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为什么外企没有35岁危机

访客 2024-12-26 18:07:15 67538
为什么外企没有35岁危机摘要: 我在 Oracle 公司呆了很多年,身边不少 40 岁以上的同事。如果不是公司撤离,他们大概率还在 Oracle 做着工程师的工作,压根不会有什么 35 岁危机。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我在 Oracle 公司呆了很多年,身边不少 40 岁以上的同事。

为什么外企没有35岁危机

如果不是公司撤离,他们大概率还在 Oracle 做着工程师的工作,压根不会有什么 35 岁危机。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一位 50 多岁的同事,2000 年以前就开始做 ERP 实施,进了 Oracle 以后,就打算在 Oracle 退休了。

还有一位同事,当时已经在 Oracle 呆了十几年。因为薪酬和福利都还不错,也打算在 Oracle 呆到退休。

这两位同事都是一线工程师,算是 Oracle 员工当时比较典型的一个状态。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职位都这么 " 岁月静好 ",销售线同事的压力还是很大的,经常被老板 " 逼单 ",但是也不存在什么 35 岁危机。

后来我去了互联网公司,5000 人不到,算是一个中厂。

刚进去的时候,其实还比较顺利,2 年升了 2 级,从管十几人的团队到管三十几人的团队。但是一直危机感很重。

这种危机感一方面来自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年龄。

国内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对于年龄卡得很死,我为了招聘一名 40 岁左右的团队 leader,甚至找到了当时的直属领导,集团高级副总裁特批。

因为 " 不允许招聘 35 岁 + 的员工 " 实际上已经列入了公司的招聘制度。

这种歧视大龄员工的核心原因在于:国内公司大部分业务其实都缺乏创新,过度依赖抄袭和价格战。

结果就是,大家都卷入了所谓的 " 效率竞赛 " ——说得好听点是拼搏奋斗,说难听点就是压榨员工。

在这种背景下,员工比拼的不是创新能力,甚至也不是专业度,而是体力。

但是,很多人一旦接近 35 岁,一方面因为长期加班,身体多少都有点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了孩子,没办法 100% 的投入工作。

于是,公司就会想着法子赶你走,换成更便宜的年轻人。

这种所谓的拼搏精神,有另一个贴切的词汇:狼性文化。

看名词就知道,这真是一种非常兽性的文化。

相对于国内企业,外企(特指欧美外企)则更擅长创新,专注于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更尊重专业和经验。

所以他们其实不太强调拼搏,而是更强调科学管理,强调专业和质量。

有人说,这是因为外企已经完成了技术积累,所以才可以不那么卷。

我觉得这个观点没有看到本质。

实际上,国外很多软件创业公司也是非常强调创新的,虽然他们没有掌握什么先进技术,更没有很高的利润,但都致力于提供差异化、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这和有没有技术积累,其实没啥本质关系。

反观国内很多所谓的大厂,即便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技术积累也很深厚,但照样还在疯狂内卷。

所以真相是:致力于创新才能技术领先,致力于内卷只会越来越卷。

欧美外企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注重员工权益。

举个例子,我刚毕业的时候,进了一家央企的 IT 子公司。

第一年公司组织体检,我赫然发现,原来员工和领导的体检套餐是不一样的!

后来我慢慢发现,不仅是体检,员工和领导的各方面福利都有着很大的差距。

几年后我去了外企,这才发现原来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员工和领导的福利是如此接近。

比如,出差的住宿都是五星级酒店,并不会因为你是员工就要降级。

再比如,员工也享受高级别的医疗报销,员工父母的医疗费用也都是全额报销。

再比如,年假标准都是一样的,而且员工休年假并不会被领导刁难。如果员工离职,年假也会全额折算成现金。

后来我才体会到,外企和员工的关系,真的很平等,公司高层也绝对不会变着法子的从员工身上省钱,更不会打 35 岁员工的主意。

所以,Oracle 工程师的离职率很低,这倒不是外企员工找不到工作,而是谁都愿意在一家尊重员工的公司工作!

当然了,我们也要看到外企的弊端,那就是:太放松了。

甚至有一种说法:外企是打工人的养老院。

这种 " 养老状态 ",在欧美国家是一种常态,但是我们毕竟是在中国!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位生长在阿富汗的女性,习惯了有学校、有音乐、有社交的生活。

突然,这个环境消失了,她必须重新面对塔利班的社会秩序,上街甚至必须用罩袍笼罩全身!

必然会有很多人不适应。

这就是真正悲哀的地方!

这几年,随着漂亮国强制和我们脱钩,我们不得不加速进行国产化。一方面是外企减少对中国的投资。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国央企也在主动抛弃国外产品,用国产品牌进行替代。

所以用友、金蝶这几年的大项目才这么多。

要知道,国央企特别是超大型央企基本都是外企的核心客户群体,这前后夹击之下,外企加速放弃中国市场,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前段时间思科在中国区的大裁员,不仅仅是全球裁员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将中国区的职能彻底转移到了日本和东南亚。

这种转移,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可逆的。

这也意味着,又有一大批工程师将面临失业,其中不乏 35 岁以上的打工人。

更重要的是,在国内,他们恐怕很难再找到满意的工作。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