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

访客 2025-05-12 13:24:48 31446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摘要: 寒武纪市值破 3200 亿,硬科技投资超级回报。过去十年,哪些硬科技项目带给人民币基金超级回报?" 一个是宁德时代,另一个恐怕是寒武纪。" 身边投资人聊起了这个话题。此时背景是,过...

寒武纪市值破 3200 亿,硬科技投资超级回报。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

过去十年,哪些硬科技项目带给人民币基金超级回报?

" 一个是宁德时代,另一个恐怕是寒武纪。" 身边投资人聊起了这个话题。

此时背景是,过去一年寒武纪股价暴涨,摘得 A 股涨幅榜桂冠;直至今年市值一度突破 3200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令人意外的是,这家千亿公司始于一对江西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两兄弟一前一后加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从事 AI 芯片的研发,最终为创立寒武纪埋下伏笔。

当然,也离不开一众风投力量的支持。在寒武纪之前,国内创投圈普遍认为投资半导体周期太长,很难赚到钱。早年面对寒武纪,VC 圈也颇有分歧——有人选择错过,有人则愿意坚守。这恰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一缕缩影。

脱胎于中国科学院,两兄弟联手

寒武纪的故事,始于中国科学院。

陈云霁,1983 年出生于江西南昌,14 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19 岁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硕博连读,并参与了 " 龙芯 " 团队,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员。24 岁时,他博士毕业,后晋升为研究员。

而比陈云霁小两岁的陈天石,几乎复制了哥哥的成长路径,大学所读的也是中科大少年班,并拿到计算机博士学位,随后又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

早在 2010 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一次内部汇报中,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就提出研发 AI 芯片的构想——开展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彼时全球尚无成熟案例,英伟达在当时也还只是一家卖游戏显卡的公司。

直到 2015 年,这支仅 20 人的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随后在 2016 年,寒武纪创始团队成员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投资管理平台中科算源,共同设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由陈天石担任董事长及总经理一职。

前排左二为陈云霁,寒武纪创始人、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后排左四为陈天石,寒武纪创始人、现任寒武纪董事长及总经理

之所以把公司命名为 " 寒武纪 ",是因为寒武纪是地球物种多样性大爆发的年代,此后地球进入了生命的新纪元,陈天石希望这家创业公司能开启 AI 新时代。

2017 年 9 月,华为发布人工智能手机芯片 " 麒麟 970",背后搭载的正是寒武纪 1A 处理器,并在华为 Mate 10 手机中投入大规模商用,寒武纪由此声名鹊起。

以往招股书显示,2017 年、2018 年,寒武纪的收入全部来自 IP 授权,而华为分别贡献了其中的 98%、97%。但寒武纪和华为的甜蜜期并不算长。2018 年 10 月,华为向外公布了其 " 达芬奇计划 ",一口气发布两款 AI 芯片昇腾 910 和昇腾 310。自然而然,2019 年华为推出的新款手机芯片全面采用华为自研 AI 模块,这直接导致寒武纪 2019 年营收锐减。

重压之下,陈天石果断带领寒武纪战略转型,转向 " 云—边—端 " 全场景布局,推出思元系列云端芯片和 MLU 边缘加速卡,并构建统一软件平台 Cambricon Neuware。

里程碑也在 2020 年 7 月到来——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便突破 1000 亿元。陈天石兄弟俩终于站上了敲钟舞台。

暴涨之路

成立仅 4 年时间,寒武纪就成为一家千亿市值公司,开局堪称惊艳。

但上市后,寒武纪迎来了一段漫长低谷期。

亏损问题一直持续困扰着寒武纪。2020 年至 2023 年,寒武纪归母净亏损分别达到 6.59 亿元、11.11 亿元、15.79 亿元、10.43 亿元。针对亏损,寒武纪曾在 2024 年半年报中表示,受供应链影响,营业收入有所下降;同时,公司为确保智能芯片产品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高质量迭代,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持续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

由此一来,寒武纪的股价也开始了长达近两年的下行。

2022 年 4 月,彼时寒武纪的股价已跌至 46.59 元 / 股,与前期 297.77 元 / 股高点相比,跌幅高达 84.35%。此后,寒武纪股价虽有所回升,但每股仍徘徊在百元以下,直至 2023 年才重新突破百元大关。

寒武纪股价走势图

转折点发生在 2024 年,寒武纪开启股价狂飙之路——一年时间股价上涨 387%,市值涨幅超过 2000 亿元,拿下 "2024 年股王 " 的称号。不久前,寒武纪股价更是创下 777.77 元 / 股的收盘新高,市值一度突破 3200 亿元。

如此疯狂一幕或许可以从财报中找到答案:寒武纪 2024 年第四季度和 2025 年第一季度,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2.82 亿元和 3.55 亿元,这是上市以来首次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其中,2025 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 11.11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猛增 4230.22%,接近 2024 年全年营收。

寒武纪在财报中表示,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使得报告期内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这寥寥几句话背后,有一项数据值得关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寒武纪存货余额高达 27.55 亿元,预付款项也达到了 9.73 亿元。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意味着产品备货充足,或是对下游市场需求有信心,准备迎接订单增加;或是产品线拓展,新品即将批量推向市场。

其实,外界环境也在悄然变化。一方面,英伟达 H20 芯片出口受限;另一方面,随着 DeepSeek 相关推理需求继续增加,国内 AI 算力需求缺口大,从而带动国产算力需求增长。

显然,寒武纪不想错过这次良机,同时抛出了一份定增计划,拟募资近 50 亿元,主要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和软件平台项目。寒武纪的目标恐怕只有一个,便是朝着 " 中国版英伟达 " 加速前进。

坚守的人收获时间的馈赠

聊起寒武纪,不少错过的投资人都难掩遗憾之情。但对于那些早年押注寒武纪的 VC/PE 而言,此时颇有一种 " 守得云开见月明 " 的意味。

元禾原点团队曾向投资界回忆,当初出手时判断,面向未来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是必然趋势。在产业发展初期,其实元禾原点并不确定究竟哪个场景会率先引爆,唯一确定的是,无论是哪个爆发的应用场景,都需要像人的大脑一样的强大的计算力资源支撑。" 这种情况下,站在产业链的顶端去押注人工智能芯片就是很明智的选择。" 此后,元禾原点在 2017 年的寒武纪 A1 和 A2 轮又追加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陈天石中科大 91 级校友,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也出资 1000 万元跟投了寒武纪的天使轮融资。

这也是联想创投版图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想 2017 年的一个下午,联想创投集团总裁、创始合伙人贺志强在中国科学院第一次见到陈天石,彼时联想创投刚成立不久。" 话不多,典型的技术天才气质。" 交流下来贺志强还是有些拿不准,于是又邀请陈天石到联想聊了两回,想看看这理工科创始人是不是 " 书呆子 "。

" 经过几次交流,发现天石很有商业头脑。" 但内部投资成员还是觉得估值贵,一度犹豫要不要把项目带到投决会。最终,联想创投经过尽调后打消了顾虑,从 A 轮融资开始,是仅有的参与了寒武纪四轮融资的投资机构,陪伴寒武纪一路走上 IPO 敲钟舞台。

此外,国科投资也于 2017 年 6 月参与寒武纪的 A 轮融资,一年后继续参投其 B 轮融资,此时寒武纪估值为 25 亿美元。而另一个重要投资方——越秀产业基金,同样从 2018 年连续两轮投资寒武纪。

多年陪跑下来,投资机构也不是没有过动摇。

2022 年那场风波出现,寒武纪市值一度掉到仅有 200 多亿元。曾有知名投资人向投资界回忆,当时他人在外出差,内部紧急召开了一个电话会,讨论是否要赶紧减持退出。所幸经过分析后,内部忍住了。直至 12 个月后,寒武纪市值便重新回到 1000 亿,投资团队才松了一口气。

这或许正是硬科技投资最大的魅力所在。众所周知,硬科技投资周期长,面对的不确定性更大,往往只有苦苦坚守,才能获得相对合理的投资回报。梳理 A 股过去十年中,能给一级市场带来超级回报的,除去宁德时代之外,寒武纪无疑一个为数不多的案例。

硬科技投资与以往相比,就如同是种麦子半年收割,而种果树要三年才挂果——两者的周期是不一样的,但这是自然规律。

一位投资人曾总结:" 硬科技最开始的 5-10 年,回报预期低于线性增长,可谓‘十分耕耘一分回报’。唯有耐心熬过蛰伏期,等它过了拐点,才能迎来爆发式成长,资本才能享受到硬科技发展的红利。"

中国硬科技崛起长路漫漫,艰难险阻。而寒武纪证明了,在中国投资硬科技也能赚钱,能赚大钱。这一点,无疑激励了更多人投身到硬科技的历史长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刘博,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