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制造,新苹果乐园

2023 年年初,富士康在印度的生产基地——鸿海工厂(FHH),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产能大升级。
他们要为当年的 Apple 秋季新品,iPhone15 做准备。为此,大量台籍和陆籍的管理层,必须留守在当地。
与此同时,郑州的富士康工厂,管理层不断鼓动不同岗位的员工,前往印度进行临时支援任务。很多员工在去印度之前,其实都没有出过国。
出发印度前,富士康专门组织了文化习俗培训。告诉中国员工要有礼貌,不要提宗教和政治。
到了印度,几百名中国员工的核心任务,就是用翻译软件,手把手带印度工人掌握电子制造的操作技能。毕竟,印度工厂里的生产设备:
连紧急按钮都是中文。
中国的富士康工厂里男性员工居多,印度富士康则相反,几乎全都是年轻的女性,其中很多都是本科以上的高学历女性。
但教这些工人,也经常让中国工程师抓狂。
2023 年 4 月,鸿海工厂到了为秋季新品的试生产阶段了。库克亲自到了印度,以表转移供应链的诚心。
富士康又派了更多的中国员工,抓紧时间教授印度员工操作机器。为了生产线更准确,他们留出了三个月做试生产演练。
这些中国来的工程师,富士康专门给他们租了公寓。一个叫 Hiranandani Parks 的高端住宅区,距离工厂车程半小时。
鸿海工厂在印度南部最大城市金奈的郊区。这个工厂的地理优势在于,紧挨着 48 号国道。这条国道与另一个大城市班加罗尔相连,国道沿线慢慢成了工业走廊。
从几十年前开始,金奈就是印度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聚集着福特、现代、宝马等工厂,被称为南亚底特律。
2017 年,富士康的头号竞争对手纬创,最早在这里放上 iPhone 代工厂。专门生产过时的低端机 iPhone SE。后来,另外两家苹果代工厂,和硕和富士康也来了。
随着这些苹果代工厂的迁入,金奈 - 班加罗尔成为印度最大的电子制造产业带:
印度版的深圳 - 广州。
这条产业带上,藏着印度想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野心。
1
2014 年,印度新任总理莫迪,在德里的红堡城墙上,做了自己的首次独立日演讲。整场下来,全世界都记住了他说的六字口号:
来吧!印度制造!
莫迪上台后,抛弃了原有的重服务,轻制造的产业结构,决心大力扶持制造业。
他要让很多偏远地区的年轻人,也能获得不错的薪资收入,以此缩小印度的贫富差距。
2015 年 8 月,富士康第一次踏入印度。郭台铭亲自带队,率领着 20 来个来自手机、网络、电视的部门高管,在印度考察了三天。
他和西部人口大省马哈拉施特拉邦签了 50 亿美元的投资备忘录。郭台铭给印度画了很大的饼。不仅承诺要在这里盖上十几座工厂,还要创造上百万个的就业。
之后,富士康前后在印度不同地区拿到很多地。但印度人等啊等 等到 iPhone 都出到 N 代了,才明白郭老板的 " 马上投产 ",和包叔女朋友的 " 马上出门 ",属同一时空维度。
2016 年,苦于销售压力的库克,跑到了印度寻求转机。当时,印度市场的成长比较快,库克也放了口风,考虑建厂的可能性。
执行力最强的,是苹果代工厂之一,台企纬创。库克走后,他们就在班加罗尔招兵买马了。甚至连厂房和水电都没完全做好,就开始抢占先机。
紧跟着,是 iPhone 的第二大代工厂和硕,他们租下宝马的旧厂房,观望了好几年。
莫迪之前,印度制造兴国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一直不温不火。到 2021 年,印度终于真的出手,宣布要真金白银补贴制造企业,推出了最有吸引力的制造业政策:
电子制造及生产奖励计划(PLI)。
在这项计划里,从基准年起,五年时间内,印度要对电子制造企业的营收增量,提供 4%-6% 的现金补贴。
富士康成为第一家拿到 PLI 奖励的企业,获得了 4500 万美元的 PLI 方案补贴。
和硕也开通了两条产线,同时投产,并招录了一万多名新员工,为 iPhone15 做准备。
2023 年,印度的工业部部长宣布,到 2025 年,苹果要把印度产 iPhone 的比例提高到 25%。
要知道,在当时,这个数字还不到 7%。这意味着,印度要在两年时间里,将 iPhone 产能增加 2.5 倍。
对富士康而言,在这样一个目标下,目前的两万工人远远不够。至少得扩充到 7 万的工人规模。
鸿海工厂附近村庄的年轻人,已经不够用了。
为此,地方政府拿出了地,在鸿海工厂附近盖起了员工宿舍,吸引更远的外地年轻人进厂打工。
在印度金奈的工业园,富士康复制了深圳、郑州、成都的造城经验。集中数万的年轻人,打造居住、工作和消费于一体的苹果城。
2
印度的鸿海工厂的面积有 100 多英亩,坐落着几十幢灰白色的厂房。
一开始,这里只是富士康生产诺基亚的代工厂。2019 年,改组成为鸿海富士康,专门组装 iPhone XR,一款过时一年多的机型。
2020 年底,富士康也从郑州派了 200 多名工程师,支援印度生产当年的 iPhone 12 机型。
到了 2023 年初,这里开始生产 iPhone 14,当时这款机型,距离上市还不到两个月。
循序渐进的尝试,其实都是在为 iPhone 15 做准备。组装 iPhone15,被看作是印度制造的:
里程碑时刻。
这意味着,印度第一次和中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生产最新款的苹果手机。
印度工厂生产 iPhone 15 标准版,而中国工厂,保留了尺寸更大的 Max 和更先进的 Pro 机型。
苹果加州总部在开 iPhone 15 发布会的那天晚上,印度举国欢庆,民族自豪感空前爆棚。尽管新款 iPhone 和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太大关系。
在印度,两台 iPhone 新款手机的价格,已经足够买一辆国产的塔塔汽车了。
到现在,苹果在印度至少布局了 17 家供应商。在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有富士康、领益智造、安森美半导体、臻鼎科技、和硕、塔塔电子和伟创力。
在邻近的卡纳塔克邦,有纬创资通、莫仕、艾克斯和深圳裕同包装技术。
在安得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诺伊达、北方邦,还有正崴精密、捷普、欣旺达、深科技、长盈精密。
苹果成了最大的旗手,引领整个印度电子制造业的转移方向。在他们的要求下,配套企业只能跟着来到印度。
2022 年,富士康在郑州的工厂封厂,成为印度制造崛起的契机。他们也确实抓住了机会。当年,富士康在印度的年产能从 100 万迅速增加到 600 万。
苹果推崇的是即时生产(JIT)模式。他们绝不会囤积大量库存,而是消费者下单后再马上生产。所以,从九月发布新品之后,一直到春节之前,都是生产 iPhone 的旺季。
但在 2022 年 11 月后,苹果做出了转移供应链的决心。也成了郑州富士康的命运转折点。
当时,美国有券商分析师做了估算,持续断供的危机,让苹果承受的销售损失,每周超过了 10 亿美元:
一场前所未有的噩梦。
今年一月初,春节前夕,也是 2024 年新品的生产旺季尾声。富士康停止了陆籍员工的工作,并让他们和台籍员工做交接。
大半年里,已经超过 300 位陆籍工程师离开印度。他们是印度工厂扩大产能,组装设备的关键。
上一次发生这么大面积的撤离,还是在 2021 年疫情暴发时。当时,除了 200 名大陆高管,所有台湾高管也全部撤退。
这次,印度权威媒体,印度报业采访了相关的政府官员,对方否认是官方的锅,解释称:
问题出在了苹果和富士康之间。
但不管怎么说,苹果已经带动了一场全球电子业供应链最大规模的地表迁移。
如今,电子零部件体系在印度的崛起,让他们有了更大的野心。他们坚信,自己要用五年时间,把电子制造业产值干到 3000 亿美元。
是现在的五倍。
3
今年 3 月份,印度商务部算了下,说好的五年共计 230 亿奖金,四年过去了,印度总共就发了 17 亿美元的激励奖金:
不到 8%。
莫迪喊出印度制造的当年,oppo、vivo 和 one plus 就进入印度。
他们从中国搬来了生产设备和原料,在印度诺伊达盖起了一座座制造工厂,还在海得拉巴放上了研发中心。
之后,OV 用猛烈的广告牌战术,击退了原本称霸印度的三星。
作为印度制造真正的中流砥柱,中国手机企业未能入选奖励计划。真正的印度手机品牌,在整个市场中的占比:
不到 1%。
现在,印度提前结束了 PLI 激励计划,因为他们觉得,除了手机和医药,其他制造领域都表现平平,干脆赖账了。
赖账也就算了,从 2021 年开始,小米被各种骚扰和罚款。他们在印度九年,所有利润都被冻结了。
Vivo 的 119 个银行账户,被冻结了 5800 万美元资金;OPPO 被指控逃税,税额涉及 5.51 亿美元。
在政府金融部门长期骚扰下,小米的印度负责人不得不举家迁往迪拜,vivo 的高管也只能曲线逃离回国。
印度赚钱印度花,谁也别想带回家。
富士康比小米、OV 的待遇要好很多,但是想要委派陆籍的高管,依旧也是连签证都很难拿到。
但架不住苹果的强烈要求,必须要求中国配套工厂来印度投资。印度不得不做出妥协,开始允许中国的零件厂,和印度当地公司组成合资公司。
立讯精密 2020 年收购了摩托罗拉的一家工厂,就在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离富士康的鸿海工厂也很近。
立讯精密和当地政府签了协议,本来打算投资。但处处受阻,连投资许可 FDI 都批不下来。立讯高管的签证,也屡屡遭拒。
后来,立讯精密的印度基地搁置至今,海外投资转移到了越南。
很长时间里,在印外商最头疼的,是当地低效繁琐的政务效率。但苹果供应链来了之后,政府开始改变,为了抢 GDP 绩效,还推出了单独的企业办事窗口。
2022 年,鸿海工厂所在的泰米尔纳德邦,当地招商局一把手还专门赶到台湾,承诺一站式政务服务,就是为了吸引更多台企赴印投资。
为了满足富士康的生产要求,当地政府甚至专门修改法案,把原本 9 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长,改成了 12 小时。这样,印度工厂就能和中国工厂一样,做到两班倒了。
原来,台企在印度投资,从拿许可,到买地盖厂房,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但最近几年,这个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
他们还推出了史上最大的税改,把原本错综杂乱的地方税,统一成了 17% 的商品与服务税。
在印度金奈,鸿海工厂的一名普通女工,月薪仅约 1000 元人民币出头;而在中国的郑州工厂,同等岗位的收入至少是 5000 元起。
但实际上,富士康在印度的利润,远远不及中国工厂:
除了人工,什么都贵。
印度缺少的,不仅仅是原材料,还有生产设备。这些都得靠进口。所以,印度推出的 PLI 奖励计划,对富士康们尤为重要,这是他们提高利润的关键。
今年年初,印度版三星——塔塔电子,还收购了和硕 60% 的股份。为了强势进军电子制造业,塔塔甚至向合资公司派出了年轻的,学习能力更强的哈佛学霸。
另一家纬创,因为实在呆不下去,也把业务卖给了塔塔集团。
这家印度最大财团,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意志。他们要用哈佛学霸,诠释一个很朴素的商战道理: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苹果的强势推进供应链转移,对于印度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本已经腐烂发霉的制造业,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今年第二季度,一份标志性的成绩单诞生:印度产智能手机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达到 44%,成为美国智能手机销售的最大来源地。
而中国,从一年前的 61%,大幅缩水到 25%。