层面的 " 过量与混乱 "。

在 " 万无一失 " 的大旗下,监管力度被持续放大。

一个季度超过 5、6 次行政检查," 双随机 "" 飞行检查 "" 四不两直 "(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回头看 " 等名词成为养老机构负责人的日常功课。

检查结果往往涉及限期整改、罚款,甚至与机构运营补贴挂钩,这只能让养老机构耗费巨大精力去应对这些潜在的行政检查。

各类检查示意图

频次过高,重复检查成常态。

有媒体对全国 18 家养老机构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2024 年第二季度,这些养老机构接受行政检查的次数为 2-11 次,平均达 5.7 次,检查出有问题的次数平均 1.6 次。更令人关注的是重复检查:某机构在同一季度内,接受了来自镇、县、市三级民政部门 5 次关于 " 安全生产 " 的检查。

标准混乱,基层被迫 " 灵活应对 "。

不同部门监管指标存在差异,养老机构常常承担更多决策风险。消防部门要求拆除防护栏(依据防火规范),民政部门星级评定却以 " 防坠楼措施缺失 " 扣分(依据服务规范),最终只能 " 检查时拆、检查后装 "。这种冲突源于多部门标准不统一,不同部门在检查同一类问题时经常会提出不一样的意见,只能不断地去学习各种细则。

法律本无意加压,但却反致" 过度留痕 "

《民法典》《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款的要求,旨在通过记录老人健康、巡查等情况,让服务有迹可循,既护老人权益,也为机构免责提供依据。某法院发布的白皮书显示,部分养老机构因 " 未制作保存完备健康档案 "" 未及时记录过程 " 等管理瑕疵被认定存在过错。

这本是对案件的正常处理,但行业中,有不少人因过度害怕担责,将合理规范演变成 " 过度留痕 ",正如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消防巡查

让规范回归服务本真

为了减轻台账带来的负担,有些养老机构也在试图用数字手段减少纸质记录的繁琐。

但是,设想很美好,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

对于一线从业者而言,电子化具有一定的操作门槛和也需要重复录入,反倒成了 " 新增的工作任务 "。

某养老院护工操作流程显示:为老人测血压后,需在纸质表手写 "135/85mmHg",在机构自研 APP 录入,再在民政 " 养老服务平台 " 确认,同一数据录 3 遍。

更复杂的是多部门、多系统的割裂:民政、卫健、消防的监管系统互不相通,据某机构统计,每月在系统间重复录入数据耗时 76 小时,相当于 9.5 个工作日。

沉重的台账负担,正在渐渐埋葬着养老院和养老从业人员,当繁重的记录取代照护成为日常工作的重心时," 提升服务质量 " 便成了空谈,最终受害的还是那一位位需要照护的老人。

因此,在不取消检查和台账的基础上,全行业是不是也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给养老行业的台账来一场 " 瘦身 " ——用 " 必要且适度 " 的规范,让它真正为服务撑腰。

能不能在全行业梳理出一本 " 明白账 ":

把要什么、怎么算讲透,别让基层在不同要求里猜来猜去;

数字系统也该拆去壁垒,让数据顺畅流转,省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多陪老人聊聊天、谈谈心;

各类至上而下的检查能不能做些合并和简化,别同一件事今天 A 来、明天 B 到,甚至 A 让改的,B 说不对要返工;

更不要将检查流于形式、照本宣科——拿着条文逐字比对,不问实际照护场景,以评审专家身份对着护理记录揪字眼,却看不出记录背后老人有没有真的被好好照料。

行政巡查

一百年前,鲁迅在深夜的灯光下写下泣血的四个大字:" 救救孩子!"

今天,我们也要用同样的哀嚎呼吁行业:放过养老院!放过养老人!让他们真正从被台账埋葬的命运中解救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属于他们本质的服务中去。

让养老院每一盏深夜的灯光,不是为补各种繁冗的台账而亮,而是为了给熟睡的老人掖好被角。

那时,台账才真正从困人的铁笼,变回了护人的围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